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夢遊天姥吟留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通用10篇)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通用10篇)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此詩以記夢為由,抒寫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歡迎大家分享。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篇1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qí)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註釋

  (1).殷璠《河嶽英靈集》收此題為《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後世版本或題為《夢遊天姥吟留別諸公》,或作《夢遊天姥吟留別》,或作《別東魯諸公》。天姥山:在今紹興新昌縣東五十里,東接天台山。傳說曾有登此山者聽到天姥(老婦)歌謠之聲,故名。選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李太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將由東魯(現在山東)南遊越州(紹興),寫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所以也題作《夢遊天姥山別魯東諸公》。

  (2).海客:浪跡海上之人。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仙山。《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煙濤:波濤渺茫,遠看像煙霧籠罩的樣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實在。難求:難以尋訪。

  (3).越人:指浙江紹興一帶的人。

  (4)雲霞明滅:雲霞忽明忽暗。

  (5)向天橫:遮住天空。橫,遮斷 。

  (6).勢拔五嶽掩赤城:山勢超過五嶽,遮掩住赤城 拔:超出。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為天台山的南門,土色皆赤。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臺州天台縣北十里,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萬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並非實數。

  (7)對此欲倒東南傾:對著(天姥)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東面一樣。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顯得更低。

  (8).因之:因,依據。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話。

  (9).鏡湖:即鑑湖,在紹興,唐朝最有名的城市湖泊。

  (10).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紹興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11)謝公:指南朝紹興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歡遊山。他遊天姥山時,曾在剡溪居住。

  (12).淥:清澈。

  (13)清:這裡是悽清的意思。

  (14).謝公屐: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謝靈運遊山時穿的一種特製木鞋,鞋底下安著活動的鋸齒,上山時抽去前齒,下山時抽去後齒。

  (15)青雲梯:指直上雲霄的山路。

  (16)半壁見海日:上到半山腰就見到從海上升起的太陽。

  (17)天雞: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樹,樹枝綿延三千里,樹上棲有天雞,每當太陽初升,照到這棵樹上,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都跟著它叫。

  (18)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戀著花,依靠著石,不覺得天色已經晚。.暝,天黑、夜晚。

  (19)熊咆龍吟殷巖泉:熊在怒吼,龍在長鳴,震盪著山山水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殷源泉”即“源泉殷”。殷,這裡作動詞用,震響。

  (20)慄深林兮驚層巔:使深林戰慄,使層巔震驚。

  (21).青青:黑沉沉的。

  (22).列缺:閃電。列,通“裂”,分裂。缺,指雲的縫隙。電光從雲中決裂而出,故稱“列缺”。

  (23).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開: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開啟。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別有天地。石扉:即石門。訇然:形容聲音很大。

  (24).青冥:青天。金銀臺:神仙所居之處。《史記?封禪書》載:據到過蓬萊仙境的人說,那裡“黃金銀為宮闕”。

  (25).金銀臺:金銀築成的宮闕,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遊仙詩》“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臺”。

  (26)雲之君:雲裡的神仙。

  (27).鸞回車:鸞鳥駕著車。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回,迴旋、運轉。

  (28).恍:恍然,猛然。

  (29)覺時:醒時。

  (30).失向來之煙霞: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都不見。向來,原來。煙霞,指前面所寫的仙境。

  (31).東流水:(像)東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32).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暫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間,等到要走的時候就騎上它去訪問名山。須,等待。

  (33).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頭彎腰,即卑躬屈膝。陶淵明曾嘆“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

  譯文

  海外來的客人談起瀛洲,(大海)煙波渺茫,(瀛洲)實在難以尋求。紹興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在雲霧霞光中有時還能看見。天姥山高聳入雲,連著天際,橫向天外。山勢高峻超過五嶽,遮掩過赤城山。天台山高一萬(一萬為正確版本,四萬經考證為誤傳)八千丈,對著天姥山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遊到紹興,一天夜裡,飛渡過明月映照的鏡湖。鏡湖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現在還在,清澈的湖水盪漾,猿猴清啼。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製的木鞋,攀登直上雲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從海上升起的太陽,空中傳來天雞的叫聲。山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經晚。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慄,使山峰驚顫。雲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盪生起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開啟。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雲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琴,鸞鳥拉車。仙人們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驚魂動魄,恍然驚醒起來而長長地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蓆,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全都消失。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如此,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與君分別何時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遊覽時就騎上它訪名川大山。我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心中鬱鬱寡歡,極不舒坦!

