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無題》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以及各位評委:
大家好!
現在我就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一首的教學設計作如下說明,請尊敬的各位領導和評委能夠給予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一、詩歌文字說明:
我們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文化源遠流長。從《詩經》開始,詩歌作為一種中國文化在華夏炎黃子孫的血脈中一直奔騰不息。在詩歌的教學中,我們期望以詩歌的誦讀、品、鑑賞教學讓我們的學生感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悟詩歌的真正內涵,從而走進詩歌的心靈,並能有效的拓展遷移,輕鬆應對語文考試題中詩歌默寫與鑑賞。就綿陽的中考而言,詩歌的考察涉及到詩歌默寫和詩歌鑑賞兩個部分,佔有不少的分值,而詩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一首,是一首抒寫離別相思的愛情詩,並且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寫出了兩個有情人難以經受的離恨、終生不渝的愛情及重見邀無期的哀傷。這首詩是李商隱“無題”詩中最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意境朦朧,感情深沉,悽婉而迷離,極富藝術感染力。
二、教學目標說明
1、透過這首詩的學習瞭解作者李商隱簡單的生平事蹟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 “相見時難別亦難”中兩個“難”字的深刻含義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的本意和今天人們常用它來表達的感情,以及這首詩歌的主旨思想。
3、透過這首詩的學習理解古代女子在悲傷與痛苦的愛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以及感受作者李商隱的詩歌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具有朦朧婉曲之美。
4、學習並體會“讀出韻、品出情、遷出悟”的詩歌學習方法。
三、教學過程說明
這首詩歌的教學過程,我按照“讀出韻、品出情、遷出悟”的步驟方法來進行設計,以學生展示為主,教師歸納總結點評為輔。
(一)作者介紹——曉背景,明風格。
說明:是指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瞭解詩人的心路歷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古人為友,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也才能體會出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或寄託的人生心志。詩歌不僅僅是幾行文字的串聯,其中融入了詩人的生平、經歷、境遇,體現了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反映著獨特的詩歌主題。就詩歌的背景而言,不同的時代背景會產生不同的詩歌情懷。
方法:由學生先介紹,學生補充,再由老師補充總結並形成簡要的文字筆記。
明確:李商隱(約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代詩人,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等職。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詩風與杜甫更為接近,“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王安石語)。杜牧的詩風則更近似李白。李商隱一生歷經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與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黨爭相始末。初以文采為牛黨人令狐楚所賞識開成二年,李商隱25歲時舉進士。次年,李黨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也愛其才,任為書記,並把女兒嫁給他。李商隱捲進兩黨紛爭,既和他們都有交往,又反對兩黨爭權奪利。牛黨主持朝政以後,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後李商隱滿懷報國之志,帶著一顆“夙心”,在悲憤寂寞中死去。
在愛情生活方面,詩人也屢遭不幸。青年時期,他先後與女道士宋真人、洛陽商人少女柳枝相愛,均以悲劇告終。與王茂元之女結婚後,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過十餘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上和愛情上的雙重不幸,使詩人的詩作常常寄予著深沉的身世之感。李商隱與李賀,都是唐室宗親,但因年代久遠,家境已十分貧寒;他從小穎悟,十六歲即以《才論》、《聖論》兩篇古文“出諸公間”,並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令狐楚是當時文章奏高手,李商隱得他悉心指點,很快青出於藍,這一技之長成為他後來謀生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種技能。
李商隱的愛情詩成就極高,他的《無題》詩十餘首,取前兩字為題而實質是無題的`詩又有十餘首,如《錦瑟》、《碧城》、《為有》等,其他似有題而實無題的詩若干首,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寫幻想,寫傷感:“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錦瑟》文字錦繡華美,字面意義易於理解而內容極深,歷來有“一篇錦瑟解人難”之稱。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霜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在晚唐詩人中,李商隱的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古詩,成就最高的是近體詩。尤其是七律,繼承前人的方面較廣,既繼承了杜甫七律的錘鍊謹嚴,沉鬱頓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齊梁詩的濃豔色彩;既有李賀詩的幻想象徵手法,又形成深情綿、綺麗精工的獨特風格形成自己獨特的詩歌境界,在百花齊放的唐代詩壇上獨樹一幟,成為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二)詩歌誦讀:讀準音,誦出韻。
說明:詩歌具有獨特的音韻之美。透過反覆的誦讀、品讀,我們能感悟其音韻之美,感悟詩中營造的意境和傳達的情感。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讀”,正是此理。因而詩歌教學的首要之事就是讓學生讀出韻,而要讀出詩韻,先要引導學生讀準音,明其意;定抑揚,知緩慢。
方法:(1)學生齊讀。(2)學生點評。(3)學生個讀。(4)學生點評。(5)老師範讀。(6)學生點評。(7)老師總結。——注意讓學生從李商隱的個人的詩風(朦朧、精美、典雅、悽婉、迷離)特點結合這首詩的情感內容來點評詩歌誦讀語氣的抑揚緩慢。
明確:1、斷句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2、字音
蠟炬(làjù) 雲(bìn) 蓬山(péng) 殷勤(yīnqín)
3、情韻
此詩情感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具有朦朧婉曲之美,表現了兩個有情人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以及兩地分離不能相聚而期盼相聚的傷感和期盼。所以在詩歌的情韻誦讀時在把握詩歌的音韻節奏的同時語速不宜過快,要緩慢而低沉,在相思而不得相聚的哀怨中要讀出對愛情的堅定和對相逢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