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小說中模糊副詞的妙用

魯迅小說中模糊副詞的妙用

魯迅小說中模糊副詞的妙用

  導語:魯迅先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語言大師,其作品語言出神入化、鞭辟入裡,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之令人拍案叫絕、過目不忘。這除了與魯迅先生深邃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力有關之外,更與他注重選詞煉字有著很大的關係。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魯迅小說中模糊副詞的妙用,歡迎大家閱讀!

  一.妙在形象地刻畫人物

  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給世界文學畫廊增添了如孔乙己、啊Q、祥林嫂等多個典型性形象。模糊副詞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如:

  1、“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孔乙己》

  此句是對孔乙己長衫的描寫,作者著力刻畫它的“髒”“破”。“髒”說明孔乙己好逸惡勞,“破”表現其窮。模糊副詞“似乎”的運用進一步強調出孔乙己的懶散。既髒又破、“十餘年”沒補沒洗的長衫,孔乙己卻捨不得脫去,視它如命,就是為了標明自己讀書人的身份。一個自命清高、窮酸迂腐的形象活現在讀者面前。

  2、“他(趙七爺)兩手同時捏起拳頭,彷彿握著無形的蛇矛模樣,向八一嫂搶進幾步:你能抵擋他麼!”――《風波》

  句中“彷彿”一詞刻畫了趙七爺得知“皇帝做了龍庭了”後得意猖狂之態。趙七爺“一個十里方圓以內的唯一出色人物兼學問家”,竟然向一個寡婦(八一嫂)“搶進”,此種滑稽動作與其身份大相徑庭,透露出他可恥的靈魂。模糊副詞“彷彿”的運用巧妙地揶揄與諷刺了人物的思想行為,把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形象刻畫出來。

  二.妙在含蓄地揭示主題

  魯迅先生深感近代民眾的麻木、愚昧,痛心於民族的落後,就借其作品進行啟蒙教育,揭露封建教育的弊端,批判民族的劣根性,藉此來救亡、救國、復興民族。這樣的主題貫穿於他的小說中。如:

  1、“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

  一個人是生是死是非常明確的,而此句中竟用了“大約”和“的確”兩個看似相互矛盾的詞語。“大約”表不確定,“的確”表確定,用這兩個表面看似矛盾的模糊副詞來說明孔乙己的生死,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兩詞看似矛盾,實則表義精確,用“大約”是因為從孔乙己被打折腿後到咸亨酒店一直到現在,20多年來沒有人知道他的生死訊息;說“的確”是根據孔乙己最後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景做出的'肯定判斷。兩個相互矛盾的詞語用在同一語境中互為補充,深刻地揭示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題。

  2、“但自從和柳媽談了天,似乎又即傳揚開去,許多人都發生了新趣味,又來逗她說話了。”――《祝福》

  “似乎又”與上文中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魯鎮和大家談她兒子阿毛悲慘的故事相照應。阿毛的故事,祥林嫂第一次講時人們還頗感興趣,有些老女人還“特意”來聽。但不久,“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鑑賞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厭煩和唾棄”了,沒有人願意和她再多說一句話。知道柳媽給她出了“捐門檻”贖前世罪名的主意後,魯鎮的人才對祥林嫂“發生了新趣味,又來逗她說話了”,但說話的內容“從他們的笑容和聲調上”,仍是“嘲笑”她的再嫁,認為她不符合封建婦女道德。“似乎”一詞寫出了魯鎮的人前前後後對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不但不同情,反而作為無聊生活的一種調劑,透過鑑賞他人的痛苦來填補自己精神的空虛。

  三.妙在連用副詞表達豐厚的意蘊

  魯迅小說中經常幾個模糊副詞連用,這並非是故弄玄虛或故作高深,而是表情達意的需要。如:

  “我不知道阿Q叫什麼,有一回,他似乎姓趙,但第二日便模糊了――他大約未必姓趙――所以我終於不知道阿Q究竟姓什麼。”――《阿Q正傳》

  “似乎姓趙”,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經趙太爺一頓大罵。阿Q就不敢抗辯了。這是因為趙太爺使趙姓成了未莊的高貴姓氏,趙太爺說阿Q“不配姓趙了”未莊人也有理由懷疑阿Q姓趙的準確性――“大約未必姓趙了”。所以直到現在“我終於不知道阿Q究竟姓什麼”。

  一個人的姓氏是準確和明瞭的,魯迅卻用“似乎”、“大約”、“究竟”三個模糊副詞來介紹,由於作者把它們運用在具體的特定的人物和情境中,便準確而又含蓄地揭示出阿Q卑賤的出身、低下的地位、麻木的神情,勾勒出趙太爺專橫殘暴的嘴臉,烘托出未莊阿諛奉承、欺凌良善的典型環境。三個模糊副詞連用表達瞭如此豐富的意蘊,真讓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