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夢遊天姥吟留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1

  學習內容特徵分析:

  這首詩是李白浪漫主義詩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傷感惜別的老套,而是借留別表達不事權貴的傲然風骨,並且在構思上,圍繞一場夢景來展開,夢醒之後才點明不事權貴的主旨,與此,相適應的是作者運用非凡的誇張和想像表現他夢想的世界,用夢中世界的完美來反襯現實世界的不足與醜惡,表達了作為一個“士”不願與現實權力同流合汙的性情,這就是封建時代文人的品格,這就是李白,所以,夢境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也是我們理解把握本詩的關鍵所在。

  學習者特徵分析:

  高二級(8)班是我校(農村普通中學)文科重點班,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較為紮實,具備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但缺乏歸納演繹能力,且聯想和想像能力較低,但詩歌欣賞在想像和聯想方面要求的較高,同時對錶達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這就成為他們的弱項了。在《夢遊天姥吟留別》的授課過程中,力求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鑑賞詩歌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思路:

  運用點拔、討論、誦讀、鑑賞等方法弄清李白為什麼“夢遊”?為什麼“留別”?體會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操守,認識封建社會埋沒正直之士,壓制賢才的落後本質,設計緊扣詩題的“夢遊”和“留別”,主要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詩人”為什麼鍾情於天姥?詩人如何“夢遊”?,如何理解“留別”?

  設計說明: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一篇傳統的講讀課文,它有兩個特點: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時我們必須立足於落實字、詞、句,把它當成文言文來講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詩,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教授時我們得把重點放在詩歌鑑賞上。事實上,這兩點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這篇課文時,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節課時疏通課文,第二節課時鑑賞詩歌。這裡提供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結合註釋翻譯文章;認識和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即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認識李白的遊仙之念是他對黑暗現實消極反抗的表示,體現他不事權貴的傲岸性格。

  過程與方法:以誦讀為主,學生討論分析為輔,教師適當點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詩人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積極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教學重點:

  夢遊仙境,以此認識浪漫主義並充分理解夢境背後的深意。

  教學難點:

  夢境深意的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學生有感情地集體朗讀詩歌。

  二、具體研習詩歌。

  1、研習第一段。

  (1)第一幅畫面是入夢緣由,大家思考這樣兩個問題:遊的是天姥山,詩人卻首先談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樣來表現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學生思考:詩人寫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現了他怎樣的感情?

  2、具體研習第2段。

  (1)學生集體朗讀第2段。

  (2)提問:本段集中描寫了“夢遊”中的哪些景?

  (3)在這一節中,詩人用了一個非常傳神的字“飛”這一“飛”字型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4)謝公何許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現前後色彩的對比的意圖?

  (6)仙人們的盛會,盛會的歡樂,“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習第三段。

  (1)詩歌的最後一段由寫夢轉入寫實,提示了全詩的主旨,迸發了強烈不事權貴的感情,那麼夢境和他的這種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種什麼聯絡呢?

  明確:對!人往往因為有了現實的缺撼而產生相應的幻想、李白因壓抑的苦悶於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夢遊、陶潛因塵世的汙濁就有了《桃花源記》,海倫·凱勒因雙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2)現實的醜惡激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美好的嚮往又反襯現實的醜惡。可詩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麼讓人迷戀嗎?

  明確:起初很讓人迷戀,後面很恐怖、像"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哪有美麗可言?再如"恍驚起而長嗟",倒像是噩夢驚醒,哪像是理想之夢的況味?

  (3)最後兩句,是全詩的詩眼,它較好點明瞭主題,其有兩種觀點:一則認為,表現了其消極避世,嚮往自由的思想;一則認為,表現了其蔑視權貴,譏諷現實的思想,你們怎麼看呢?

