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夢遊天姥吟留別> 關於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賞析

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賞析

關於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賞析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下面是關於夢遊天姥吟留別的賞析,快來看看吧!

  【作品簡介】

  《夢遊天姥吟留別》由李白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遊仙詩。詩寫夢遊名山,著意奇特,構思精密,意境雄偉。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於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實。雖離奇,但不做作。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信手寫來,筆隨興至,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徵》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汙,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後又同遊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遊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題目:“吟”,古詩的一種體式,內容大多是悲愁慨嘆,形式上自由活潑,不拘一格。“夢遊天姥吟留別”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的朋友作別。

  【原文】

  《夢遊天姥吟留別》(也題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1)(一作《別東魯諸公》)選自《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

  海客談瀛洲(2),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3)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mǔ)連天向天橫(23),勢拔五嶽掩赤城(4)。

  天台(5)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24)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6)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謝公(8)宿處今尚在,淥(25)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9),身登青雲梯(26)。

  半壁(10)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1)

  熊咆龍吟殷巖泉(12),慄深林兮驚層巔。(27)

  雲青青(28)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13),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14),訇然中開。

  青冥(15)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16)。

  霓為衣兮風為馬(17),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18),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19)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20)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29)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21)

  安能摧眉折腰(22)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註解】

  (1)殷璠《河嶽英靈集》收此詩題為《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後世版本或題為《夢遊天姥吟留別諸公》,或作《夢遊天姥吟留別》,或作《別東魯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縣東五十里,東接天台山。傳說曾有登此山者聽到天姥(老婦)歌謠之聲,故名。選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李太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將由東魯(現在山東)南遊吳越,寫了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所以也題作《夢遊天姥山別魯東諸公》。

  (2)海客:浪跡海上之人。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仙山。《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煙濤:波濤渺茫,遠看像煙霧籠罩的樣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實在。難求:難以尋訪。

  (3)越:指今浙江紹興一帶。明滅:時明時暗。

  (4)勢拔五嶽掩赤城:山勢超過五嶽,遮掩住了赤城拔:超出。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為天台山的南門,土色皆赤。

  (5)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臺州天台縣北十里,高萬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一萬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並非實數。此:指天姥山。兩句意為:巍然高聳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6)之:天姥山及其傳說。鏡湖:又名鑑湖,在今浙江紹興城南。

  (7)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

  (8)謝公:指謝靈運,東晉末年劉宋初年的文學家,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曾任永嘉太守,後移居會稽。他遊覽天姥山時曾在剡溪住過,所作《登臨海嶠》詩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淥水:清水。

  (9)謝公屐:指謝靈運遊山時穿的一種特製木鞋,鞋底下安著活動的鋸齒,上山時抽去前齒,下山時抽去後齒。青雲梯:形容高聳入雲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雞:《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皆隨之鳴。

  (11)暝:黃昏。

  (12)熊咆兩句可解為:熊咆龍吟,震盪著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驚懼戰慄。也可解為:在這樣熊咆龍吟的山林中,人的心靈被震驚了。殷:這裡作動詞,震響。

  (13)列缺:閃電。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別有天地。石扉:即石門。訇(hōng)然:形容聲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銀臺:神仙所居之處。《史記?封禪書》載:據到過蓬萊仙境的人說,那裡“黃金銀為宮闕”。

  (16)金銀臺:金銀築成的宮闕,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遊仙詩》“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臺。”

  (17)霓為衣兮:屈原《九歌·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傅玄《吳楚歌》:"云為車兮風為馬"。

  (18)虎鼓瑟兮鸞回車:猛虎彈瑟,鸞鳥挽車。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如麻:形容很多。

  (19)忽魂悸以:從夢中驚醒,長嘆不已。

  (20)惟覺時:夢醒後只剩下眼前的枕蓆,剛才夢中的煙霞美景都已消失。

  (21)君:指東魯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養在青山上,欲遠行時就騎它去訪問名山。

  (22)折腰:陶淵明曾嘆“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

  (23)向天橫:遮住天空。橫,遮斷。

  (24)對此欲倒東南傾:對著(天姥)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東面一樣。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顯得更低了。

