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劉長卿> 劉長卿《移使鄂州次賞析峴陽館懷舊居》賞析

劉長卿《移使鄂州次賞析峴陽館懷舊居》賞析

劉長卿《移使鄂州次賞析峴陽館懷舊居》賞析

  劉長卿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稱“五言長城”。

  移使鄂州次峴陽館懷舊居

  多慚恩未報,敢問路何長。

  萬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陽。

  舊遊成遠道,此去更違鄉。

  草露深山裡,朝朝落客裳。

  【賞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曆七年)左右,詩人劉長卿結束了十年多閒居流寓生涯,以監察御史、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題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縣,是轉運使署所在地。

  首聯從御命赴任寫起。“多慚恩未報”系泛泛鋪墊之筆,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問路何長”,表面似乎在探問路途遙遠實際寄寓對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聯承“路何長”寫次峴陽館所見之景。“萬里通秋雁”句,也寄寓著詩人自己多年來宦海飄泊及此行中旅途勞頓之感。“千峰共夕陽”句,這裡的“千峰共夕陽”,透露著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賞夕陽之意。當然,此次赴任,詩人大可遊山玩水、逍遙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這樣勞頓孤寂之感,讀者只能從他“路何長”一語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點線索。第三聯,繳清題目中的“懷舊居”。“舊居”有何可懷,詩中隻字未道,可見此詩意不在獨居。詩裡略略點了一下現在離家鄉和舊居越來越遠了,不過是想加強“路何長”的感慨。

  末聯重道旅況,回應首聯的“路何長”。詩人雖然說的是旅途跋涉的風霜勞頓,讀者卻可從中讀出詩人回憶十數年的.宦途,設想未來時的悵惆與躑躅。“敢問路何長”是這首詩的情感主線,詩人於其中融注了封建社會中一個有吏幹而敢於剛而犯上的正直知識分子的憂慮和憤慨。

  劉長卿曾以“五言長城”自詡,尤工五律。這首詩運用貼切精工、凝鍊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諧美流暢的語言來寫景抒情,詩的感情真摯動人,風格上則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諷。為此盧文弓召在《劉隨州文集題辭》中,也指出劉詩“含情悱惻,吐辭委婉,情纏綿而不斷,味涵詠而愈旨”。

  劉長卿《移使鄂州次峴陽館懷舊居》閱讀答案

  移使鄂州次峴陽館懷舊居

  劉長卿

  多慚恩未報,敢問路何長。

  萬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陽。

  舊遊成遠道,此去更違鄉。

  草露深山裡,朝朝落客裳。

  【注】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左右,詩人結束了十多年賦閒鄉居生活,到鄂州擔任轉運使判官。

  1.“萬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陽”被認為是最精妙的兩句,請指出妙在哪裡,並簡要賞析。(5分)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哪些複雜的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①構思巧妙,將“萬里”“千峰”的開闊遼遠與“秋雁”“夕陽”的蕭瑟悲涼聯絡起來,凸顯詩人的孤獨落寞;②用詞巧妙,用“通”“共”寫出秋雁、夕陽作為紐帶,聯通客舍與萬里之外的舊居,以此表達對家鄉的懷念。(構思3分、用詞2分)

  2.①作者說慚愧多年未報皇恩,不知前路如何遙遠漫長,表現作者對自己被擱置多年、才華難申的鬱悶和對前途的迷茫;②看到秋雁從萬里之外的家鄉飛來,夕陽映照群山,離舊友和家鄉越來越遠,表達作者對家鄉舊友的思念;③作者跋涉於深山,天天露水沾溼衣衫,寫出作者風餐露宿、漂泊無依的孤苦。(每點2分)

  拓展閱讀:劉長卿資料

  劉長卿,約唐玄宗天寶中前後在世。少讀書嵩山,後移家居鄱陽。清才冠世,頗凌浮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登進士第。至德中,(公元七五七年)歷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為轉運使判官。性剛多忤,為吳仲孺誣奏,非罪系姑蘇獄。久之,貶潘州南巴尉。會有人為之辯白,酌移睦州司馬。終隨州刺史。權德輿稱他的詩為“五言長城”,著有詩集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關於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聞一多先生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劉長卿在肅宗至德間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代宗時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

  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溼衣看不見 ,閒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他的大部分詩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有字句雷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