  明確:說其消極避世吧,卻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於世外,說其譏諷現實吧,卻又不像屈原那般憤世嫉俗。總的來說,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俠”三者於一體,有儒家的積極用事,有道家的消極避世,又有俠客的仗劍豪情,但他的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精神是顯而易見的。

  三、詩歌小結

  1、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你從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讀出了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

  明確:構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奇特,為了借別離之情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藉助夢遊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大量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台來襯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雲梯”)、誇張(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比(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

  3、藝術特色

  構思奇特。全詩以遊仙為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說,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想象豐富。神話傳說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誇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兼用長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縛。

  四、課堂小結:

  在大家齊讀時,我突然又想到一個話題,李白異常的性情、仙境的追求、豐富的想像,讓我想到了在他之前另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兩人之間竟有如此的相似……思維的火焰總是難以熄滅,還是讓我們在一番離奇的遐思和古樸的旋律中,與古人相知,與古人相別。

  五、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習題。

  教學反思:

  以學生朗讀為線,以問題串聯各個知識環節,使教學線索清晰,重點突出,並把問題激疑與朗讀品味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思考,在朗讀的過程中欣賞,又自然地把它們引到對詩歌主題和詩人情感的更高層次的理解上。可以說,在內容的安排上,既緊扣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所提供的資訊,又不拘於教材,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如此巧妙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我認為這是本節課令我滿意之處。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誦讀、討論全詩,重點鑑賞詩歌中的景物。

  3、情感目標: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等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講解第三段夢境的內涵,進而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

  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係,理解詩人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透過學生在初中時學過的詩歌,引入到本課。(讓學生在溫故中知新)

  二、解題——夢遊天姥吟留別

  三、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濟蒼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寶元年,朋友道士吳筠推薦李白,玄宗於是把他召到長安。李白本想借此機會有所作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詞臣,並不重用。又受權貴排擠,連玄宗也對他不滿,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

  四、朗讀感知

  聽配樂朗讀,注意字音、語調、節奏。(教師強調要點——範讀——學生朗讀)

  五、整體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問題)

  (一)賞析第一部分:入夢緣由

  1、詩歌寫“夢遊天姥”,但一開頭卻寫“瀛洲”而不是寫“天姥”,為什麼這麼寫?

  明確:詩中寫“瀛洲”用了“信”字,寫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麼意思?是“確實”之意。“或”是“或許”之意。這就是說在人們的口中,一個是海外仙山,虛無縹緲,一個是真實存在,可以看見。把天姥山和仙山並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難覓的,而天姥山是可尋的,接下來自然而然過渡到遊天姥山,為下文做了鋪墊。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讀一下對天姥山的描寫。從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突出了山勢的高峻。“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描寫,其餘幾句透過五嶽、赤城、天台的的對照,運用了誇張、襯托的手法。

  3、小結:事實上,天姥山只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台山並峙,較五嶽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這裡運用誇張和襯托手法,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一步的引向了夢的境界。

  (二)賞析第二部分:夢遊天姥

  1、開始“夢遊”了,詩人先到了哪裡?

  明確:剡溪。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們用“入山”(板書)兩個字來概括。

  2、此時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入山時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飛”字表現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淥水生輝,清猿啼鳴,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板書)。

  3、“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詩人開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來讀一下)詩人在這裡都寫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關鍵詞討論)

  明確:青雲、海日、天雞,山勢高聳,早晨光線明麗;暝、熊咆、龍吟、雲欲雨,水生煙,光線由明轉暗,顯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蕩、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寫仙境的光明燦爛。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們把這部分分成兩層,板書——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燦爛。

  (三)賞析第三部分:夢中醒來

  1、可惜夢不長久,接下來詩人從夢中驚醒,美好的仙境頓時消散。夢中醒來,詩人的心境如何呢?夢境與現實有什麼聯絡呢?(抓關鍵字詞)

  明確:①“長嗟”“惟”“失”,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將夢境和現實聯絡了起來,夢中的經歷可以說是李白人生經歷的折射,詩人從聽聞天姥,到尋訪、登臨、遇仙、夢醒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理想的嚮往、追尋、艱難、圓夢、夢碎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如南柯一夢,醒來無蹤。東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萬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詩歌抒發內心的鬱悶。

  2、有如此的.人生經歷,李白的人生態度有沒有發生變化呢?(自由討論)

  問題引導:①“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一種消極思想嗎?與前邊寫景部分那句可以照應?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作者什麼精神?

