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商隱> 李商隱《無題》詩詞

李商隱《無題》詩詞

李商隱《無題》詩詞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商隱《無題》詩詞古詩,歡迎大家分享。

  《無題》

  李商隱 唐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註釋】

  ①畫樓、桂堂:都是比喻富貴人家的屋舍。

  ②靈犀:舊說犀牛有神異,角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

  ③送鉤:也稱藏鉤。古代臘日的一種遊戲,分二曹以較勝負。

  ④分曹:分組。

  ⑤射覆:在覆器下放著東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實指,只是借喻宴會時的熱鬧。

  ⑥鼓:指更鼓。

  ⑦應官:猶上班。

  ⑧蘭臺:即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籍。李商隱曾任秘書省正字。這句從字面看,是參加宴會後,隨即騎馬到蘭臺,類似蓬草之飛轉,實則也隱含自傷飄零意。

  【譯文】

  昨夜星光燦爛,和風徐徐,在那畫樓西邊桂堂的東面。身上雖然沒有綵鳳的雙翅可以飛到一起,但是兩個人的心卻像靈異的犀角一樣,有一線相通。隔著座位玩送鉤的遊戲喝著溫暖的春酒,分成小組射覆蠟燭分外紅。可嘆我聽了報曉的更鼓要去官署應卯,騎著馬去蘭臺,心卻像是飛轉的蓬草。

  【賞析】

  這是一首純潔的愛情詩。從詩中看,作者懷念的是一位貴家女子。作者從追憶昨夜回到現實,引出了詩人複雜微妙的心理:如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可嘆自己漂泊不定,又不得不匆匆走馬蘭臺,開始寂寞乏味的工作。詩人描述了事件與場面來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展現了詩人與情人時間太短,頗感無奈。全詩跳躍變幻,感情真摯,情意深長,形象動人。

  【創作背景】

  對這組詩的創作契機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君臣遇合之作,有人說是窺貴家姬妾之作,還有人說是追想京華遊宴之作。而主流意見是看作戀情詩、懷人詩。據詩意看,詩人所所懷想的物件可能是一位貴族家女子。趙臣瑗《山滿樓唐詩七律箋註》認為“此義山在茂元家,竊窺其閨人而為之”,馮浩也認為此詩“因窺見後房姬妾而作”。又據詩中“走馬蘭臺”看,此詩可能作於李商隱任秘書省校書郎的開成四年(839)之後。

  【整體賞析】

  此詩首聯以纏綿悱惻的愛情落筆,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沉感嘆,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徵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徵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於景的抒情方式。 “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督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裡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捨、痛苦得難以禁受。“東風”點明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兩個“難”字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前一個“難”是寫當初兩人相聚的不易,有過多少思念追求;後一個“難”字則寫出離別時的難捨難分和離別後雙方所經受的情感煎熬,可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生活是多麼艱難和辛酸。第二句則寫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何以堪。詩人在這裡用暮春景象進一步表達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傷。

  頷聯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詩人以象徵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彷彿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於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儘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裡,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像在無窮地迴圈,難以求其端緒;又彷彿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瞭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裡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自君之出矣》)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幹”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複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複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

  頸聯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象出對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寫出了年輕女子“曉妝對鏡,撫鬢自傷”的形象,從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雲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於鬢髮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裡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雲鬢改”而愁苦,並且是“但愁”——只為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自己於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鬱悒。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復的感情,仍然表現著痛苦而執著的心曲。下句,“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淒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於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於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寫出年輕女子寒夜相思的悲涼情境,深夜沉吟,孤寂無伴,會感覺月光的刺骨清寒。細膩地描寫對方的愁苦,可見詩人對女方的體貼入微,也就更加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深摯。

  尾聯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這就是其內容。既然會面無望,於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裡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徵,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於使者的結尾,並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覆表現著融貫全詩的複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複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在前人創作的薰陶和啟發下,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鑑。但是他並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創造性,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為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跡,成為新的創造了。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與他對於意境和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