  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徵》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後又同遊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遊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會稽(紹興)。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 題目:“吟”,古詩的一種體式,內容大多是悲愁慨嘆,形式上自由活潑,不拘一格。“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的朋友作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篇2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⑸盍仲餼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註解:

  1、瀛洲:神山名。

  2、信:果真。

  3、拔:超越。

  4、赤城:山名。

  5、列缺:閃電。

  6、摧眉:低眉。

  韻譯:

  海上來客,談起東海仙山瀛洲,說它在煙濤浩渺中,實難尋求。

  越中來人,說起那裡的天姥山,儘管雲霞或明或暗,間或可見。

  天姥山高聳入雲,象橫臥天際,高超五嶽遮蓋赤城,其勢無比。

  天台山,傳說高達四萬八千丈,面對天姥山,象拜倒東南偶下。

  我想遊天姥,因而夢遊了吳越。一夜飛越,夢裡見到鏡湖明月。

  明月清輝,把我身影映在湖裡,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當年謝靈運的住處,至今猶在,清波盪漾猿猴長啼,景緻悽悽。

  我腳穿著,謝靈運的登山木屐,攀登峻峭峰巒,如上青天雲梯。

  在雲間的山腰,可見東海日出,身體懸在半空,可聽天雞鳴啼。

  山中盡是躚遙道路千回萬轉,迷戀倚石賞花,忽覺天色已晚。

  熊吼聲龍吟聲,在巖泉間震響,深林為之驚ⅲ峰巒火之抖顫。

  烏雲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淡淡盪漾,湖面騰起雲煙。

  閃電劃破長空,一聲驚雷巨響,山丘峰巒,彷彿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門,在隆隆聲中開啟。

  洞裡天空青暝暝,望不到邊際,日月交相輝映,照耀著金銀臺。

  雲神們以彩虹為衣,以風作馬,他們踩踏祥雲,紛紛飄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鸞鳥拉著車駕,仙人翩翩起舞,列隊縱橫如麻。

  忽然令人膽顫,不由魂飛魄散,恍恍惚惚驚醒,不免惋惜長嘆。

  醒來時看見的,身邊唯有枕蓆,方才美麗煙霞,已經無影無跡。

  世間行樂之事,實在如同夢幻,萬事從古都象,東去流水一般。

  我與諸君作別,不知何時回還?

  暫且放養白鹿,在那青崖之間,要走隨即騎去,訪問名川大山。

  我豈能低頭彎腰,去事奉權貴,使我心中鬱鬱寡歡,極不舒坦!

  評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詩寫夢遊名山,著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實。雖離奇,但不做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信手寫來,筆隨興至,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篇3

  夢遊天姥吟留別

  作者:李白

  夢遊天姥(mǔ)吟留別(也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1) ,一作《別東魯諸公》。選自《李太白全集》)

  海客談瀛(yíng)洲,煙濤微茫信難求;(2) 越人(3)語天姥,雲霞明滅(4)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5),勢拔五嶽掩赤城(6)。天台(tāi)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7)。

  我欲因之(8)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9)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10)。謝公(11)宿(sù)處今尚在,淥(lù)(12)水盪漾清(13)猿啼。腳著(zhuó)謝公屐(jī)(14),身登青雲梯。(15)半壁見海日(16),空中聞天雞(17)。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8)熊咆龍吟殷(yǐn)巖泉(19),慄深林兮驚層巔(20)。雲青青(21)兮欲雨(yù),水澹澹兮生煙。列缺(22)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開。(23)青冥(24)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25)。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26)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luán)回車(27),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huǎng)(28)驚起而長嗟(jiē)。惟覺(jué)(29)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30)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31)。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qí)訪名山。(32)安能摧眉折腰(33)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鑑賞

  這首詩中的夢遊奇境,並非偶一出現,在其他遊仙詩中也曾有過。如《遊泰山六首》(其一):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風雷。登高望蓬澐,想像金銀臺。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兩個幻境何其相似。《遊泰山六首》這一組詩中所寫仙境更多,更為絢麗多彩,而且泯滅天人之界。那些美麗的童話般的詩歌,優美而富於抒情意味,變化多端,神奇莫測。有的藉助於古代傳說加以想象發揮,如“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明晨坐相失,但見五雲飛。”如果據以製成動畫片。那些旖旎風光,將有助於啟迪少年兒童,會給他們幼小的想象插上飛翔的翅膀。然而,《遊泰山六首》一類遊仙詩,不及《夢遊天姥吟留別》的感慨深沉,抗議激烈,只是單純地描繪神仙世界,離開了塵世,離開了和現實的聯絡。《夢遊天姥吟留別》卻不一樣,只是中間部分幻出人間,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於現實,這是李白的一大覺醒。同時描寫了榮華富貴也是瞬息即逝的幻夢,這又是一大覺醒。在李白來說,能從思想上解脫這兩種羈絆,也是他的精神世界某種程度的解放。

  《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所寫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是為了證實詩人一個牢固的對於人生的想法:人生如夢。但他更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無論夢中的世界多麼神奇美妙,多麼引人入勝,也只是空幻的,不可靠的。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蓆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起訪名山”。徜佯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說“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訊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人的尊嚴。李白在這裡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說的人並不多。李白說了,也作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和它的形象的輝煌流麗,繽紛多采,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篇4