  明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在現實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訪道,從此與官場決裂,就像謝靈運一樣,遠離黑暗,腳著謝公木屐,徜徉山水。這種舉動貌似消極,但李白並沒有真正的沉淪,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我們看到李白的傲氣和傲骨,表現了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追求個性自由的性格特徵。

  3、有人認為,夢中仙境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可以嗎?(開放性探究題)

  提示:可以,詩人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山路險惡——塵世艱難),終於發現,自己應該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夢中醒來,若有所失,更是堅定了信念“放白鹿”“訪名山”,與官場決裂,超脫世俗。

  六、作業設計(見ppt)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這篇詩歌是李白的長篇詩歌,我覺得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首詩,首先應該要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對詩歌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認識,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透過“整體感知”這個環節理出了詩歌的層次,然後再具體分析。分析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透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配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關係,訓練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力求達到“和諧高效”的效果。

  《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透過誦讀、揣摩語言,深入體悟詩歌的思想感情,進而感受、發現作品的美。

  二、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基本的詩歌鑑賞知識和方法。

  三、在教師的示範下,學生能生成對本詩的個性品讀。

  教學重點:

  透過誦讀、揣摩語言,深入體悟詩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的基本表現手法,進而感受、發現作品的美。

  教學難點:

  1、學會利用收集、積累到的素材去幫助理解作品,特別是夢境內涵;

  2、透過學習,能生成對本詩的個性品讀。

  教具輔助:多媒體電子白板

  教學課時:一課時。

  (事先下發預習學案,要求學生按照要求充分預習,完成相關練習與思考題)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經常寫夢。《紅樓夢》寫黛玉夢見寶玉用小刀劃開心窩,掏心訴情;《三國演義》寫曹操在軍帳中夢見天上三日對照,一日墜于山中;《阿Q正傳》寫阿Q夢見自己當了“革命黨”後分財產、娶媳婦;《包法利夫人》既描述過愛瑪陷入熱戀時的浪漫之夢,也寫過她遭遺棄而病危時的昇天之夢,辛棄疾的“夢迴吹角連營”,魯迅的“夢裡依稀慈母淚”,這是因為精彩的夢幻描寫更容易揭示主人公的深層心理。李白與我們一樣,是一個平凡的人,證據之一就是他與我們一樣愛做夢;但他又跟我們不一樣,他是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夢可能就顯得非常瑰麗。今天我們學習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看看他究竟做了一個什麼樣的夢,他想借這個夢表現什麼呢?

  教學策略分析:課堂切入點貴在定點準確,角度新鮮,既能自然地匯入課堂教學重點,又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探究興趣。本課從列舉古今中外的文學常寫夢境來表達豐富內含,引導學生思考本詩寫夢境的意圖,能有效地體現本詩構思的主要特點,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誦讀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主要針對預習學案中練習一關於詩歌字詞句意的理解)。

  2、指導誦讀

  A、播放多媒體電子白板中名家誦讀音訊,示範朗讀。

  B、請三個學生各讀一段,教師結合預習學案練習二誦讀指導部分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朗讀指導點撥。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表現作者對天姥山心馳神往的急切和喜悅,應讀得輕快些。“送”要讀得親切,因為詩人一向愛月,視月如友。“慄深林兮驚層巔”以下,節奏變化極快,六字句寫詩人驚時所見,宜讀得舒緩,為下文蓄勢。“列缺霹靂……訇然中開“表現詩人驚奇於自然界之神力,應讀得字字鏗鏘。“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這是描繪神仙世界的燦爛輝煌,應讀得舒緩些。“忽魂悸以魄動……煙霞”表現詩人夢醒之嘆,宜讀得緩而有力,餘味悠長。等等。

  C、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可根據學生朗讀情況對某些句子重點指導與訓練。

  教學片斷1:

  師:我剛才聽你在底下讀“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這一句,你能站起來把它讀一遍嗎?

