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劉長卿> 劉長卿《餘干旅舍》譯文

劉長卿《餘干旅舍》譯文

劉長卿《餘干旅舍》譯文

  劉長卿的《餘干旅舍》按時間順序,從日暮時分到夜色漸濃,到明月初上,最後到夜色闌珊,層層透露出詩人越來越強烈的鄉情旅思,感情真摯,意蘊深沉。

  餘干旅舍⑴

  搖落暮天迥⑵,青楓霜葉稀⑶。

  孤城向水閉⑷,獨鳥揹人飛⑸。

  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

  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⑹?

  【註釋】

  ⑴餘干:唐代饒州餘干,即今江西省餘干縣。“餘”,一作“餘”。

  ⑵搖落:指草木凋落。《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哀。”迥(jiǒng):高遠的樣子。

  ⑶青楓:蒼翠的楓樹。一作“丹楓”。

  ⑷向水:臨水。

  ⑸揹人飛:離人而去(飛)。

  ⑹搗寒衣:指舊時縫製寒衣,用捶棒搗平皺摺時傳出的砧聲。

  【譯文】

  草木搖落暮色中天空顯得高遠,青楓樹上經霜的葉子零落疏稀。

  孤城面對著河水城門已經關閉,單單一隻鳥兒背向人向遠方飛。

  水邊的渡口一輪新月剛剛升起,鄰家的漁夫外出打魚還未迴歸。

  思鄉的心情已經令人肝腸寸斷,什麼地方砧聲錯落正在搗寒衣?

  【創作背景】

  此詩是劉長卿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從嶺南潘州南巴貶所北歸時途經餘干所作。詩人寄寓餘干旅舍,佇立門外,看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暮色漸深,城門緊閉,不禁生髮思鄉之情,作下此詩。

  【賞析】

  此詩首聯寫詩人獨自在旅舍門外佇立凝望。劉長卿喜歡用“搖落”這個詞入詩,與《楚辭·九辯》中的名句:“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意境相似,描繪出一幅西風落葉圖。由於草木搖落,整個世界顯得清曠疏朗起來。淡淡的暮色,鋪展得那樣悠遠,一直漫到了天的盡頭。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楓,也早過了“霜葉紅於二月花”的佳境,眼前連霜葉都變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盡了。詩人透過描寫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現了遼曠淒涼的自然景色,春去秋來,時間飛逝,既暗示了時光節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詩人內心的悽清孤寂,隱隱透露出一種鬱郁的離情鄉思。這樣蕭條的環境也為後邊的抒情蓄勢,做了鋪墊。

  頷聯寫暮色漸深,這冷落的氛圍給詩人帶來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蕭瑟,白水嗚咽。詩人獨立旅社中遠望冥思,希望能有所慰藉,可是,“閉”字冷酷地將詩人的希望澆滅。餘干城門也關閉起來了,連城也顯得孤孤單單的。而一隻鳥兒飛翔,也給空寂的`環境帶來一絲生機,但是,獨鳥也不願久留,揹人遠去,那況味是難堪的。“背”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落寂和蕭條。“獨鳥揹人飛”,含蘊著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此聯句頭為一“孤”一“獨”,暗示了詩人孤苦背時,宦途坎坷的淒涼境遇。

  頸聯寫隨著時間推移,夜幕降臨,一規新月正在那水邊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時,鄰家的漁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卻是這樣寂靜,連漁船的影子都沒有。這麼晚了,本該回家的鄰家漁夫,今夜還沒有歸來。詩人心思細膩,不禁對鄰家漁夫擔憂起來。詩人的體察是細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鄰家的漁船未歸,從漁家未歸,當然又會觸動自己的離思,在外漂泊的酸楚。詩人又想到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家,家人肯定也是盼著自己回去。家人此刻或許也在登樓望遠,“天際識歸舟”。

  詩寫到這裡,鄉情旅思已經寫足。尾聯翻出新境,把詩情又推進一層。詩人憑眺已久,此時此刻,詩人內心深深的思鄉之情綿綿不斷地湧上心頭,鄉情愁思正不斷侵襲著他的心靈,悲從中來。就在詩人“鄉心欲絕’’時,不知從哪裡又傳來一陣搗衣的砧聲,誰家少婦正在閨中為遠方的親人趕製寒衣。在闃寂的夜空中,那砧聲顯得分外清亮,不斷的砧聲讓詩人已經欲絕的心情更加痛苦,一聲聲簡直把詩人的心都快搗碎了。這一畫外音的巧妙運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寫出詩人滿懷的悲愁痛苦。家中親人不知此時又在做什麼,興念及此,不能不迴腸蕩氣,五臟欲摧。詩雖然結束了,但悽清的鄉思,纏綿的苦情,卻還像無處不在的月光,拂之不去,剪之不斷,久久縈繞,困擾著詩人不平靜的心,言有盡而意無窮。

  這首五言律詩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羈旅思鄉之情。全詩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日暮後的淒涼景色,由看得見“楓葉稀”的日暮時分,寫到夜色漸濃,城門關閉,進而寫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闌人靜,坐聽閨中思婦搗寒衣的砧聲,時間上有遞進,淒涼的感情也在逐漸遞進,直到最後達到了高潮,將悽苦的心情寫得痛徹心扉。這體現了詩人在小城旅舍獨自觀察之久,透露出他鄉遊子極端孤獨、寂寞的情懷和思鄉情緒逐漸加濃,直到“鄉心正欲絕”的過程。詩人巧妙地將內心的感情融合到環境中,自然也變得奇美無比,意蘊深厚,感情綿長。詩筆靈秀宛轉,把這種內在的層次,寫得不著痕跡,非細心體味不能得。一首小詩既有渾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蘊深沉,十分難得。

  拓展閱讀:劉長卿生平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關於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聞一多先生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劉長卿因官至隨州刺史,也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唐玄宗天寶進士。肅宗至德間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代宗時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溼衣看不見 ,閒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

  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他的大部分詩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在天寶十四載(755年)他可能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安史之亂就爆發了。756年,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至德三載(758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離開蘇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餘幹,與大詩人李白相遇,“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李白當時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而自己將遠行嶺外。

  其實,劉長卿終於沒有到南巴任職。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

  後來數年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卷二這樣說:“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上元二年(761年)從南巴返回,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亂離。”(《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代宗大曆五年(770年)以後,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嶽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

  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興元元年(784年)和貞元元年(785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內容具有時代特徵。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