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集外集》雜文集:《桃花》

魯迅《集外集》雜文集:《桃花》

魯迅《集外集》雜文集:《桃花》

  引導語:《桃花》是魯迅的一篇文章,出自《集外集》,最初發表於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署名唐俟。下文是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桃花〔1〕

  春雨過了,太陽又很好,隨便走到園中。

  桃花開在園西,李花開在園東。

  我說,“好極了!桃花紅,李花白。”

  (沒說,桃花不及李花白。)

  桃花可是生了氣,滿面漲作“楊妃紅”〔2〕。

  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氣紅了面孔。

  我的話可並沒得罪你,你怎的便漲紅了面孔!

  唉!花有花道理,我不懂。

  【註解】

  〔1〕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署名唐俟。

  〔2〕 “楊妃紅” 《開元天寶遺事·紅汗》:“貴妃……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

  魯迅心中的桃花源

  陶淵明的田園風格詩不少人喜歡,描繪的桃花源也讓人嚮往。文壇泰斗魯迅先生,被稱之為戰士,我常常在想,魯迅心中是否也有一處桃花源,他眼中的陶淵明又是什麼樣子呢?

  魯迅在《隱士》中寫道:凡是有名的隱士,他總是已經有了“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晝耕田,晚澆菜,夜織屨,又那有吸菸品茗,吟詩作文的閒暇?陶淵明先生是我們中國赫赫有名的大隱,一名“田園詩人”,……然而他有奴子。漢晉時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並且給主人種地,營商的,正是生財器具。所以雖是淵明先生,也還略略有些生財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沒有酒喝,而且沒有飯吃,早已在東籬旁邊餓死了。而魯迅在另一篇題為《隱士》中說,陶淵明的“閒情逸志”,是大有乾坤的!魯迅的這番拋磚引玉為哪般呢?他心中的桃花源和陶淵明有什麼區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童年印記,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家鄉,心中對質樸的農村風格充滿了嚮往。魯迅寫《隱士》的時候已經很有名氣了,從辭掉教育部官員的職位,到北大女師任教員,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轉型,已經放下仕途之路了。陶淵明可以辭官歸裡,與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貧樂賤,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其實不也是在隱居嗎,經常進出內山書店,寄希望於新青年,靠著微薄的稿費生活。百草園就是魯迅心中的桃花源,只是他站在了文學陣地的前沿,不是不想做隱士,只是身不由己!

  1935年,朱光潛在《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一文中說:“陶潛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魯迅不同意這種看法,批評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悠然見南山’之外,還有‘精衛銜草木,將以填蒼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他並未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正是一個。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筆者很贊成魯迅先生的`看法,陶淵明的人是做隱士了,但是他的詩沒有做到真正的“隱”,“紛紛戰國,漠漠衰周。鳳隱於林,幽人在丘。”陶淵明的詩道出了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卻沒有指出一條明路!魯迅何嘗不是嚮往美好生活啊?他是青年的良師益友,做了新文化運動的旗手!

  魯迅先生在《“碰壁”之後》雜文中說:“窮到透頂,愁得要死的人,哪裡還有許多閒情逸志來著書?以至於‘飢來驅我去’的陶徵士(淵明),其時或者偏已有些酒意了!”魯迅也喜歡喝酒,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魯迅也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詩句。他在《春末閒談》中說,陶潛先生有詩到:‘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連這位貌似曠達的老隱士也這麼說,可見無頭也會有猛志,闊人的天下一時總怕難得太平了。

  魯迅的隱喻可見一斑,他實際上是在尊重陶淵明,桃花源等於天下太平,這就是魯迅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