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天姥吟留別》意境描繪
夢遊天姥吟留別
全詩雄奇豪放,瑰麗飄逸,融合著詩人的美好感情,如詩的開頭寫天姥山橫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蘊含著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嚮往之情。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意境
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李白奉召來到京城長安。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詞臣,並不重用他,又受到權貴的排擠。他在長安只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政治上的失敗使他胸中塊壘難消,這首詩便是他的“發憤之作”。
從表面看,這是一首遊仙詩,它的主體部分 (“雲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關於神仙世界的描寫;但詩人的遊仙之念,決不同於那種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嚮往神仙世界,是因為他棄黑暗的現實世界。這一點,詩人在結尾中有著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才是全詩的主旨。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在這首詩裡也表現得很明顯。一是豐富的想象。詩人的想象有來源於民間傳說的,例如關於仙境的種種細節描寫;也有出於詩人個性和愛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溪”,這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一樣,是詩人把月看成最親密的朋友。二是大膽的誇張。這種誇張不是簡單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著詩人的美好感情,如詩的開頭寫天姥山橫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蘊含著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嚮往之情。杜甫說李白“飄然思不群”,於此可見一斑。
寫得淋漓酣暢、引人遐想的是述夢部分。
一入夢,便有不食人間煙火味——詩人竟然在鏡湖上空飛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飛過鏡湖,月兒依舊伴著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點——“謝公宿處”。接著寫登山。本來是險峻的路,但詩人卻毫不費力,他“腳著謝公,身登青雲梯”,如同飛昇一樣到了山巔。這時已是黎明,眼前出現了一幅雄奇的畫面:東方的海中湧出一輪紅日,四周是莽蒼的群山。他又聽到了桃都山頂天雞的啼叫。這當然還不能說是仙境,但已經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說它意味著仙境即將出現。
果然,在詩人“迷花倚石”之際,暮色驟然降臨,熊在咆哮,龍在吟嘯,巨大的聲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巒抖動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詩人卻忽然將視線轉向天上的雲、山間的流水及水上的煙霧,出現了瞬間的寧靜。這是為下文蓄勢。接著便是雷電大作,地裂山崩,只聽轟隆一聲,神仙洞府的石門大開,青色的天空一望無際,日、月、金臺、銀臺互動輝映,是真正的仙境。這一段寫夢境的進一步展開,時徐時疾,波瀾橫生,使讀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鄉。
夢境的高潮是仙人盛會。因為仙人們是從空而降的,所以先寫他們的衣裳和坐騎。“雲之君”即楚辭中的雲中君,由於來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們都聚集到那金銀臺上來做什麼呢 ?詩人只寫了“虎鼓瑟”這樣一個細節,其餘一切讓讀者自己去想——讀者一定會想到,這是一次幸福、歡樂的盛會,所有的與會者都在那裡親切地交談,興高采烈地舉杯痛飲,像人世間的朋友們歡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