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天姥吟留別》全文賞析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之一,詩中豪放飄逸,卓爾不群,始終洋溢著一股涵蓋天地的傲岸之氣。那麼,李白在詩中是如何表現其傲岸的個性和浪漫的情懷呢?
(一)獨特的形象描寫。一般的“留別詩”或“贈別詩”,大都抒寫離愁別緒,充滿著惜別感傷之情,就是李白本人的留別詩有些也寫得比較平直,只敘離情別意,但李白這首留別詩,完全突破了平鋪直敘的傳統方法,別出心裁地用“夢遊”這一奇特方式來構思全詩,表達自我形象。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以至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一入夢,詩人竟然在鏡湖上空飛行,一個“飛”字,就足以表現詩人高蹈出世的氣概。看仙境如此美好:煙霧繚繞,幽深無底,日月輝映,金碧耀眼。群仙列隊紛至沓來,他們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龍虎為之奏樂,鸞鳳為之駕車,歡歌曼舞,興高采烈。詩人置身其中,與群仙歡聚,與神靈默會,世俗的名僵利鎖忘卻了,人間的私心雜念褪盡了,只剩下人間沒有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才是詩人身心愉悅的最高境界。在人間活得很累很苦而且倍受壓抑的李白終於在虛無縹緲的仙界找到了解放自我、張揚個性的空間。說這首留別詩不同一般,就是特殊在詩人借求仙訪道的自我形象不僅傾瀉了詩人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而且告訴魯東的朋友自己不事權貴的政治態度。
(二)獨特的感情表達。詩人感情的表達常常是爆發式的,一旦爆發,往往一氣直下,驚濤千里。而這首“留別”詩的感情表達則一波三折,瞬息萬變。詩歌起句就寫瀛州之美渺不可及,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一覽無遺,鬱郁不得志之情溢於言表。繼而想到還有氣勢雄偉的天姥可到,情懷頓時變得激昂不可抑制。夢遊時,詩人沉浸於剡溪美景中,著力為我們描述一個奇特瑰麗的神話之境。愈是對其鋪張揚厲,施以濃墨重彩,愈表明詩人追求熱切,讚頌熱烈;夢中仙境描述得愈美好,與現實生活的反差就愈大,夢醒後的失落之痛就愈深,這時詩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悲感至極,似乎再不能昂揚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如奇峰突起,一種不卑不屈的浩然正氣沖天地而出。是啊,欲進不能、欲罷不忍的現實是讓詩人愁苦,可這是一種豪情萬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氣,愁中自有一段名士風流。現實可以挫傷他,但是決不可能打敗他。他把來自現實壓迫的傷痛化成了詩歌中的流水,讓他縱情地奔湧出去。
(三)獨特的誇張想像。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在詩歌寫作上,自然也是不拘形式,創作時常常“發想無端”,如天上白雲,卷舒滅現,無有定形。詩中寫“天姥連天向天橫”,彷彿連天姥山恣睢狂肆的個性也寫出來了。實際上天姥山不但不能“勢拔五嶽”,而且詩中提到的天台、赤城與之相鄰,同屬仙霞嶺支脈,從高度看,當首推天台,從形貌看,當推赤城,天姥既無天台的高峻,也無赤城的壯麗,顯然李白以大膽改變了原型的想象對之進行了誇張描寫。詩人用胸中的豪氣使得超凡的自然意象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再來看詩中對夢境的描寫,從謐靜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曲折迷離、千巖萬轉的道路到令人驚恐戰慄的深林層巔,境界愈轉愈奇,愈幻愈真。最後由夢境幻入仙境,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但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著眼於現實。詩人不是為想像而想像,詩人誇張想像仙境的美化,恰恰是為了暗批現實,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之憤。詩人想像誇飾,神化仙境,正是表達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心聲。
李白以其傲岸的個性成為中國詩壇上最為輝煌的一座豐碑,其浪漫主義的情懷,在五彩繽紛的詩篇中閃爍著奇異的靈光。難怪杜甫也稱讚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