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禹錫《秋風引》閱讀答案及賞析
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進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注: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段時期的貶謫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種詩體。
試題
1、一、二兩句寫出了秋風哪些特徵?(2分) ▲
2、後人為什麼說孤客最先聞中最字用得好?請聯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作簡要分析。
3、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說,秋風是理解本詩的關鍵,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閱讀答案
1、(2分)答: 秋風剛至或蕭索淒涼的特點。(學生用詩歌中的蕭蕭回答,也得分)
2、(2分)答:表現了孤客對物候變化的敏感,寫出了孤客羈旅漂泊思家念歸的心情。
3:同意。秋風是詩人吟詠之物,由秋風的到來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樹,由秋風中的雁群引起詩人孤客最先聞的共鳴。整首詩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風中展開的,所以說,秋風是理解本詩的關鍵。
【註釋】
⑴至:到。
⑵蕭蕭: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3)雁群:大雁的群體。
(4)孤客:孤獨的異鄉人。
(5)聞:聽到。
【翻譯】
不知從哪裡吹來了秋風,在蕭蕭的風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風吹動著庭園的樹木,樹葉瑟瑟。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無形的秋風卻分明已經盡在庭園。來到耳邊了,孤獨的旅人最先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賞析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透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徵。進一步推尋思索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裡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
蕭蕭送雁群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結合前兩句詩,脫胎於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後寫聞雁。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後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於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而隨處存在,此刻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
孤客最先聞詩寫到這裡,寫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孤客最先聞。才畫龍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這裡,如果聯絡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孤客,他不僅會因顏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於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後之分。而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這些評語都稱讚這一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曲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這首詩借景抒情,主要表達的其實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隨處存在,風吹樹動,蕭蕭木葉,那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