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劉禹錫> 浪淘沙其七劉禹錫

浪淘沙其七劉禹錫

浪淘沙其七劉禹錫

  《浪淘沙》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作品。浪淘沙其七描繪了錢塘江潮,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浪淘沙其七劉禹錫,希望對你有幫助。

  浪淘沙其七

  八月濤聲吼地來,

  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

  捲起沙堆似雪堆。

  翻譯

  八月的濤聲宛如萬馬奔騰驚天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衝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間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迴歸大海,它所捲起的座座沙堆在陽光照耀下像潔白的雪堆。

  賞析

  這是《浪淘沙》組詩的第七首,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湖。

  錢塘江,又稱為浙江。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錢塘潮。錢塘潮以每年的夏曆八月十八在海寧所見者為最壯觀。潮水湧來之時,潮頭壁立,波濤洶湧,有如萬馬奔騰,成為古往今來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此詩的首句“八月濤聲吼地來”,寫潮來之勢,由遠而近,以一個動詞“吼”字,突出濤聲逼近的感覺。第二句寫潮勢達到頂點時的壯觀場面。悍湍的.潮頭,昂揚著數丈高的身軀,撞擊著兩岸的山崖。一、二兩句,以“吼地來”和“觸山回”相對照,描寫出潮漲潮退的全過程,語氣上的急轉,更襯托出潮勢的奔騰急遽。據《海寧縣誌·浙江潮略說》,錢塘江口有兩座山,其南曰龕,其北曰赭,並峙於江海匯合之處,即所謂海門。第三句以“須臾”承接第二句,由開頭的動境描寫轉入對潮去之後的靜態描寫。當潮水退出海門之後,呈現在詩人面前的是什麼呢?洶湧的波濤以另一種形態展示出他的氣概——波濤捲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寫潮水,實際上恰恰正緊扣起句“吼起來”,以潮去後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襯托出八月潮吼地而來、觸山打遊的壯觀場面。全詩不事雕琢,流走飛動,而又緊湊洗練,顯示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才能。

  創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亂以來,氣勢頓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才人被外放,憤激之際,怨刺之作應運而生。劉禹錫從京官調到地方官之後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組詩當為劉禹錫後期之作,且非創於一時一地。據詩中所涉黃河、洛水、汴水、清淮、鸚鵡洲、濯錦江等,或為輾轉於夔州、和州、洛陽等地之作,後編為一組。有學者認為這組詩作於夔州後期,即長慶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貶所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