  (25)淥:清。

  (26)青雲梯:指直上雲霄的山路。

  (27)慄深林兮驚層巔:使深林戰慄,使層巔震驚(28)青青:黑沉沉的。

  (29)東流水:(像)東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韻譯】

  海上來客,談起東海仙山瀛洲,說它在煙濤浩渺中,實難尋求。

  越中來人,說起那裡的天姥山,儘管雲霞或明或暗,間或可見。

  天姥山高聳入雲,象橫臥天際,高超五嶽遮蓋赤城,其勢無比。

  天台山,傳說高達四萬八千丈,面對天姥山,象拜倒東南隅下。

  我想遊天姥,因而夢遊了吳越。一夜飛越,夢裡見到鏡湖明月。

  明月清輝,把我身影映在湖裡,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當年謝靈運的住處,至今猶在,清波盪漾猿猴長啼,景緻悽悽。

  我腳穿著,謝靈運的登山木屐,攀登峻峭峰巒,如上青天雲梯。

  在雲間的山腰,可見東海日出,身體懸在半空,可聽天雞鳴啼。

  山中盡是巖,道路千回萬轉,迷戀倚石賞花,忽覺天色已晚。

  熊吼聲龍吟聲,在巖泉間震響,深林為之驚,峰巒火為之抖顫。

  烏雲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淡淡盪漾,湖面騰起雲煙。

  閃電劃破長空,一聲驚雷巨響,山丘峰巒,彷彿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門,在隆隆聲中開啟。

  洞裡天空青暝暝,望不到邊際,日月交相輝映,照耀著金銀臺。

  雲神們以彩虹為衣,以風作馬,他們踩踏祥雲,紛紛飄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鸞鳥拉著車駕,仙人翩翩起舞,列隊縱橫如麻。

  忽然令人膽顫,不由魂飛魄散,恍恍惚惚驚醒,不免惋惜長嘆。

  醒來時看見的,身邊唯有枕蓆,方才美麗煙霞,已經無影無跡。

  世間行樂之事,實在如同夢幻,萬事從古都象,東去流水一般。

  我與諸君作別,不知何時回還?

  暫且放養白鹿,在那青崖之間,要走隨即騎去,訪問名川大山。

  我豈能低頭彎腰,去事奉權貴,使我心中鬱鬱寡歡,極不舒坦!

  【翻譯】

  航海的人談起瀛洲,(大海)煙波渺茫,(瀛洲)實在難以尋求。浙江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在雲霧霞光中有時還能看見。天姥山高聳入雲,連著天際,橫向天外。山勢高峻超過五嶽,遮掩過赤城山。天台山高一萬(一萬為正確版本,四萬經考證為誤傳)八千丈,對著天姥山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遊到了吳越,一天夜裡,飛渡過了明月映照的鏡湖。鏡湖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現在還在,清澈的湖水盪漾,猿猴清啼。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製的木鞋,攀登直上雲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空中傳來天雞的叫聲。山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經晚了。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慄,使山峰驚顫。雲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盪生起了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開啟。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雲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琴,鸞鳥拉車。仙人們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驚魂動魄,恍然驚醒起來而長長地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蓆,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不過如此,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與君分別何時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遊覽時就騎上它訪名川大山。我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心中鬱鬱寡歡,極不舒坦!

  【評析】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李白的一個名篇。李白於天寶元年(742年)奉詔進入京城長安,滿懷實現建功立業的理想,可惜不久即受權貴的讒毀,於天寶三載受斥逐離開長安。之後遊歷於汴州(今河南開封市)、東魯兗州(今山東兗州市)一帶。約在天寶四、五載,他準備南下吳越,離開東魯,本篇即為準備離開東魯時所作。本篇題名一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表明此詩是李白準備南下吳越、暢遊名山時向東魯諸友人留別的篇章。

  一

  本篇典型地表現了李白一生深刻的思想矛盾。如眾所知,李白一生存在著出與處、建功立業與隱遁求仙的一對思想矛盾。他一方面具有宏偉政治抱負,希冀建立赫赫功業,成為唐王朝的輔弼大臣;另一方面又愛好遊覽名山勝境,求仙訪道,度逍遙自在的生活;為了處理好這對矛盾,他提出了功成身退的主張,即先是建立赫赫的功業,足以垂名青史,然後擺脫富貴爵祿的羈絆,逍遙于山林江湖。他的詩句雲:“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銘鼎儻雲遂,扁舟方渺然。”(《金門答蘇秀才》)都鮮明地表達了這一主張。

