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詩《蟬》原文賞析
《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註解
1、本以兩句:古人誤以為蟬是餐風飲露的。這裡是說,既欲棲高處,自難以飽腹,
雖帶恨聲,實也徒然。
2、一樹句:意謂蟬雖哀鳴,樹卻自呈蒼潤,像是無情相待。實是隱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職微。
4、梗猶泛:這裡是自傷淪落意。
5、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解釋
蟬棲身在高樹上餐風飲露,所以難以果腹;儘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鳴也罷,這些都是徒勞的,終究不能擺脫生活的清貧,難飽的困境。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幾近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依然是那樣的蒼翠,並不為蟬的`哀鳴而悲傷蕭疏,顯得是那樣的冷酷,沒有一點一滴地同情。詩人在各地當幕僚,是一個官職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更何況家鄉田園裡的雜草和野地裡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人走到地裡已沒有地方落腳了。蟬的操守高潔正與我的廉正清貧相應。煩勞你蟬君最能讓我警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也當堅持操守,玉潔冰清,這讓我不免有了歸鄉的念頭。
評解
李商隱是唐代詠物詩的大家,他的詠物詩大多託物寓慨。這首詩表面寫蟬,實際上是寫自己。紀說:“前四句寫蟬即自寓,後四句自寫,仍歸到蟬。隱顯分合,章法可玩。”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瞭然。“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被譽為“追魂之筆”,語出憤激卻運思高妙、耐人尋味。後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足見其感情的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 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飢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樹無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於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