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故鄉》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 篇1

  說實在話,我是很喜歡《故鄉》這篇小說的。濃郁的抒情,生動的人物,精巧的結構,個性化的語言,近乎完美的結合地一起。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遇到了較大的困難,主要有:

  一、作品的主題較難把握

  魯迅的作品,歷來參考資料較多。教師教學用書上在“課文研討”部分對這篇小說的主題歸結為三種看法:一是“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二是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後、貧窮的輪迴;三是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係。我覺得除了第三點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前兩點分析學生接受起來有些困難。在“有關資料”部分,則附錄了三篇文章,分別是:王富仁的《精神“故鄉”的失落》、靖輝的《精神的故園在何方》、沈振煜的《哀人間之隔膜,探人生之新路》。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對《故鄉》的主題進行了精闢的分析,不過在教學中直接拿來使用顯然不太合適。

  比較起來,我覺得還是《中學教材全解》上說得較為準確合適,學生也易於理解:

  《故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描寫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民的生活遭際與精神病苦,抒寫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存在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二、由於對時代背景的不熟悉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閏土、楊二嫂等人的生活為什麼會這麼困苦,他們生活的時代有什麼特點,學生對此並不熟悉,因此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描寫閏土是為了表現農民生活的痛苦,可為什麼還要寫楊二嫂呢?僅僅是簡單的襯托嗎?

  三、關於宏兒和水生的友誼

  為什麼作品中還寫了宏兒和水生的友誼,作者的用意何在?這一點也是學生容易忽視的。我以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至少有兩點:一是為了表現中國社會的一種輪迴。水生未來的命運也就是當年閏土的命運,宏兒和水生的交往也就是“我”當年與閏土交往的再現。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的貧窮,中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隔膜會不斷地上演。二是為了表現作者對新生活的渴望。關於這一點,作者在文中說得很明白:“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四、關於小說結尾的議論

  這篇小說結尾部分的議論也是學生很容易感到困惑的。我覺得要想理解這段話,最好結合全文,特別是小說的最後三節來理解。倒數第三節作者表達了希望後輩能過上新生活的美好願望,緊接著下一節作者寫了對自己希望能否實現的擔憂,而最後一節作者以清醒的認識表達了實現理想的決心,他決心要為後人開闢出一條新生活的路來。

  五、關於小說中的“我”

  如何理解這篇小說中的“我”的形象,作品中的'“我”就是魯迅本人嗎?這個問題不少學生也有困惑。

  此外,文中極具個性的人物語言,人物出場順序的安排,標點符號的使用等也都值得讓學生研究。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 篇2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後採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 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連結,為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於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連結,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絡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讓學生髮表個人見解、辯論、討論穿插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另外我還設計了“再回故鄉”等一系列說話題目,讓學生盡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髮現和創新的熱情。

  總之,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我也堅信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釋,教改之路是靠千千萬萬的實踐者走出來的。只要我們滿懷信心地走下去,定會踏出一條光明之路來!

  魯迅《故鄉》教學反思 篇3

  小說是我最喜歡講的一種文體,《故鄉》這顆選自九年級義務教育蘇教版九年級上第五課,小說結構精巧,人物形象生動,再結合濃郁的抒情,個性化的語言,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營造了辛亥革命後濃厚而逐漸衰敗的江南風情。

  《故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描寫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民的遭遇和精神病苦,抒寫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打破隔膜厚壁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在講課的時候,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以及掌握了學習現代文基本方法,在第一課時讓學生以自學為主,將字詞、作者、時代背景、文章結構交給學生去解決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自學和小組學習相結合,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第二課時捉住人物和環境展開學習,從小說三要素入手,以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和典型環境為主,深化本文的主題,掌握對比手法的作用,深刻體會小說中透過對比,透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來深化主題,昇華主題。

  在講課過程中,學生髮言不夠積極(學生預習不充分,教師引導不夠),師生配合不夠默契,使得課堂不夠活躍。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學習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釋,滿懷信心,將教改之路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