  長安從政失敗,李白建功立業的理想受到挫折。他在流落東魯時期內,仍然念念不忘長安,希望能有重回朝廷的機會。他的詩句有云:“遙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一朝復一朝,發白心不改。屈原憔悴滯江潭,亭伯流離放遼海。”(《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他以遭讒被放的屈原自比,表現出他報效唐王朝的理想是多麼執著!他在東魯等了一段時間,唐玄宗沒有召他再去長安,他十分失望苦悶,就打算在未能建功的情況下,先遨遊名山了。他後來在吳越、皖南宣城一帶遊歷時期,仍然希望有從政立功的機會。他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有云:“今日之日多煩憂”,“舉杯銷愁愁更愁”,這憂愁即是因為未能實現建功立業的理想。該篇結尾雲:“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表明在不稱意(未能建功立業)的情況下,只能暫時退隱江湖。這種無可奈何的情緒,正與《夢遊天姥吟》篇息息相通。安史之亂爆發後,永王李璘一度節制長江中下游地區,徵聘李白,李白欣然前往,表明詩人暮年仍然不願放棄建功立業的機會。應李璘徵聘入其幕府,可以說是李白一貫堅持的功成身退理想的必然表現。

  透過對李白一生思想、行為的考察,可見李白對於建功立業是非常執著的,入長安供奉翰林,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是其鮮明表現。當功業未建時,他是不甘心退隱的。《夢遊天姥吟》詩有云:“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把萬事(包括建功立業)均視作東流之水,不值得重視、留戀,這只是他一時憤激之言,一種在找不到美好政治出路條件下自我慰藉、排遣苦悶心情的說法,並不代表他指導一生行為的主導思想。這種排遣苦悶的'片面誇張的話,在李白其他詩篇中也時有出現。如其《將進酒》雲:“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認為聖賢還不如酒徒,是在強調飲酒之樂時的一時狂言,也是長安從政失敗後苦悶心情的流露。實際上正如《古風·其一》所說,“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李白的主導思想是希望追蹤孔子,以著述垂名不朽。李白在長安從政失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因他行為傲誕,不能獲取權貴們的歡心。對此,他表示不能改變初衷,採取逢迎阿諛的態度,他在本篇結尾宣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他詩篇中蔑視權貴、表現兀傲不馴品格的最強音,贏得了後來無數讀者的矚目與喜愛。李白渴望建功立業,但他又不願為達到政治目的而逢迎權貴,在一時找不到政治出路的情況下,他只能暫時退隱山林;“須行即騎訪名山”,以至精神恍惚地夢遊天姥山了。所以我認為本篇典型地表現了李白一生深刻的思想矛盾。

  二

  《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在藝術上具有傑出的成就。李白擅長七言、雜言的歌行,本篇是他歌行中的一篇傑構。宋代嚴羽《滄浪詩話·詩評》曰:“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太白《夢遊天姥吟》、《遠別離》等,子美不能道。”即舉此篇為體現李白風格的代表作品。以後明清評論者在論列李白歌行時,也常提及此詩。李白的許多詩篇,往往想象豐富,多用誇張手法,筆勢豪放縱逸,其歌行在這方面尤為突出,本篇更是如此。現代學人對此已多有分析,這裡只簡單地談兩點。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一是本篇中間寫夢遊天姥山一段,寫得具體詳贍,形象鮮明。李白的許多詩篇,往往以縱放概括的筆調,著重傾吐豪情,不重視作具體的描繪。本篇中間一段則不然,描寫較為詳贍。先是寫自己著屐登山,一路上所見所聞景象,見出境界開闊,繼寫山勢幽深,猛獸深林,青雲淡水,物象變化多姿。忽然石扇開啟,仙境展現,顯示出璀璨豔麗的仙人及其車駕下降的情景。這一段較為具體詳贍的描寫,形象鮮明,給人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的感覺。這種描寫,只有《蜀道難》可與之相比。只是《蜀道難》著重寫蜀道的高峻險阻與蜀地不可久留,氣氛顯得悽愴危苦;本篇著重寫美麗的山中景色與仙境,其中雖有“熊咆龍吟殷巖泉”等二句驚險景象,大體上顯得氣氛舒坦愉悅。

