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劉長卿> 劉長卿詩歌創作型別與特點

劉長卿詩歌創作型別與特點

劉長卿詩歌創作型別與特點

  大曆時期,是唐詩風格的重要轉變期,是盛唐與中唐的分野,也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重要轉變期,劉長卿即是這一時代詩風的最典型代表,他的創作既繼承了盛唐餘韻又有新的變化。

  1劉長卿詩歌的創作型別

  劉長卿詩歌創作的型別非常廣泛,有贈別詩、詠史詩、思鄉詩、感傷詩、政治詩、山水詩、邊塞詩、愛情詩、登高詩等,包括了盛唐已有的大多數題材。盛唐詩,以風骨取勝,多直抒胸臆、形象玲瓏之作,劉長卿的早期創作中亦多有此類作品。但劉長卿的詩歌最多的還是反映中唐風格的作品,即後人評價的寧靜淡遠、細緻省淨那些作品。

  1.1 酬唱贈別劉長卿創作的詩歌中,題目中帶有酬唱贈別字樣詩作在他的所有詩歌中佔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此類作品數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劉長卿是個心靈敏感、用情極深的詩人,對親情友情極為珍重,另一方面是因為劉長卿的一生仕途坎坷,兩遭貶謫,生活的顛沛流離使他對離別的感受體會得異常深刻。因而這些酬唱贈別的詩作不同於一般的敷衍應酬之作,絕大部分都是作者真實感情的釋放,流露出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深情摯意,同時藝術水平也比較高。

  1.2 隱逸山水個人身世的坎坷和時代亂離的痛苦,使劉長卿常常陷入一種消沉的情緒之中。他在社會中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於是只能吟詠自己的不幸,描寫人生的哀愁。由於仕途的不順利,他開始把目光轉向優美恬靜的大自然。如《使還至菱陂驛渡 水作》、《東湖送朱逸人歸》、《齊一和尚影堂》等等,這些作品隱隱透露了作者悟禪退隱的心境,意境清遠,有得魚忘筌之妙。

  1.3 感傷身世作為一個性格耿直而心靈敏感的詩人,人生的種種不如意,尤其是忠而被謗的打擊,作品中經常流露出對個人身世的感傷、曲高和寡的孤獨感,代表作如《聽彈琴》、《送王司馬秩滿西歸》、《負謫後登幹越亭作》等等,內容不勝窮愁哀苦。

  1.4 時事民生劉長卿的的詩歌中也不乏憂國憂民的思想,早年的作品受盛唐高適、王昌齡等邊塞詩人的影響,寫了一些優秀的從軍征戍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有《從軍六首》、《疲兵篇》、《平蕃曲三首》等。經歷了安史之亂社會前後的盛衰鉅變後、詩人心裡刻下了種種痛苦的痕跡,人生感受發生了重大變化,他的詩歌的內容和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創作了《奉使至申州傷經陷沒》、《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送李錄事兄歸襄鄧》等作品,反映了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生活的苦難。

  1.5 詠物雜感除了上述作品以外,劉長卿詩歌中還有許多詩人作品中都共有的詠物、詠史、雜感等型別的作品,這些豐富的題材也是詩人生活經歷和致力於詩歌創作的反映。如《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喜晴》、《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等,一些詠史詩像《銅雀臺》、《王昭君歌》、《南楚懷古》等篇,透過追憶歷史,反照現實,懷古傷今,寄託遙深。

  2劉長卿詩歌創作的情感型別

  2.1 流連山水、熱愛自然

  對社會的失望和理想不能實現的彷徨,使詩人在思想和行為上都更貼近了自然,使他對山水景物有了更細緻的觀察和體驗。對自然的流連與熱愛,是詩人作品中流露出的又一種常見情感。

  2.2 深情摯意、依依不捨劉長卿是一個心靈敏感、用情極深的人,對親情、友情極為珍惜,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流露出對親友的發自內心的深情摯意,而在表現與他們的離別之情時則更是依依不捨。

  2.3 感傷身世、幽憤不平貶謫的經歷給詩人的心靈造成了嚴重的創傷,對身世的幽憤不平的情感反覆出現在詩人的詩作中。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屈原賈誼的形象就是一個證明,以此表現自己的幽憤,如“絳老更能經幾歲,賈生何事又三年”(《歲日見新曆因寄都官裴郎中》);又如名篇《長沙過賈誼宅》:“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2.4 漂泊無依、故園之思對仕途不順、尤其是遭受貶謫的封建社會計程車大夫來說,家鄉不僅僅是容身的落腳之處,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在那些美好的季節或是節日中,在那些心靈敏感的詩人的心裡,眷戀故鄉的情感便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來。作品如《時平後春日思歸》、《新年作》等,劉長卿的詩歌中經常出現的青山意象,即反映了作者對故園和親人的眷戀思念和漂泊無依。

  2.5 憂國憂民作為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和封建士大夫,尤其是生活在一個戰爭亂離動盪的時代,對國事的憂慮關切也是詩人作品中經常流露出的情感。代表作如《登餘干古縣城》等。

  3劉長卿詩歌創作的情感特點

  劉長卿詩歌創作的情感極為真摯深刻,而又不乏溫厚,恬靜中不乏矯飾,這種創作情感可以概括為“雅”和“怨”兩個字,兩者互相交融,有機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中。

  不管是對友人、親人的離別之思,還是對故園的眷戀,在劉長卿的作品中,都不是那種酬唱贈答的簡單敷衍。經常一篇之中而致意再三,感情似淺實深。

  劉長卿性格耿直深切,身世之悲、時事之感,見諸筆端,不免激烈。但作為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他又深得儒家“溫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文學真諦,所以實際寫出時很多變成了溫厚,含蓄蘊藉而不逾矩。後世的詩評者稱他“最得風人之旨”。

  在劉長卿表現自然風光和隱逸題材的作品中,能看到對自然風光的讚美,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但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看出這種讚美嚮往經常是對仕宦生涯不順利的一種宣洩。這種看起來很嚮往的生活只是他心靈暫時停留的驛站,而不是他終生致力的心靈家園。如《初聞貶謫續喜量移登幹越亭贈鄭校書》、《夕次簷石湖夢洛陽親故》等。《過前安宜張明府郊居》一篇,第三句“解印孤琴在”則暗用宓子賤“鳴琴而治”的典故,言在此而意在彼,儲仲君注時議論道:“有此一句,波瀾平添,已非泛泛稱道隱逸矣。”

  劉長卿的的詩作中吟詠風月、侈談隱逸的,大多數是一種對現實不滿的發洩,有的是他急於用世的一種矯飾,當他真的歸隱山林時又往往表現出對這種生活的厭倦。從這部分作品中,我們更能看出詩人的率真可愛。

  拓展閱讀:劉長卿的生平

  劉長卿,約唐玄宗天寶中前後在世。少讀書嵩山,後移家居鄱陽。清才冠世,頗凌浮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登進士第。至德中,(公元七五七年)歷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為轉運使判官。性剛多忤,為吳仲孺誣奏,非罪系姑蘇獄。久之,貶潘州南巴尉。會有人為之辯白,酌移睦州司馬。終隨州刺史。權德輿稱他的詩為“五言長城”,著有詩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關於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聞一多先生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劉長卿在肅宗至德間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代宗時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

  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溼衣看不見 ,閒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他的大部分詩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有字句雷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