  作者:李賀

  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

  玉輪軋露溼團光,鸞珮相逢桂香陌。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

  鑑賞

  浪漫主義詩歌的突出特點是想象奇特。在這首詩中,詩人夢中上天,下望人間,也許是有過這種夢境,也許純然是浪漫主義的構想。

  開頭四句,描寫夢中上天。第一句“老兔寒蟾泣天色”是說,古代傳說,月裡住著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陰雲四合,空中飄灑下來一陣凍雨,彷彿是月裡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雲樓半開壁斜白”是說,雨飄灑了一陣,又停住了,雲層裂開,幻成了一座高聳的樓閣;月亮從雲縫裡穿出來,光芒射在雲塊上,顯出了白色的輪廓,有如屋牆受到月光斜射一樣。第三句“玉輪軋露溼團光”是說,下雨以後,水氣未散,天空充滿了很小的水點子。玉輪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輾過,它所發出的一團光都給打溼了。以上三句,都是詩人夢裡漫遊天空所見的景色。第四句則寫詩人自己進入了月宮。“鸞佩”是雕著鸞鳳的玉佩,這裡代指仙女。這句是說:在桂花飄香的月宮小路上,詩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這四句,開頭是看見了月亮;轉眼就是雲霧四合,細雨飄飄;然後又看到雲層裂開,月色皎潔;然後詩人飄然走進了月宮;層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兩段。“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是寫詩人同仙女的談話。這兩句可能就是仙女說出來的。“黃塵清水”,換句常見的話就是“滄海桑田”:“三山”原來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傳》記載說:仙女麻姑有一回對王方平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日會時略半耳。豈將復為陵陸乎?”這就是說,人間的滄海桑田,變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為“神仙境界”就是這樣,所以詩人以為,人們到了月宮,回過頭來看人世,就會看出“千年如走馬”的迅速變化了。

  最後兩句,是詩人“回頭下望人寰處”所見的景色。“齊州”指中國。中國古代分為九州,所以詩人感覺得大地上的九州猶如九點“煙塵”。“一泓”等於一汪水,這是形容東海之小如同一杯水被打翻了一樣。這四句,詩人盡情馳騁幻想,彷彿他真已飛入月宮,看到大地上的時間流逝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義的色彩是很濃厚的。

  李賀在這首詩裡,透過夢遊月宮,描寫天上仙境,以排遣個人苦悶。天上眾多仙女在清幽的環境中,你來我往,過著一種寧靜的生活。而俯視人間,時間是那樣短促,空間是那樣渺小,寄寓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表現出冷眼看待現實的態度。想象豐富,構思奇妙,用比新穎,體現了李賀詩歌變幻怪譎的藝術特色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篇5

  詩的開頭幾句是寫入夢的緣由。詩人說:海上回來的人談起過瀛洲,那瀛洲隔著茫茫大海,實在難以尋找;越人談起過天姥山,天姥山在雲霞裡時隱時現,也許還能夠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國古代傳說,東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此刻浙江紹興一帶。“信”,在那裡當“實在”講。

  先說“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這一筆是陪襯,使詩一開始就帶有神奇的色彩;再說“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轉入正題。以下就極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大:“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詩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見那山橫在半天雲上,彷彿跟天連結在一齊。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過以高峻出名的五嶽,又蓋過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嶽”,指我國的五座名山,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赤城”,是山名,在此刻浙江天台北,正因山上赤石羅列,遠看好像紅色的城,因此叫赤城。之後詩人又換一個角度以天台山為著眼點來寫,說那天姥山東南方的天台山雖然十分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簡直像要塌倒了。那裡的“天台一萬八千丈”,只是說天台山十分高,並不是說它實有一萬八千丈。

  在那裡,詩人並沒有直接說出天姥山怎樣高,卻用比較和襯托的手法,把那高聳的樣貌寫得淋漓盡致,彷彿那高峻挺拔、在雲霞裡時隱時現的天姥山就在我們眼前,喚起了我們的幻想,跟著詩人一步步地向那夢幻境界飛去。陳丹青語錄

  從“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句開始,詩人就進入了夢境。從那裡到“失向來之煙霞”一大段,寫的都是夢境,是全詩的主要部分。

  詩人夢見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間飛過鏡湖,又飛到剡溪。他看到:謝公投宿過的地方如今還在,那裡淥水盪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謝公”,指的是東晉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愛遊山,以寫山水詩著稱,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過。謝靈運在登天姥山的時候,以前在剡溪這個地方住宿過,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詩句。

  之後,李白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那裡的“謝公屐”,指的是謝靈運特製的一種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齒,上山就去掉前齒,下山就去掉後齒,這樣走著省力些。“天雞”,是古代傳說裡的一種神雞,相傳住在東海桃都山頂的一棵大樹上,天雞一叫,天下的雞都跟著叫起來。詩人說:他穿著謝靈運特製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連青雲的石階。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腰湧出,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這樣,從飛渡鏡湖到登上天姥山頂,一路寫來,景物一步步變幻,夢境一步步開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濃,一向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開一個迷離恍惚、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在千回萬轉的山石之間,道路彎彎曲曲,沒有必須的方向。倚靠著岩石,迷戀繽紛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龍在吟嘯,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巒都在發抖。天氣也急劇地變化,青青的雲天像要下雨,濛濛的水面升起煙霧。寫得有聲有色。那裡採用了楚辭的句法,不僅僅使節奏發生變化,而且使讀者聯想到楚辭的風格,更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突然間景象又起了變化:在我們面前,霹靂閃電大作,山巒崩裂,轟隆一聲,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門打開了,在一望無邊、青色透明的天空裡,顯現出日月照耀著的金銀樓閣。且看:“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那裡作者接連用四個四言短句“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節奏參差錯落,鏗鏘有力,把天門開啟時的雄偉聲勢,充分地寫了出來。“列缺”就是閃電。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言