  二是句式長短錯綜,變化多端。這也以中間夢遊天姥一段為突出。短句有四言的、五言的,長句有六言、七言、九言的,互動穿插,配合了景物的變換與情緒的起伏,打破了較平板的統一七言句式,顯得富有變化,成功地表現了跌宕起伏的情景。這種長短句式變換的格局,也與《蜀道難》篇接近。值得注意的,是此篇中運用了“列缺霹靂”四個四言句,文辭短促而鏗鏘有力,以下即從描寫山景轉移到展示仙境,變換了境界;而《蜀道難》後面則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短促強勁的四言句,把描寫物件從劍北引渡到劍閣和劍南區域,變換了境界。《夢遊天姥吟》、《蜀道難》兩篇都是李白歌行中的傑構,讀來使人感到特別淋漓酣暢,跌宕多姿,它們在藝術描寫方面的相似相通之處,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講解】

  李杜是盛唐詩壇上的兩大家。明代胡應麟在評論他們各自的特色時說:“闔闢縱橫,變幻超忽,疾雷震霆,悽風急用,歌也;位置森嚴,筋脈聯絡,走月流雲,輕車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詩藪》內編卷三)凡是讀過李杜詩歌的人,都會得出這樣的印象:李詩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杜詩則結構嚴謹,描寫逼真,充滿現實主義精神。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其浪漫主義的代表作;他的創作特色在這首詩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這是以遊仙為題材的作品。李白好神仙,在作品中常常有遊仙。該詩作於天寶四年。詩人於天寶三年被排擠出長安後,經梁、宋,到達齊、魯。當他由東魯又要南下吳、越時,寫了這首詩留別山東的朋友。所以詩題一作《別東魯諸公》。“夢遊天姥吟”是就詩中所寫內容自擬的樂府歌行題目,“留別”是點明詩為贈別之作。留別而出之以夢遊天姥,在贈別詩中便顯出別開生面的意味來。據志書記載:天姥峰在臺州天台縣西北,就是今浙江天台西北。它同天台山相對,峰巒孤出峭立,下臨剡縣,仰望如在天表。這樣一座山自然是誘人的。夢遊不是實遊,但仍然表現了心嚮往之。李白在南陵得到徵召時,曾興奮地說:“我輩豈是蓬蒿人!”並非甘居鄉野山林的人物。曾幾何時,又轉向水。為什麼有如此驟然的轉折呢?就在當時政治腐朽,奸佞當權,有理想有抱負之士不得施展才能,“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無人識賢用賢,只好賦歸去來了。所以留別詩要寫成夢遊天姥,因為中心不在別意的纏綿,而在藉此以抒發政治感慨,表示政治態度。本屬政治性主題,卻透過夢遊名山、神入幻境表現出來,惝恍迷離,奇異多彩,更充分地發揮了詩人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成為李白的一篇代表作。

  全詩可分成三段:

  自首句至“對此欲倒東南傾”為第一段。寫夢前,夢遊天姥山的緣由。從戰國以來,就相傳東海中有三神山。戰國時燕、齊之主和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相求,自然毫無結果,因為它本是不存在的東西。詩人把它拉來做陪襯,創造了一個跌宕有致的開端,並且一開始就帶上點神話氣氛。“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海客”指海上來的客人。“瀛洲”是傳說中東海三神山之一。“信”是誠然。“煙濤”指煙波海濤。“微茫”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海客談說瀛洲,只是虛幻的傳言,煙水迷茫實在難以求索,越人談天姥,是人間的實言,是可以攀上雲霞明滅的峰頭一覽真顏的。這是用對句寫出兩個虛實相映的形象,用瀛州的煙波渺茫難求來襯托天姥山的客觀存在。有了瀛洲的反跌,天姥更加突出了。仙山瀛州雖好,但涉虛幻,即不可求,因而一筆帶過。天姥可睹,並且雲霞明滅,故可一遊。下面描寫天姥的奇偉:“天姥連天向天橫”。天姥不僅高與天齊,所謂“連天”,還有與天比長爭高的架勢,所謂“向天橫”,真可以說是情豪筆勁,把山寫得龍騰虎躍。“拔五嶽,掩赤城”。“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歷來被認為是中國腹地的五座大山。“赤城”也是山名,在天台縣境內。天姥拔出五嶽之上,掩蔽了赤城山,足見其巍峨雄拔之勢了。下面再用天台山來烘托。“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對天台先揚一筆,四萬八千丈,然而在天姥面前,也不過如傾側俯伏的小丘罷了。這一揚一抑都是為了顯示天姥之高、之大。這橫空出世的天姥的高大形象一下就躍入我們的眼簾。如此雄奇的山水,自然引人神往,怎能不使李白魂牽夢縈呢?所以詩人於夢中飛去了,故引出一番奇異的夢境。

