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文字背後的滿腹柔情

魯迅文字背後的滿腹柔情

魯迅文字背後的滿腹柔情

  談起中國文學的代表,我想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魯迅,即使很多人沒認真讀過他的作品,也知道他的人。

  常人熟悉的魯迅,是文學家、思想家,但實際上他從小還是美術的酷嗜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就寫過自己一學期書沒讀多少,畫畫卻畫得越來越好,後來為了用錢還自己把一學期畫的畫賣給了有錢的同學。

  長大後的魯迅依舊沒有減少對美術的熱愛,別的作家只負責寫,而他同時鍾情於設計自己出版作品的封面,從字型到圖案都有巧思,至今看來依舊是別出心裁。

  北大的校徽也是由魯迅先生設計。“北大”兩字有如一人揹負二人,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給人以“北大人肩負著開啟民智的重任”的想象,更有“脊樑”的象徵意義。他是從中國傳統的瓦當中得到靈感,還有些在模仿篆刻印章的意味。

  這所有的事情反而解開了一個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前幾年在看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的時候,有一個場景是蕭紅穿著一件紅色新衣到魯迅家,特地走到魯迅面前問他:“我的衣服好不好看?”,魯迅先生從上往下看了一眼說:“不大漂亮”,覺得她“配得顏色不對”,一頓得評頭論足反倒讓蕭紅有些不高興。

  原來魯迅不止喜歡美術,還對時尚頗有見解,據說他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自己設計過一件衣服。

  除了美術書畫,篆刻也是魯迅最愛的收藏之一。

  魯迅生於書香門第,他在藝術上的造詣脫離不了家庭的影響,而他的叔祖周芹侯就喜好篆刻。魯迅一直珍藏的“只有梅花是知己”印章就是他叔祖刻的。

  “只有梅花是知己”印章

  據說周芹侯多才多藝,也擅刻印,雖刻得比較業餘,但在十幾歲的孩子眼裡,也算不同尋常了。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書中曾有一篇這樣寫道:

  “又有一回不記何年,中房芹侯在往調馬場舟中,為魯迅篆刻一印,文曰‘只有梅花是知己’,石是不圓不方的自然形,文字排列也頗好,不知怎的鈐印出來不大好看。這印是朱文的,此外還有一塊白文方印,也是他所刻,文曰‘綠杉野屋’,似乎刻得不差……”

  還有那個廣為人知的故事不得不提。記得那時,全中國小學生的課桌上都有一個“早”字,那都是效仿了一個叫周樹人的小朋友。當然不是因為刻了“早”字就能成為魯迅,重點是刻字的人就是魯迅,我們只是在破壞公物而已。

  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魯迅對於篆刻印章的內行程度超乎你的想象。一九一六年,紹興印人杜澤卿將自己的篆刻作品編成《蛻龕印存》一冊而求序周氏兄弟,周作人可能覺得自己不如大哥熟諳此道,僅寫了個草稿,就寄呈魯迅來修改潤色。

  《蛻龕印存》序是《魯迅全集》中唯一一篇關於篆刻的文章。魯迅的改定稿只短短四百來字,但將古時印章的傳說、起源和發展以及印章的實用和審美價值等,都一一交代了,文末還不忘誇讚了作者的印章“用心出手,並追漢制,神與古會,蓋粹然藝術之正宗”。

  因為喜好篆刻,魯迅也因此與許多篆刻名家成為了好友,其中交往最多的是書畫篆刻家陳師曾。

  陳師曾名衡恪,號槐堂,晚清同光派詩人陳三立之子,史學大家陳寅恪之兄。他和魯迅早年曾同窗於南京礦路學堂和日本弘文學院,後又同在民國教育部共事,而且他們趣味相投,關係自非一般。陳師曾作印古拙淳樸,老辣渾穆,深得魯迅喜愛。