  在天門開啟以前,詩人極力鋪敘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響聲,而天門開啟以後,景象又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這樣,前者就對後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詩的氣勢上,構成了一個由低沉到高昂的波瀾。為神仙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之後,神仙出場了:“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許多神仙紛紛走出來,穿著彩虹做的衣裳,騎著風當作馬,老虎在奏樂,鸞鳳在拉車。夢境寫到那裡,到達了最高點,詩人的幻想真像“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地任意賓士。

  讀著這些迷人的詩句,好像是在欣賞色彩鮮豔、變化莫測的童話影片一樣,是那樣富於魅力,那樣引人入勝。使人讀了心往神馳,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夢不長:“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心驚夢醒,一聲長嘆,枕蓆依舊,剛才的煙霧雲霞哪裡去了?詩在夢境的最高點忽然收住,急轉直下,由幻想轉到現實,彷彿音樂由響徹雲霄的高音,一下子轉入低音,使聽者情緒也隨著沉靜下來。讀詩,尤其是讀古體詩,全篇的波瀾起伏是就應注意體會的。

  詩人由夢醒後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後一段。這一段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這首詩是用來留別的,要告訴留在魯東的朋友,自己為什麼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訪道。這一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幾句詩裡,表現了詩人的內心矛盾,迸發出詩人強烈的感情。他認為,如同這場夢遊一樣,世間行樂,總是樂極悲來,古來萬事,總是如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還是騎著白鹿到名山去尋仙訪道的好。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表現了李白思想當中消極的一面。封建社會里屬於封建統治階級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狀況下,對人生抱消極態度,是能夠明白的。但是,我們評價這首詩裡所表現的李白的.思想,決不能只看到這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更強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當中,和“人生無常”相伴而來的,不是對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權臣貴戚同流合汙,而是對上層統治者的蔑視和反抗。他的求仙訪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為了滿足無窮的貪慾,而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臣貴戚的鄙棄和不妥協,正像詩的結句所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那裡能夠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複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用心的,有反抗精神的。

  下方再簡單談談這首詩的藝術風格。

  李白是我國古代詩人中浪漫主義流派的傑出代表。這首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別、留別詩的惜別傷離的老套,而是借留別來證明自己不事權貴的政治態度。在敘述的時候,又沒有采取平鋪直敘的辦法,而是圍繞著一場遊仙的夢幻來構思的,直到最後才落到不事權貴的主旨上。這樣的構思,給詩人幻想的馳騁開拓了廣闊的領域。跟這樣的構思相適應的是,大膽運用誇張的手法來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這方面,詩人顯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寫熊咆龍吟,寫雷電霹靂,寫空中樓閣,寫霓衣風馬……把幻想的場面寫得活靈活現,真是令人眼花繚亂,驚心動魄。杜甫說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十分恰當的評論。還就應注意,作者不是為寫幻想而寫幻想的,寫幻想是為“不事權貴”的主旨服務的。他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正是反襯現實世界的醜惡;寫自己一心想遨遊仙境,正是表現對現實世界的憎惡,不願跟權臣貴戚同流合汙。不事權貴的主旨,像一盞聚光燈,把全詩照明,幻想在這燈光裡才生動起來,否則,即使再鋪張百倍,也是不會放出動人的光彩的。

  這首詩是七言古詩。七言古詩是舊體詩的一種,在唐以前就構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資料和藝術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種詩體,主要是七言,也能夠兼用或長或短的句子。用韻,能夠一韻到底,也能夠中間換韻。句數不限,篇幅可長可短,於舊體詩中是比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種。李白很善於寫七言古詩。這大概是由於這種詩體流暢自然的特點,更適合於表現他的豪邁奔放的思想感情。就這首詩來說,句法的變化極富於創造性。雖然以七言為基調,但是還交錯地運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這樣靈活多樣的句法用在一首詩裡,卻並不覺得生拼硬湊,而是渾然一體,十分協調。這是正因全詩為一條感情發展的脈絡所貫穿,隨著感情的起落,詩句有長有短,節拍有急有緩。有人說李白的詩“雖千變萬化,如珠之走盤,自不越乎法度之外”,這是十分恰當的。(劉國正)

  本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為了借惜別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態度,詩人構思出一幅夢遊奇景,塑造出—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這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楚辭的風格,加重了詩的浪漫主義色彩。再把這些與當時醜惡的現實加以比較,才回到不事權貴的主旨上來,幾乎是天衣無縫。這奇特的構思是運用了比喻、比較、襯托、誇張、聯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驚心動魄。無怪乎杜甫評論此詩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天姥山其實對映的是朝廷。第二段從登山起,描述天姥山的美麗壯闊,來表現自己進入朝廷後初期受到重用之時對朝廷的依靠和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見真正的事實。然後忽然間“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表示他已經開始得罪權貴。之後“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則對映自己失寵。而自己則一向在這種“得”與“失”中掙扎。到達頓悟的境界後,“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才發現這一切的一切但是是一場夢。