  “我欲因之夢吳越”至“失向來之煙霞”為第二段。寫夢中,遊天姥的全過程:由入夢到夢醒,是全詩的主要部分,也是扣“夢遊天姥”之題。

  既然是夢,那就多變幻而神奇。夢是虛境,山是實境,詩人使虛實交織,似幻似真,逐次展現出迷離引人的境界。“我欲因之夢吳越”。“因之”指因借越人的談論天姥。“夢吳越”指夢中由山東向吳越馳去。“一夜飛度鏡湖月”。詩人一夜之間,在月光下,飛越了鏡湖。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是從山東到天姥所經之路,因此過鏡湖有似真,一夜飛度則為幻。“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剡溪即曹娥江上游,剡縣就在溪濱,過剡似實,湖月相送則為幻。湖月把詩人的身影投射於地,合乎情理之真,而月下飛行,無疑又是幻。可謂霎時千里,帶有夢的特點。這個引無數墨客竟折腰的旅遊勝地,李白只寫了兩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謝公”指謝靈運,他喜遊山水,遊天姥山時,曾在剡溪投宿。他的詩中曾說:“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峰”。即夜晚投宿於剡,天明遂登天姥。這裡點出歷史上遊人之陳跡。“淥水”指清澄的水。這句突出剡溪主要動人的非凡景色之處。“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謝公屐”指謝靈運為登山而特製的木鞋,鞋底有可以裝拆的齒,上山則去掉前齒,下山則去掉後齒。“青雲梯”指高峻的山路。謝公宿處為歷史實有,似實,腳著謝屐,則為幻。這一段寫夢行至天姥,配以月夜背景,點染歷史故實,畫面優美,真幻交織,奇趣引人。

  接著寫“遊天姥”,先外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半壁”指半山腰。神話傳說東南桃都山有桃都樹,其高大異常,枝與枝相距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出先照到此樹,天雞遂嗚,然後天下群雞方叫。因為山高,半山就看到梅上日出,天雞已開始啼叫,將神話組織入詩,更添神異色彩。半山腰處已經看到大海日出,又傳來天雞的啼聲。大家想一下,“半壁”尚如此雄偉壯觀,那“絕頂”當如何?

  (夢境展開,勝景之一)再看山的實景,首先是洞天外:“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巳暝”。“暝”指天黑。這些靜景雄偉陡峭已使人迷醉,由於山路曲折盤旋,沒有一準方向,一路上或迷賞名花,或倚石休歇,不覺之間已是夜幕降臨時刻。下面由靜寫動,由看到聽,突出山的驚險景象:“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咆”是野獸怒吼聲。“熊咆龍吟”是形容“巖泉”即澗水的聲音。“殷”形容聲音震天。“慄”是感到驚懼而發抖。“層巔”指峰頂。“熊、龍、巖、泉、巔”景象險怪,透過一咆一吟,顯示驚心懾膽的景象。這四句說深邃的峽谷中巖泉咆哮,濃密的深林黑黝黝不見邊際,層巔使人戰慄驚恐,足見其神奇。這“迷、倚、忽”表現詩人為天姥勝景所陶醉,樂而忘返。這一種神秘奇偉的境界,為下文的奇境陡現醞釀了氣氛。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洞天外夢境變幻,勝景之二)描繪洞天仙景:“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青青”形容雨雲濃黑。“淡淡”是水波閃動的樣子。“煙”指霧氣。先寫神奇之境將要出現時的預兆變化,黑雲在腳下,青青含雨欲滴,巖泉瀑水則籠罩在夜霧中。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列缺”是閃電。“霹靂”是雷聲。“扉”是門。“訇然”形容大聲。這四句承上文“雲青青兮欲雨”,寫一陣電閃雷鳴,山巒崩裂,現出兩扇石門,又訇然張開,露出一個洞天福地來。那裡面是什麼情景呢?“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青冥”即指青天。“金銀臺”是神仙所居的臺閣。這裡青空遼闊望不到頭,日月光華照射著金裝銀裹的亭臺建築,光彩奪目。“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雲之君”猶如說天上仙人。他們以雲霓彩虹為衣,以風為馬,也就是乘風,飄然而下。說神仙們紛紛從天上降下來:“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回車”即拉車,老虎鼓瑟,鸞鳥拉車,仙人林立,奇境迷人。

