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讀書心得經典

駱駝祥子讀書心得經典

駱駝祥子讀書心得經典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駱駝祥子讀書心得經典,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駱駝祥子讀書心得經典1

  大漠孤煙很直很直,猶如一個大大的聳插蒼穹的感嘆號,敘說著無言的滄桑。長河落日好圓好圓,蒼涼和悲壯一覽無遺地瀉在茫茫戈壁上。駝隊,總也絡繹不絕,負重跋涉在漠漠沙原上,不甘寂寞的駝鈴在夕陽下,叮叮噹噹……

  生逢末世,清朝在內憂外患的夾攻下已成殘燈末廟,氣息奄奄的老舍先生是以平民而躋身文壇為數不多的文學佼佼者。可見《駱駝祥子》濃郁的古都風情,市井氣息在老舍先生的妙筆生花下使京腔京韻的《駱駝祥子》散發出不可替代的藝術魅力,在文學上何等顯赫,讓中國文學真正擁有了勞動者的窮苦世俗社會風情的“譚叫天唱《定軍山》”。

  車伕的圈子,大雜院的生活,隨同祥子的命運走向絕望,走向暗淡。祥子帶著中國農村破敗凋敝的大背景,帶著農民的質樸和固執,也帶著自己一份勤勞和堅忍走向了我們的生活。也正因為如此,祥子認準了“拉車”一行,憑著他的堅毅和率性,終於成為了自食其力的上等車伕。堅韌不拔、恆心和毅力不正是做人處事之道?可歌可泣的故事,當時社會環境是軍閥混戰,容不得他有絲毫的個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馬亂中被逃兵擄走,失去了洋車,只牽回了三匹駱駝。但是風雨嚇不倒祥子,他倔強地反抗著命運,克己地拉車重新白手起家。

  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旦夕之禍福。正如俗語所言,人生的道路並不都是那麼平坦的,千辛萬苦得來的積蓄又被偵探敲詐洗劫一空,圓車夢再次成為泡影。為了追求自己一直嚮往的理想,他再一次擁有了自己的車子,但這一次是以和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為代價的。好景不長,虎妞死於難產,祥子人車兩空。加之又失去他喜愛的小福子,連遭生活打擊的祥子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它不再像從前那樣以拉車為豪,它厭惡拉車,厭惡勞作。

駱駝祥子讀書心得經典2

  初次開啟《駱駝祥子》這本書,它那濃郁的古都風情立刻吸引了我,當我讀到祥子因買車的夢想屢屢破滅而最終墮落,我不禁扼腕。讀到祥子,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一點影子。

  曾經,我也像祥子一樣,是一個有過奮鬥目標的初學者。我渴望在父親單位一年一度的奧數競賽中嶄露頭角。可是,面對父親帶回來的'一張張往年的試卷,我傻了眼,與難題的搏鬥令我絕望,彷彿要沉沒在茫茫題海中。最終我放棄了,把那疊試卷丟在一邊兒,自顧自地看電視去了。考試自然是名落孫山。記得父親一臉陰沉地讓我來看成績,臉上皺紋是那麼密集,眉頭皺成了一團,我卻滿不在乎地“哦”了一聲,看了一眼就又去玩了。此後,由於種種原因,我再也無緣該競賽的獎項。

  我曾想:這些題目這麼難,本來學習就辛苦,哪裡搞得好?直至認識了祥子,才發現自己是多麼幼稚。祥子在現代都市白手起家,與人性的冷漠、社會的黑暗、戰亂的動盪等鬥爭,靠著拉車和一顆純樸的心,兩次買到了車。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是夢想支撐著祥子前進,夢想的毀滅就是祥子的毀滅,而當時社會環境卻絕對不允許祥子這樣的夢想成真,他和他的夢都被黑暗的現實擊敗了。

  如果祥子的失敗是必然的悲劇,那我們呢?我們有著優越的生活、良好的教育,沒有戰亂,社會光明,我們也像祥子一樣有夢想,但是否像他一樣倔強奮鬥呢?

  古今中外,與祥子相似的人有很多:王羲之每日練字筆墨染黑池水,終成一代大師;達芬奇訓練畫技,素描雞蛋無數,繪畫作品世界一流;華羅庚攻克難題,用去一大袋的稿紙,成功摘取數學明珠……祥子是不幸的特例,受到時代的侷限而失敗。

  今後,我會堅定信念,像祥子一樣拉著夢想的車馳聘於天地,懷揣夢想,砥礪前行!

駱駝祥子讀書心得經典3

  《駱駝祥子》是中國現當代作家老舍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它透過描寫祥子的人生,輝映出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反映了北京舊社會的黑暗。

  老舍是一名偉大的作家,是“人民藝術家”,自然能寫出一本偉大的書。

  這本書成功塑造了很多鮮活的人物形象,譬如說故事的主人公祥子,他勤勞正直、誠實善良、吃苦耐勞、堅強健壯,可是受盡折磨之後,他變得麻木、潦倒並且愛佔便宜。他曾三次買車,可都因為各種原因沒能成功。黑暗的舊社會將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折磨成了一個流氓。除了祥子外,還有許多人物,讀後感如外表醜陋、粗俗兇悍但又勇於追求的虎妞;為人耿直、性格剛強,愛惜錢財的劉四爺;美麗、年輕、要強、勤儉善良的小福子。他們都有著悲傷的結局,都反映出了舊社會對人的壓迫之深。

  當然,這本書從人性層面來說,也揭露了黑暗的舊社會對淳樸善良的勞動者所進行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狹隘的個人主義。

  並且,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有特色,是一種純正的京腔。有種即便作者不介紹當時的背景,我們也知道故事發生在哪的感覺。最讓人難忘的大概是劉四爺生日那個情節了,語言貼近生活,幾乎沒有華麗的辭藻,如果是在真實生活中這樣吵架估計大家也不會奇怪。

  這也許跟老舍的生平有關吧,上學後,他將自己改名為“舒舍予”,意有“捨棄自己”,也就是“忘我”的意思。他在五十多歲時,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我不知道,當他寫這本書時,是否已預料到自己的未來?當他一步一步走向太平湖時,他也許會想起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