  最後一段表現自己對黑暗朝廷的不屑與性格上的灑脫。第一句表達了世事不可把握,略顯消極的思想。第二句寫出了詩人想隱遁,遠離著黑暗汙穢的現實世界的想法。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

  主旨:蔑視權貴、對現實不滿、不屈於世俗的叛逆,他渴望濟蒼生、安社稷、輔佐明君治理天下。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篇6

  淺談《夢遊天姥吟留別》的美學價值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開始了一個不安定的靈魂的漫遊之路。如何對生命好處重新定位?怎樣的走路方式更適合於自己高潔的品性?怎樣的人生才是美麗的人生?政治的失敗使他不羈的性靈開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俠”的傳統文化思想深刻的影響下,李白寫了《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給我們留下了最完美的審美示範。下方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夢》一詩的美學價值。

  一、詩的形象美

  中國的詩歌早於繪畫,古典詩歌的藝術成就給中國繪畫帶給了肥沃的土壤,很多中國畫都取意於詩,或者乾脆是為詩作注,描摹詩境。宋代的宋迪,提出了自然景色的八個題材:平沙落雁、遠浦歸航、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汀夜雨、古寺晚鐘、漁村落照。這些都是中國古典詩歌最常見的情境。但是詩本身卻是對生活形象的概括,它來自生活,詩歌展現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畫面。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引導學生去體會詩歌所展現的優美畫境。

  美總是以生動可感的形象出現的,這是美的第一特性。美更多是形式,是直觀的。因此馬克思才說眼睛對美的追求最堅決。李白十分擅長於從生活中發現美,並用他的如巨筆把它描摹刻畫出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僅十四個字,卻塑造了一幅意境開闊、情意深長的送別畫面。在那裡,我們似可看見畫面中友人漸行漸遠,詩人卻依然翹首以望的悵然身影。《夢》一詩中也不乏這樣的句子:“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詩人運用比較與誇張,寫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聳,直插雲霄之勢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視。而末句以擬人手法反襯原本高峻的天台山應對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勢,恭敬之態使人不禁莞爾,也不禁對天姥山產生崇敬之情。這樣的筆法相比於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圖也不遜色。對詩歌中類似的美的畫面的賞析,“不僅僅令人怡情悅目,而且能豐富人的感情,促進人的性格全面發展,開拓人的思維。……從而淨化了人的心靈。”(陸一帆在《美育叢書》)這是欣賞《夢》一詩的美學價值之一。

  二、詩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種外化,它還依靠於人的主觀感受,內化為某種審美情感。審美不單要體會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構成審美感受、審美決定。這就要求審美者要透過直觀、外在的形象去探尋內在的情感。《夢》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那裡除了有佇足半山,遠望海日升空、天雞高唱的遼遠、空曠的意境美,更有一種豪情勃發,壯志凌雲的情感蘊含其間。結合作者的遭遇,他當時初到長安,帶著滿腔抱負,也最後能被皇上賞識,青雲直上,豈不是雄姿英發,意氣風發?而之後群小讒毀,無奈騎驢出京都,一時之間前路無定,豈不是“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夢》一詩在情與景的融匯表達上也創造了美的典範。

  《夢》的情感美還表此刻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詩在感情的表達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在詩歌寫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現其起落無端、斷續無跡的感情。《夢》起句情感蒼茫,意境渺遠,仙山之美卻渺不可及,現實與願望的矛盾在此語中一覽無遺。繼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情懷頓時激昂不可抑制,連續用四個句子極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偉。“因夢”成行後,他沉浸於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為所見的壯闊景觀所激盪。暮雨將至,熊咆龍吟,林慄巔驚,令讀者的感情也隨之沉鬱凝重。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寧靜而高昂又沉鬱,已有數轉,但作者並不就此收束,繼而隨電閃雷鳴創造了最瑰奇最絢爛的想象。詩人描繪了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神仙世界,可謂驚心眩目,動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來,難以抑控。但是忽而夢醒,無限寥落,情緒大起大落,起承過渡,全無痕跡。這時詩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揚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如奇峰突起,一種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氣沖天地而出。《夢》這首詩正是這樣把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與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完美地結合起來的,體現了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三、詩的氣質美