  (夢境高潮,勝景之三)這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至此,詩人的想象已推到高峰。洞天是極樂世界,詩人嚮往之樂土,追求之理想。我們說李白在不得意時,往往透過這樣的境界來表現自己的人生追求。然而,這畢竟太虛幻了,到頭來還是覺醒。詩人以“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肘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悸”是心驚。“怳”同“憂”,這裡是恍然醒覺的樣子。“向來”是舊來之意,指方才的夢境中所遇。醒來一看,只有身邊的枕蓆,方才夢中的山水洞天全部煙消雲散。詩人又回到現實中來,不禁由此陷入深邃的思索而長嘆:從“世間行樂亦如此”到結束為第三段,寫夢醒後,回到現實當中。眼前的現實是即將離開山東親友,去遊那魂牽夢縈的天姥山了。這個現實自然會勾起那使詩人悲憤的長安三年生活。三年長安,清夢也似的過去了。京華難容,“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已付諸東流,半生的坎坷,鬥爭中失敗的悲憤,使詩人慨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世間一切富貴行樂,不過有如一場春夢,千古往事不都像東流逝水一樣消逝得無影無蹤了嗎?這是詩人由夢中引出的感嘆,是夢後抒情言志。詩人記夢,看來也就是為了這兩句,不妨把它看成畫龍所點的“睛”。結論是“人生如夢”。這種人生如夢的思想是消極的,不過這一方面是現實壓抑的結果,另一方面其中也含有對庸俗富貴的輕蔑。怎麼辦?另一追求就是深入名山,求仙訪道。“別君去兮何時還”,“何時還”是兩可之間的問題,也許還,也許不還,所以不做答,眼前卻是要:“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白鹿”是仙人所騎。這兩句是說往遊名山,求仙訪道。詩人經歷過人生的周折,帶著對腐朽現實的憎惡與鄙視,決心到這個暢情適意的天地裡去了,所以最後喊出高亢的決絕的聲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摧眉折腰”是低眉彎腰,指屈抑自己的心志,恭順地侍候權貴。怎麼能低頭彎腰忍受屈辱去趨奉權貴,使自己不能舒心暢意呢?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這裡直接抒發了李白對當時醜惡現實的憤怒和對權貴的強烈反抗情緒,從而給全詩基調上加上了積極向上的成分,點亮了主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詩人也絕不低眉順眼奉事權貴,寧可放浪山水之間,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傲岸與高潔,這種蔑視權貴的氣魄和精神,令人吐氣,使人鼓舞。

  一、想象豐富而奇特,誇張大膽,而不失險怪。

  古人說:言而不文,行之不遠。詩歌,尤其需要想象。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裡,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馳騁在一個奇特的藝術境界中,創造了一個迷離恍惚、雄苛壯麗的美妙意境,使人目眩心迷,魂悸魄動。詩人寫此詩時,剛從長安放還,未曾到過天姥山,詩中所寫的景象,或本諸傳說,或託之虛構;但他信筆寫來,卻顯得有聲有色,栩栩如生,有如身臨其境。其中有歷史故事,神話和傳說。有詩人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在意識中的印記。這一切透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聚在一起,構成輝煌燦爛、驚心動魄的圖畫。題曰“夢遊”,可見詩人是在“夢”字上大做文章,夢即是真,真即是夢,在夢與真的有機結合上,寫出了無比瑰麗的幻想境界。你看他一夜之間就從東魯(今山東省)飛度過紹興的鏡湖,上有—輪明月伴隨,下有一池碧波映襯,他穿起南朝謝靈運曾經穿過的木屐,沿著高入雲霄的石梯開始向天姥山的峰頂攀登,詩意多濃!境界多美!