  生讀一遍。聲音怯且弱。較緊張,沒有讀出詩味。

  師:你覺得應如何理解這一句詩?

  生:這句詩要表現天姥山的氣勢,它不僅高大,而且廣遠。用了襯托的手法。

  師:你理解得很好。那麼你覺得朗讀它時,應怎樣讀才能把這種味道傳遞出來?

  生:要雄健有力些,要讀出天姥那種不可逾越的氣勢。

  師:很好。你現在試一試。

  生讀,較先前有了很大的進步。

  師:你的悟性真好。現在再讀一遍,要真正去想象這種氣勢。為了使朗讀更有表現力,你可以重讀“向天橫”“掩赤城”這幾個字。

  教師激情示範。生再讀,效果與前截然不同,贏得同學熱烈掌聲。

  D、全體學生再次自由朗讀。

  教學策略分析:隨著語文課堂教學的進展,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已是基本要求。設計預習學案,有利於起始階段的學生增強自學觀念和養成自學習慣。

  詩歌教學,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透過多種形式的反覆誦讀,讓學生去親炙文心,揣摩文義,品味文情。新課標也要求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字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本環節中,有名家誦讀示範,有學案中提供的詳細的誦讀指導,有學生個體的試讀,有自由朗讀,有教師的當堂點撥、指導、示範,讓學生在愉快的誦讀中充分品嚐詩歌的“原汁原味”,從而更完整更親切地感知課文。為了鼓勵學生,教師宜強調,只要能有激情地讀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就可算是好的朗讀。

  三、探究學習

  探究活動一:

  通讀全詩,請概括,圍繞夢,本詩寫了幾個層次的內容;這個夢境又包含了幾個層次的場景。

  要點:詩的層次夢因……夢遊……夢醒;

  夢境場景鏡湖飛渡……登山覽景……自然鉅變……神仙下臨。

  點撥:概括語言要簡明。

  教學策略分析:如果說誦讀側重於對詩歌整體的感性認識,這一環節透過對詩歌層次的概括,則達到對詩歌整體的理性認識。新課標要求能從整體上把握文字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對文字的整體認識是很有意義的,可以避免肢離破碎地理解文字,可以使學生能從整體語境理解區域性言語,避免誤讀。這一步也是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打基礎,但要乾淨簡潔。

  探究活動二:

  細讀詩歌,請揣摩語言,展開想象,對這個夢境的描寫美在哪裡?

  1、學生自由讀夢境部分描寫

  2、交流品讀成果

  A、教師先展示對第一段進行了下水式的示範品讀。

  展示之後,教師指導學生關於夢境內容的品讀要點,可從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藝術等方面入手,並指導學生如何揣摩語言。

  揣摩語言就是指對語言意味反覆進行思考推求,認真琢磨品味,從而領會其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換句話說,即揣摩語言的意思、情味。揣摩語言的前提是理解語言,先要弄情字面意義,然後再探求深刻含義。注意語境中語言具有特定的內容、情味和色彩。具體的方法有:學會揣摩遣詞造句之妙;學會揣摩句式使用之妙;學會揣摩描寫的細膩傳神之妙;學會揣摩運用修辭的豐富貼切之妙,學會比較揣摩等。

  B、學生交流品讀成果

  教學片斷2:

  生1:我覺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句特別好。它寫出了月對李白的款款深情,一個“送”字,用字雖普通,卻很好地傳遞出這種情味,月彷彿成了李白的化身。寫得很飄逸,很符合李白的特點。

  生2:我喜歡“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句詩。它境界雄闊,充滿美的想象,表現出的是一個大丈夫式的李白,一個浪漫的李白。前面的寫剡溪的幾句好像秀麗了些,沒有這句詩中的豪氣。