  中國的儒家文化歷來注重“溫良恭儉讓”與“文質彬彬”,而“道”家思想則推崇修身養性,因此“弱美”、“靜美”則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相對的對“力美”、“壯美”的追求與表現則顯得較為薄弱。就女子形象而言,從《詩經》中“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到漢樂府中“纖纖作細步”的劉蘭芝,到杜甫《麗人行》中“態濃意遠淑且真”的楊貴妃,到現代“始終微笑著”的劉和珍君,無不是嫻靜溫柔的。從琴棋書畫”的文化傳統的深入人心,到對名士風流的景仰,到對家庭和美、田園理想的追求,無不是尋找一種人生寧靜境界。詩歌的氣質追求與文人的文化心態的深層結構是適應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影響,他的詩當然也會打上這種文化品格的烙印。《夢》一詩,雖然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瑰麗想象與昂揚氣勢,但其最根本的氣質卻是沉靜、飄逸的。經歷了政治大失敗的李白,對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最終他認識到在一個不正確的時代裡,個人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他所能夠做到的最大的反抗便是蔑視權貴,鄙薄富貴,“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擬古十二首?其九》)他決意“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詩人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對“弱美”、“靜美”的追求,不免有消極的嫌疑,但對一個時代中的人物的評價應站在他所處時代的思想高度來評析,過高的要求顯然是不客觀的。而這種文化品格對社會的安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浮躁的時代容易滋生急功冒進的情緒,這對於和平社會來說未必是好事。而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弱美”、“靜美”的文化品格能夠透過抒發憂憤鬱悒,從而沖淡個人不幸與社會現實的衝突,更為人的倫理構造帶給了美的表現形式,構成儒雅、沉靜、含蓄、飄逸、從容、開闊的優美氣度與風格。這也是欣賞《夢》一詩時所能看到的審美價值。

  美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是為提升人的素質服務的,在欣賞《夢》一詩時,對形象美的鑑賞,對情感美的把握,對詩氣質美的定位,都有助於我們自身素養的培養,這正是我們挖掘《夢》一詩審美價值的好處所在。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篇7

  這首詩是李白用心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它集中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藝術特色:

  1.奇特的構思。我國古代一般的“留別”、“贈別”之類的詩歌,大都寫離愁別緒,黯然銷魂,情調低沉。而李白這首留別詩,完全突破了這種陳規舊俗,它突破了我國古代留別詩的一般程式,別出心裁地用“夢遊”這一奇特方式來構思全詩。全詩圍繞一場遊仙的夢幻而寫,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夢遊;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夢醒而生感慨。這樣從現實到夢境,又從夢境到現實;借描繪仙境的完美,以揭示現實之醜惡;借抒發對理想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惡;借惜別的機會賦詩,卻寫訪遊名山,以明自己的鬥志,來表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主題。

  2.豐富的想像。詩人馳騁想像,描繪出一幅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潔、綠水盪漾、白鹿青崖、鏡湖映影的靜幽之感,也有“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那種海日東昇、浮光躍金、天雞破曉的壯美晨光,有“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勝景,也有電閃雷鳴、熊咆龍吟、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的夜間奇象,還有瓊樓銀臺、雍容和諧、富麗堂皇的仙府。奇景異境,變幻迭出。詩人構思出一幅幅夢遊中的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令人驚心動魄。真可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3.大膽的誇張。詩人熱愛山水,到達夢寐以求的境地。本詩所描述的夢遊,所表達的熾熱的情感,詩人充分發揮了他的誇張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驚心動魄。天姥山橫空而聳,山勢超越了以險峻聞名的五嶽,遮掩了高聳的赤城,甚至連一萬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東南方。詩人以誇張、烘托的手法,極言天姥之高。尤其是“橫”、“拔”、“掩”三字,氣象博大,生動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繪了天姥橫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氣勢。

  4.深刻的主旨。本詩結尾在前面大膽誇張、豐富想像的基礎上,收攏筆勢,對全詩的資料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高亢的呼喊,使詩人鬱積在胸中的苦悶和憂憤,如火山爆發,江濤怒吼,毫不含糊地向當時的黑暗現實提出了挑戰,這是詩人對權貴的傲視,是對汙濁社會的抗議,是對自己崇高人格的護衛,是自己的人生願望未能實現的充滿憤懣的吶喊,表現了詩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篇8

  這座詩人夢中的天姥山,在詩人筆下高聳雲天,直插雲際,從而憧憬能夠“到此一遊”。由此,詩人之夢就有了現實的基礎。詩人對天姥山的神往,正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詩人的浪漫情懷在這裡得到了完美體現——開啟了“夢遊天姥”之旅,一幅又一幅綺麗的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使讀者不知不覺中追逐著詩人的夢一同入境。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一個“欲”字表達出詩人李白本無此“夢”,“夢”,不過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天姥山如詩如畫、美妙絕倫的奇景就是詩人心中嚮往的仙界,是沒有世俗骯髒的淨土。這個令人心馳神往的聖地怎不叫詩人“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得以“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是夢嗎?紅日在半山腰懸掛,天雞在晴空中啼鳴,“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浪漫寫實的手法寫出了天姥山真乃神仙世界也,詩人也是醉了,不知路往何處去了。