  李白詩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現實的。詩人對現實生活不作過細的描寫,而是馳騁於廣闊的空間,穿插於歷史、神話、夢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許多看來似乎無聯絡的意象,構成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圖畫,表現跌宕起伏的感情。詩人就是透過這些奇幻的景物,抒發迭宕起伏的感情,表示對社會現實的摒棄。詩的最後—部分寫夢醒後的感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新顏。”我怎麼能低眉彎腰服侍權貴們,叫自己終日悶悶不樂呢?詩人的夢遊天姥,嚮往仙境追求自由,超脫塵世,都與他反權貴思想密切相關。詩人的想象如此豐富而又奇特,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少見的,只有屈原的《離騷》與《遠遊》可以比擬。

  二、別具匠心的構思。

  《文心雕龍·章句》在論及文章的結構時說:“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這是就文章的一般結構而言。然而詩歌的結構不同於一般的文章。它可以按照詩人感情的需要,進行大幅度的跳躍。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詩人突破了一般留別詩“有別必怨,有離必傷”的陳規俗套,全然不寫惜別之情,而是借“別”抒懷,另有寄託,寫成一首驚心動魄、眾音繁會的紀夢詩、遊仙詩,藉此來表明自己不事權貴的政治態度。為此,不按生活的順序,逐個描繪每一事物,而是以熾烈的感情去燃燒讀者的心靈。他一任感情之所至,大膽地展開想象,盡情地予以揮灑。明代胡應麟以為這首詩“無首無尾,杳冥昏默”,似乎不可捉摸。然而仔細尋繹,還是具有嚴謹的規律性的。正如《唐宋詩醇》所說:“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次相生,絲毫不亂。”該詩在構思上,不同於一般觸物生情、感事抒懷之詩,而是離開現實生活,把主觀世界的活動外化為幻想,製造出一片幻影,任憑主觀意願在幻覺裡自由的馳騁,不受現實生活的約束,因此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想怎樣寫就怎樣寫。這種構思,最大限度地表現了李白對發揚個性自由的獨特追求。

  詩人寫神仙世界的美好,正是為了反襯現實社會的惡濁;寫自己對仙境的嚮往,正是為了表現對塵世的憎惡。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寫出了詩人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彷彿詩人苦悶的靈魂在夢中得到真正的解脫。正是由於這種別具匠心的構思,使得全詩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從而構成了全詩浪漫主義的華贍情調。

  該詩雖分成三段,然而彼此關聯,不可分割,不僅自始至終,“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一氣呵成,渾然一體;而且每兩段之間都以關鍵性的詩句作為紐帶,加以綰合。例如第一、二段之間,用“我欲因之夢吳越”來承接上文:二、三段之間以“失向來之煙霞”結上啟下,環環緊扣,宛轉相生,不留斧鑿之痕,表現了詩人高超的結構技巧。

  三、句式參差,節奏緩疾相間。

  詩歌和音樂有著密切的關係,古代詩歌的語言講平仄,講押韻,都是為了創造抑揚頓挫的節奏,以供合樂和應歌。《夢遊天姥吟》中這個“吟”字,就是古代長篇歌行的一種詩體,樂譜雖已失傳,然而我們今天吟誦起來,仍然感到一種節奏鏗鏘的音樂美。在平仄上,它不像近體律詩那樣嚴格,句法也沒有那樣整齊,更不講究對仗的工穩。在押韻方面,它不是一韻到底,而是換了九次。每一次換韻,都形成一個明顯的節奏,在感情上表現—個頓挫,兩句一換韻的,顯得節奏急促,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二句;多句一換韻的,顯得音調舒徐,如“送我至剡溪”以下七句。

