查文庫>莫言> 莫言的勵志人物故事

莫言的勵志人物故事

莫言的勵志人物故事

  2012年12月6日,莫言抵達斯德哥爾摩。一個在瑞典的好友手裡拿著女漢學家陳安娜翻譯的《生死疲勞》,請莫言簽名。莫言猶豫了半天,很抱歉地說:“我還是不簽了吧。”朋友不依也不解。莫言推辭不過,就把名字簽在了扉頁的一個角落裡,並示意把大部分的空白處留給陳安娜簽名。翌日,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為莫言舉行見面會。演講時,莫言說道:“我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跟各個國家的、各種語言翻譯的創造性工作是分不開的。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我寫《生死疲勞》這本書,初稿只用了43天,但是陳安娜,整整翻譯了6年。”

  作為中國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在巨大的榮譽面前,莫言沒有得意忘形,而是清醒地知道,成功的背後有他人的付出。所以,他懂得騰出一個位置,懂得給予一份尊重。

  無獨有偶。約翰尼·默瑟也在這方面為我們立了一道標杆。

  約翰尼·默瑟是英國廣為人知的作曲家。一曲《我願在你身旁》以樸實的歌詞,優美的旋律,迷倒了無數的聽眾,至今備受歡迎。而細心的歌迷留意到,在唱片上,《我願在你身旁》的標籤還有另一個人的名字——薩迪·維姆斯蒂。

  原來,約翰尼·默瑟曾收到一封在俄亥俄州以賣化妝品為生的孀居老人的來信。她在信中希望約翰尼·默瑟能為自己寫一首歌,歌名叫《當你心碎時,我願在你身旁拾撿那些碎片》。約翰尼·默瑟也認為這是個很好的歌名,只是作詞、譜曲不是常人想象中的那般輕鬆,也就沒有立即行動。後來,約翰尼·默瑟創作歌曲時,根據老人的建議,給歌曲起名為《我願在你身旁》。這個老人就是薩迪·維姆斯蒂。

  莫言與約翰尼·默瑟,雖然是不同國度、不同領域的大師,但在做人處世上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注重細節,輕己重人。也許,這才是大師的風範。

  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能夠對翻譯其作品的`翻譯家保持永遠的尊重與敬意,體現出了他做人的真我本色。一位享譽世界的作曲家,能夠在唱片中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婦女留一個位置,彰顯出他處世的高尚品德。莫言和約翰尼·默瑟,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惑,心中永遠裝著他人,處處顯示出大家的風範。

  1.慷慨,尤其是還有謙虛,就會使人贏得好感。

  ——德國作家歌德

  2.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法國作家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