  生3:“裂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這四句詩在節奏上的特點給我的印象很深。因為這裡是神仙洞府出現前的徵兆,起畜勢作用,而四言詩句則用短緊的節奏把這種氣氛渲染出來了。這給我一個啟示,形式對內容的表達也是很重要的。

  教師點評:生1能抓住重點動詞進行品味,好的動詞能傳遞出感情的特點;生2能抓住意象,感知意境,並理解意境與作者表達需要之間的和諧性;生3則注意到句式對錶達感情的重要性,同時還考慮到句式對營造氣氛、情境的影響……

  教學策略分析:夢境描寫部分是本詩的重點內容之一,是想象的高潮,所以宜作探究重點。但探究性學習不是驟然可以實現的,需做好充分的準備和鋪墊,否則探究只能是空中樓閣。本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再給學生探究的範例,再指點探究的角度,使學生的有章可循,思路開啟,從而實現高質量探究活動的開展。

  課標認為鑑賞文學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本環節的設計正立足這一點,探究的重點在於緊扣文字,多角度品析語言,讓學生充分交流,教師則適時點撥。

  探究活動三:

  結合課前自己積累的和提供的素材《一代詩仙——李白》

  1、請分析,李白為何會做這樣的夢,這個夢給他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我們如何理解他的這些感受?

  點撥:李白生起了萬事幻如夢,惟願訪名山念頭。面對這種的情形,他突兀地冒出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應理解到李白的消極情緒是由於對現實的極端失望而發出的出的憤激之語,並非真正的一種避世思想。而從主旨句的潛臺詞則可看出李白對人格獨立精神的追求與真誠的濟世情懷。這一聲嘯出了多少懷才不遇者的抑鬱之氣,樹立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豐碑。

  連讀主旨句三遍,教師引導其讀出氣勢。

  2、請評價,你能透過文字讀出一個怎樣的李白?

  點撥: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那麼從物之色彩,也可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我”。出自感悟,抓其一點或數點特點,自由表達交流:如一個寄情山水的李白,一個心胸可藏丘壑的李白,一個飄逸浪漫的李白,一個愛月的李白,一個富有幻想力的李白,一個幻想著象神仙一樣瀟灑自由的李白,一個喜歡清幽又愛熱鬧的李白,一個追求功名又傲視權貴的李白,一個敢愛敢恨有歡樂有失意又天真又多情的李白,一個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沒有被人的心智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絲毫卑屈的人格的李白,一個平凡又偉大的帶著濃重浪漫色彩的李白,一個地地道道的是也只能是詩人的李白。

  3、學生交流自己在學習此詩後對李白的理解。

  4、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我讀李白”《你這個愛做夢的李白》的部分片斷。

  總結:

  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知人論世,誦讀感知;揣摩語言,領悟情思。

  教學策略分析:課前給學生髮了唐之韻《一代詩仙——李白》的素材,使學生對文化名人李白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並培養閱讀李白作品的興趣。但僅有此還是不夠的,還應讓學生透過閱讀,提高解讀文字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在充分學習文字的基礎上,結合所蒐集到的素材,談對李白的理解。學生用或優美或精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形式活潑,氣氛愉悅,思路開闊,再生高潮。既起總結課堂的作用,又從深層留下和開放了思考空間。

  課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一環節的設計正是著眼於這一點。

  鑑賞基本方法的總結是透過例項,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是授人以漁,不可遺漏。

  三、作業佈置

  1、背誦並默寫此詩。

  2、讀李白的這首詩,總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個人心中從此都有了一個你自己的李白。我們可嘗試著表達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請寫一篇隨筆《我讀<夢遊天姥吟留別>》。

  老師發下水作文《你這個愛做夢的李白》,結束全課。

  教學策略分析:作業設計要認真對待,這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對課堂學習進行延伸。作業1是基本作業,目標是加強積累。作業2則是屬於個性化作業,由於已有課堂的有效學習,又有教師的下水作文的引導,學生興趣濃,信心充,相信在作業中能充分反映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