  本篇在句法上也有鮮明的特點:全詩以七言為主軸,錯以四、五、七、九言長短句式。有散文式的句式,也有楚辭體的句式。長歌永言,語氣盪漾,讀之有迴腸蕩氣之效;有的甚至三句構成一個小段,全不講求對仗,如“別君去兮何時還”三句便是如此。由於其中有—個單句,在音節上造成不穩定感,於是下面二句就誇口而出,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由於韻腳的不斷變化,句子的長短不一,便形成快慢不同的節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詩人感情的變化:有時慷慨激烈,猶如萬壑爭流,波濤洶湧;有時飄逸閒適,猶如一條小溪,平緩地流去。詞釆亦明麗璀璨,極富表現力。寫靜幽,則淥水盪漾,白鹿青崖,鏡湖映影,金銀臺承日月之照耀,讀之確有煙霞明滅、美不勝收之感;寫動盪,則列缺霹靂,丘巒崩摧,虎咆龍吟,又使人魂悸魄動,驚慄而感嘆。凡此,皆可看出詩人藝術手段之高明。在這裡,語言的音樂美和詩人的靈魂美融鑄為—個藝術整體。

  四、思想藝術的高度統—。

  即使李白作品讀得不多,也都知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兩個警句,它表現了李白蔑視權貴、嚮往自由的高尚品格,是對封建制度的強烈反抗。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比興的傳統,在景物描寫中講究寄託,《夢遊天姥吟》也是一樣。清人陳抗說:“太白被放以後,回首蓬萊宮殿(借指唐代宮殿),有若夢遊,故託天姥以寄意。”(《詩比興箋》)並且解釋說“首言求仙難必,遇主或易”“身登青雲梯”以下是指“金鑾召見”,醉草嚇蠻書;“忽魂悸以魄動”以下是說“一旦被放,君門萬里。”至於“安能”二句,乃是對高力士之淹表示嗔怒,這一切當然不必指實,但作為作品的主旨是貫串全篇的,只不過是到了篇末作了直截了當的抒發。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很難截然分開。請注意,該詩寫的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它不是那對現實的描寫。思想滲透形象,形象展示思想,兩者融合無間,表現了思想藝術的高度統一,這是《夢遊天姥吟留別》主要成就所在。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lǐbái),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於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蹟不詳。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遊中度過,遊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透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覆。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歷代文人對李白的詩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李白生前就有詩名。賀知章一見就稱他“謫仙人”。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贊其“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著很高的評價。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到元白時期,開始揚杜抑李。白居易說:"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杜甫曾對李白有過這樣的評價“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中英對照翻譯】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邱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

  TIANMU MOUNTAIN ASCENDED IN A DREAM

  Li Bai

  A seafaring visitor will talk about Japan,

  Which waters and mists conceal beyond approach;

  But Yueh people talk about Heavenly Mother Mountain,

  Still seen through its varying deeps of cloud.

  In a straight line to heaven, its summit enters heaven,

  Tops the five Holy Peaks, and casts a shadow through China

  With the hundred-mile length of the Heavenly Terrace Range,

  Which, just at this point, begins turning southeast.

  ...My heart and my dreams are in Wu and Yueh

  And they cross Mirror Lake all night in the moon.

  And the moon lights my shadow

  And me to Yan River --

  With the hermitage of Xie still there

  And the monkeys calling clearly over ripples of green water.

  I wear his pegged boots

  Up a ladder of blue cloud,

  Sunny ocean half-way,

  Holy cock-crow in space,

  Myriad peaks and more valleys and nowhere a road.

  Flowers lure me, rocks ease me. Day suddenly ends.

  Bears, dragons, tempestuous on mountain and river,

  Startle the forest and make the heights tremble.

  Clouds darken with darkness of rain,

  Streams pale with pallor of mist.

  The Gods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Shatter the whole range.

  The stone gate breaks asunder

  Venting in the pit of heaven,

  An impenetrable shadow.

  ...But now the sun and moon illumine a gold and silver terrace,

  And, clad in rainbow garments, riding on the wind,

  Come the queens of all the clouds, descending one by one,

  With tigers for their lute-players and phoenixes for dancers.

  Row upon row, like fields of hemp, range the fairy figures.

  I move, my soul goes flying,

  I wake with a long sigh,

  My pillow and my matting

  Are the lost clouds I was in.

  ...And this is the way it always is with human joy:

  Ten thousand things run for ever like water toward the east.

  And so I take my leave of you, not knowing for how long.

  ...But let me, on my green slope, raise a white deer

  And ride to you, great mountain, when I have need of you.

  Oh, how can I gravely bow and scrape to men of high rank and men of high office

  Who never will suffer being shown an honest-hearted 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