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原文賞析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進士及第,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錫儲存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賞一:《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這首五言古詩作於詩人貶謫永州之時.西園位於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半夜了,四野萬籟無聲.詩人輾轉反側,夜不成寐,百無聊賴中,連露水滴落的細微聲音也聽到了,多麼寂靜的環境啊!露水下降,本來是不易覺察到的,這裡用“聞”,是有意把細膩的感覺顯示出來.於是他乾脆起床,“開戶臨西園”.
來到西園,只見:一輪寒月從東嶺升起,清涼月色,照射疏竹,彷彿聽到一泓流水穿過竹根,發出的聲響.“”兩字用得極妙.“月”上用一個“寒”字來形容,與下句的“”相聯絡,又與首句的“露墜”有關.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瀟瀟疏竹,水聲,點染出一種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涼如水之感.在這極為靜謐的中夜,再側耳細聽,聽得遠處傳來從石上流出的泉水聲,似乎這泉聲愈遠而愈響,山上的鳥兒有時打破岑寂,偶爾鳴叫一聲.
“石泉遠逾響”,看來難以理解,然而這個“逾”字,卻更能顯出四野的空曠和寂靜.山鳥時而一鳴,固然也反襯出夜的靜謐,同時也表明月色的皎潔,竟使山鳥誤以為天明而鳴叫."露" "月" "泉" "鳥"這四種意象相互融合,以動襯靜,突顯了詩人被貶謫後所處環境的'空曠寂寞.
面對這幅空曠寂寞的景象,詩人斜倚著柱子,觀看,諦聽,一直到天明.詩人“倚至旦”的沉思苦悶形象,發人深思.他在這樣清絕的景色中想些什麼呢?“寂寞將何言”一句,可謂此時無言勝有言.“寂寞”兩字透出了心跡,他感到自己複雜的情懷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這首詩,構思新巧,詩人抓住在靜夜中聽到的各種細微的聲響,來進行描寫,以有聲寫無聲,表現詩人所處環境的空曠寂寞,從而襯托他謫居中鬱的情懷,即事成詠,隨景寓情.從表面看來,似有自得之趣,而終難如陶、韋之超脫.
賞二:
元和五年(810),這已是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六個年頭了.以前住無定所居無安室的他,終於在瀟水西冉溪畔購得一地,經過疏泉穿池,構亭築屋,終於與農圃為鄰住了下來,還自己經營了菜園,“甘為永州民”.並與一位身份較低的女子結合,生了女兒.而在這期間所寫的《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則敘述了詩人觸景生情而引發的一種別樣的心境.
這是一個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來氣候宜人,但身處異鄉的柳宗元卻感到寒氣陣陣.是夜夢醒時分,正是夜半,窗外亮如白晝,適才的夢境仍歷歷在目,耳畔傳來“嘀嗒、嘀嗒”的聲音,點點敲在詩人心扉上.詩人輾轉反側,再也無法入眠,於是披衣下床,循聲開門探聽.原來是屋前菜圃中露珠滴落,露水凝重,擲地有聲.東邊嶺上升起的月兒顯得格外清冷,寒氣拂面,耳畔傳來溪澗泉流沖刷竹根的“”聲,泉水從岩石上飛瀉而下,愈流愈遠,越遠卻顯得越發響亮.隨著清越的流水,心也飛到了久遠的時空……山上不時傳來幾聲淒厲的鳥鳴,莫非鳥兒也有心靈感應?! 就這樣,詩人靠在柱子上望著愚溪西畔的菜園,直至天邊破曉,心底的寂寞感徹骨銘心,經久彌深.
寂寞從何而來呢?除了遠離京城,心緒起伏這“人”(囚徒)之常情外,更有詩人自己境遇的特殊緣由.人思歸鄉,可詩人家破人亡,家安在?親人何在?嚴父慈母都已作古,賢妻楊氏夭折,皆棄他而去,家道空落,這是其一.其二,“故舊”已天各一方,“新交”多已北歸.昔日的“同志”,僅剩鴻雁往來,同病相憐;而“謫吏”、“新交”的相繼北去,加之求助無果,留給他的是無限的困惑與無盡的落寞.更讓詩人悲涼的是“舊我”不再,聰穎早慧、自視甚高的少年“奇童”,超取顯美、卓勵風發的青年朝官,而今的南荒“繫囚”才過而立之年,正是年富力強、建功立業之際,卻百病集身,精神萎頓,惶惶如“喪家之犬”.悲悲相迭,讓詩人透心涼骨.
本詩是一首五言律詩,對仗工整,讀來琅琅上口,全詩著力寫聲音,有露墜落聲,泉流聲,以及山鳥的喧叫聲,更有月光銀輝瀉地,反襯出的是內心的黯淡、淒涼、孤寂.看到四周起伏環繞的山巒,就覺得自己像被囚禁在其中一樣,境界空曠而冷寂,“寂寞而莫我知”之感寒徹靈魂.詩人正是透過有聲世界巧妙而鮮明地刻畫出了“自我”形象,給讀者以無盡的想象與同情,“不眠之心”之寂寥幾乎令人伸手可觸,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