  虛幻的夢境其實是詩人現實的寫照,接下來的夢境曲曲折折,有如詩人的一生——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在這裡,層巔在戰慄,深林在悸動,青雲、煙、水皆陰霾,世界瞬間恐怖陰森起來,要下雨了!浪漫抒情意蘊深遠。繼而——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通往神仙洞府之門打開了,多麼的燦爛輝煌,金銀樓閣金碧輝煌!如此美景,詩人心中的喜悅溢於言表;更加壯觀的場景接踵而至——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這樣的場面是多麼的熱烈與盛大!群仙都來列隊歡迎詩人的光臨,金臺、銀臺可比日月,交相輝映,這不就是詩人在朝中做官時的場景嗎?只是這樣的處所與詩人毫無關聯,自己在朝中只不過是一個御用文人,除了粉飾太平、吟誦風月,還能做什麼呢?他的理政才華、他的安邦治國之策派不上一點用場……這就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詩人寫夢遊,不是平平常常的仙遊,遊歷中有深沉的感慨,也有激烈的抗爭。於虛幻之中著眼於現實——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醒了!夢境破滅了,美好的一切化為烏有,剛剛還在自由自在地飄蕩在夢幻中呢,一下子就躺臥在了實實在在的枕蓆之上了。世間之事不過過眼煙雲而已——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萬事“東流水”,這其中包含著李白多少的失意和感慨啊!天姥山啊,天姥山,你不是我向往的聖地!詩人終於回到了現實生活中來,“放白鹿”、“訪名山”,將自己寄身於山水之間,豈不快哉!流連於山山水水的詩人李白並沒有被消極的情緒所困惑,向世人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吶喊——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對於權貴的抗爭,是對於鬱郁不得志人心聲的傾吐,在那個年代,有多少人懷才不遇,有多少人屈身權貴,又有多少人才被埋沒!詩人李白大膽地向封建帝王說“不”——“安能”很好地體現出李白對權貴的蔑視,從此,一個孤高自傲,豪邁奔放的“詩仙”流芳後世。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篇9

  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其浪漫主義的代表作;他的創作特色在這首詩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該詩作於天寶四年。詩人於天寶三年被排擠出長安後,經梁、宋,到達齊、魯。當他由東魯又要南下吳、越時,寫了這首詩留別山東的朋友。所以詩題一作《別東魯諸公》。“夢遊天姥吟”是就詩中所寫內容自擬的樂府歌行題目,“留別”是點明詩為贈別之作。留別而出之以夢遊天姥,在贈別詩中便顯出別開生面的意味來。據志書記載:天姥峰在臺州天台縣西北,就是今浙江天台西北。它同天台山相對,峰巒孤出峭立,下臨剡縣,仰望如在天表。這樣一座山自然是誘人的。夢遊不是實遊,但仍然表現了心嚮往之。在當時政治腐朽,奸佞當權,有理想有抱負之士不得施展才能,“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無人識賢用賢,只好賦歸去來了。所以留別詩要寫成夢遊天姥,因為中心不在別意的纏綿,而在藉此以抒發政治感慨,表示政治態度。本屬政治性主題,卻透過夢遊名山、神入幻境表現出來,惝恍迷離,奇異多彩,更充分地發揮了詩人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成為李白的一篇代表作。

  全詩可分成三段:

  自首句至“對此欲倒東南傾”為第一段。寫夢前,夢遊天姥山的緣由。從戰國以來,就相傳東海中有三神山。戰國時燕、齊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無結果,因為它本是不存在的東西。詩人把它拉來做陪襯,創造了一個跌宕有致的開端,並且一開始就帶上點神話氣氛。“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海客”指海上來的客人。“瀛洲”是傳說中東海三神山之一。“信”是誠然。“煙濤”指煙波海濤。“微茫”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海客談說瀛洲,只是虛幻的傳言,煙水迷茫實在難以求索,越人談天姥,是人間的實言,是可以攀上雲霞明滅的峰頭一覽真顏的。這是用對句寫出兩個虛實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煙波渺茫難求來襯托天姥山的客觀存在。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仙山瀛州雖好,但涉虛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筆帶過。天姥可睹,並且雲霞明滅,故可一遊。下面描寫天姥的奇偉:“天姥連天向天橫”。天姥不僅高與天齊,所謂“連天”,還有與天比長爭高的架勢,所謂“向天橫”,真可以說是情豪筆勁,把山寫得龍騰虎躍。“拔五嶽,掩赤城”。“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歷來被認為是中國腹地的五座大山。“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縣境內。天姥拔出五嶽之上,掩蔽了赤城山,足見其巍峨雄拔之勢了。下面再用天台山來烘托。“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對天台先揚一筆,四萬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過如傾側俯伏的小丘罷了。這一揚一抑都是為了顯示天姥之高、之大。這橫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躍入我們的眼簾。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李白魂牽夢縈呢?所以詩人於夢中飛去了,故引出一番奇異的夢境。

  “我欲因之夢吳越”至“失向來之煙霞”為第二段。寫夢中,遊天姥的全過程:由入夢到夢醒,是全詩的主要部分,也是扣“夢遊天姥”之題。

  既然是夢,那就多變幻而神奇。夢是虛境,山是實境,詩人使虛實交織,似幻似真,逐次展現出迷離引人的境界。“我欲因之夢吳越”。“因之”指因借越人的談論天姥。“夢吳越”指夢中由山東向吳越馳去。“一夜飛度鏡湖月”。詩人一夜之間,在月光下,飛越了鏡湖。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是從山東到天姥所經之路,因此過鏡湖有似真,一夜飛度則為幻。“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縣就在溪濱,過剡似實,湖月相送則為幻。湖月把詩人的身影投射於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飛行,無疑又是幻。可謂霎時千里,帶有夢的特點。這個引無數墨客竟折腰的旅遊勝地,李白只寫了兩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謝公”指謝靈運,他喜遊山水,遊天姥山時,曾在剡溪投宿。他的詩中曾說:“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即夜晚投宿於剡,天明遂登天姥。這裡點出歷史上遊人之陳跡。“淥水”指清澄的水。這句突出剡溪主要動人的非凡景色之處。“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謝公屐”指謝靈運為登山而特製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裝拆的齒,上山則去掉前齒,下山則去掉後齒。“青雲梯”指高峻的山路。謝公宿處為歷史實有,似實,腳著謝屐,則為幻。這一段寫夢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點染歷史故實,畫面優美,真幻交織,奇趣引人。