  陳師曾替魯迅刻印多方,如“會稽周氏收藏”、“會稽周氏”、“俟堂”等,《魯迅日記》大多都有記載。其中“俟堂”一方印頗有深意,當時陳師曾問魯迅印章要刻何內容時,魯迅便說:“你叫槐堂,我就叫俟堂罷。”

  其句出自《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意思是君子居心坦蕩等待上天使命,而小人則想以冒險求得偶然的幸運。當時魯迅正在教育部任職,時局動盪,人心難測。這方簡單的印章就蘊含了魯迅對人性的思考,這便是文玩“另外”的用處。

  “會稽周氏藏本”是魯迅的收藏印,是陳師曾所篆,張樾丞所刻的木質印章。陳師曾因不善刻木,於是寫好印稿就請琉璃廠的刻印名手張樾丞代勞。張樾丞是當時享譽京城的治印名家,從小在琉璃廠刻字鋪裡當學徒,十分經過刻苦用功。他擅刻各種材質,尤其刻銅印、銅墨盒鎮紙等為當時一絕,傳說後來新中國開國大印也是他所刻制。

  魯迅得陳師曾介紹,先請張樾丞刻了“會稽周氏藏本”和“俟堂石墨”兩方木印,非常喜歡,後又多次去求刻,還代別人求刻,如《魯迅日記》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一日就記有:“下午同陳師曾往留黎廠同古堂,代季市刻印,又自購木印五枚。”據查這五枚印分別是:“隨喜”“善”“偽”“翻”“完”,皆為魯迅校碑鑑賞之用。所見“隨喜”一印,雖為木質楷體,卻刻得古樸蒼莽,饒有金石味。

  再好比另一方由陶壽伯所治的朱文“洛文”的印章,闊邊細朱古璽印式的朱文印,蒼茫古樸,疏密有致,雖然不常用,但還是可以在一些作品中發現它的蹤跡。

  魯迅一生的筆名有幾十個,“洛文”就是其中之一,是魯迅為了嘲諷國民政府反動派而取的名字。當時國民政府稱他為“墮落文人”要逮捕他,而他是絕不會屈服的,就化用這樣的名字繼續用文字去戰鬥。

  這幅魯迅的書法中所用的就是“洛文”印章

  當然,魯迅最常用的印則是在上海居住時在西冷社定製的,這一花就是好幾塊大洋,可見魯迅對於篆刻的喜愛非常,毫不吝嗇錢財。

  這方印是吳德光(西泠印社創始人吳隱之子)所刻,漢白文印印式,印文“魯迅”,端正大方,樸實勁健,是魯迅最常用的印章,早期的圖書上,這方印經常出現在版權頁做印花。

  魯迅晚年還經常使用兩方略小一點的印章,一白一朱,分別是“魯迅”和“旅隼”。這兩方印都是齊白石的女弟子劉淑度的作品。1933年魯迅在致鄭振鐸的信中還特意提及:“名印託劉小姐刻,就夠好了。”信中的“劉小姐”指的劉淑度。

  這兩方印不僅充滿著齊派刀法的老辣大膽,還有些女子特有的柔情在。據傳說這兩方印齊白石也看過,他還指點了“旅隼”的“旅”字並且動了刻刀。若傳說為真,那是又為這方印添加了一絲傳奇。

  魯迅晚年病重後還專門讓人刻了一方“生病”印章,凡有書信來就在回執上加蓋這樣的印章,發信人一看便知原因也不會著急等回信了,這也算是印章的一種妙用。

  管繼平曾在《梅花知己 民國文人印章》中提到:“文人和印章,或者準確地說,印章和文人,常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因為,文人未必個個都雅好印章,但雅好印章的,那毫無疑問,一定就應該是文人了。儘管文人善用筆,印人須舞刀,聽起來彷彿是一文一武,而實際上刀和筆,原本就是一回事。”

  但其實對於魯迅來說,他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文人,刻刀可能反而是“文”,只是一種愛好,因為他的一生是用筆在戰鬥的一生。

  拓展閱讀:魯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政府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援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