  跟著寫“遊天姥”,先外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半壁”指半山腰。神話故事東南桃都山有桃都樹,其高大異常,枝與枝相距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出先照到此樹,雞遂嗚,然後天下群雞方叫。因為山高,半山就看到梅上日出,天雞已開始啼叫,將神話組織入詩,更添神異色彩。半山腰處已經看到大海日出,又傳來天雞的啼聲。大家想一下,“半壁”尚如此雄偉壯觀,那“絕頂”當如何?

  (夢境展開,勝景之一)再看山的實景,首先是洞天外:“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巳暝”。“暝”指天黑。這些靜景雄偉陡峭已使人迷醉,由於山路曲折盤旋,沒有一準方向,一路上或迷賞名花,或倚石休歇,不覺之間已是夜幕降臨時刻。下面由靜寫動,由看到聽,突出山的驚險景像:“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咆”是野獸怒吼聲。“熊咆龍吟”是形容“巖泉”即澗水的聲音。“殷”形容聲音震天。“慄”是感到驚懼而發抖。“層巔”指峰頂。 “熊、龍、巖、泉、巔”景像險怪,透過一咆一吟,顯示驚心懾膽的景像。這四句說深邃的峽谷中巖泉咆哮,濃密的深林黑黝黝不見邊際,層巔使人戰慄驚恐,足見其神奇。這“迷、倚、忽”表現詩人為天姥勝景所陶醉,樂而忘返。這一種神秘奇偉的境界,為下文的奇境陡現醞釀了氛圍。

  (洞天外夢境變幻,勝景之二)描述洞天仙景:“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 “青青”形容雨雲濃黑。“淡淡”是水波閃動的樣子。“煙”指霧氣。先寫神奇之境將要出現時的預兆改變,黑雲在腳下,青青含雨欲滴,巖泉瀑水則籠罩在夜霧中。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列缺”是閃電。“霹靂”是雷聲。“扉”是門。“訇然”形容大聲。這四句承上文“雲青青兮欲雨”,寫一陣電閃雷鳴,山巒崩裂,現出兩扇石門,又訇然張開,露出一個洞天福地來。那裡面是什麼情景呢?“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青冥”即指青天。“金銀臺”是神仙所居的臺閣。這裡青空遼闊望不到頭,日月光華照射著金裝銀裹的亭臺建築,光彩奪目。“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雲之君”猶如說天上仙人。他們以雲霓彩虹為衣,以風為馬,也就是乘風,飄然而下。說神仙們紛紛從天上降下來:“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回車”即拉車,老虎鼓瑟,鸞鳥拉車,仙人林立,奇境迷人。

  夢遊天姥吟留別鑑賞 篇10

  學習詩歌,朗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單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修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

  朗誦詩歌時,要注意節奏鮮明,並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採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誦得沉穩、稍慢些。就一首詩來說,朗誦速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表現

  作品內容的需要來決定,並具有一定的變化。

  而從以住的教學實踐來看,語文教學很注重朗誦,但是僅僅停留在糾正字音,熟悉課文內容等層面,學生對課文尤其是詩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認識,而且是從老師那裡接受的知識,學生為課堂主體的特點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學生仍然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這樣顯然不利於語文教學。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語言這個東西*老師講和分析是不能學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讓學生讀、背,所以我們才收穫了兩千多年無比燦爛的文學碩果。當然現在不可能這樣去做。可是,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為什麼不我給點時間讓學生自己支讀,去體味,去揣摩呢?學詩歌尤其要重視讀,美讀法就是一種很好的以讀帶講的方法。

  “所謂美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用美讀法來體味詩歌的“三美”、即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音樂美是詩歌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特質,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這就是詩歌的音樂美,古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最早的詩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勞動中喊出來的嗎?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到或淺吟,或低唱,動情處放聲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讀書聲中,來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鷗”的淒涼之意,“悠然見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讀書聲中,來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詠、李清照的婉約。

  因此,我就將《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的教學設計為美讀來帶動講解。鑑於學生朗讀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統講解朗讀技巧,必然會造成課堂的支離破碎,因此,我將朗誦技巧合為6個字“暢”“澀”“重”“長”“短”,具體而形象地將眾多朗誦技巧融會在一起,在課堂上利用教師範讀,學生體會,學生試讀,鞏固提高等環節,教會學生怎樣美讀,並且在讀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再結合對詩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讀效果。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