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課堂實錄及反思

《西塞山懷古》課堂實錄及反思

《西塞山懷古》課堂實錄及反思

  《西塞山懷古》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全詩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鬱頓挫之感。

  最近,我校邀請了蘇州中學的兩位老師、蘇州星海實驗中學的老師和我校三位老師上了同題異構課。我也有幸參加,和孫老師上了《西塞山懷古》同題異構課,課堂實錄如下。

  我先請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演講(略)。

  教師投影課題、作者。檢查預習情況,學生回答問題:①什麼是詠史詩?②什麼是懷古詩?③什麼是詠史懷古詩?④詠史懷古詩的一般內容和情感。(略)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說明同學們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讓我們進入到課文的學習。先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課文。

  生1朗讀課文。

  師:請一位同學評價一下他的朗讀。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走近詩歌。投影PPT顯示:

  ①詩歌的題目是“西塞山懷古”,哪些句子寫西塞山?哪些句子寫懷古?這兩部分是如何連線起來的?

  ②首聯、頷聯寫晉吳之戰是怎樣的一個歷史史實?作者是如何刻畫的?用了什麼手法?

  ③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或許並不僅僅指上文西晉王濬進攻東吳的事,金陵經歷了若干的朝代興亡,這樣的興亡交替都讓後人浩嘆,升起傷懷之感,但金陵古城卻“山形依舊枕寒流”,“山形依舊枕寒流”有什麼複雜的意味?

  ④“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是主旨句,請結合背景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

  師:這首詩大家已經熟悉了,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哪位同學能主動說說?

  生2:前四句寫的是懷古,後四句寫的是西塞山。它們用“人世幾回傷往事”串聯起來。

  師:為什麼是“人世幾回傷往事”把它串聯起來的呢?

  生3:因為“往事”就是說的前面懷古的事,這一句在詩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說得不錯。但老師這裡有一個疑問:“往事”僅僅指的是前四句寫的史實嗎?

  生4:不是,因為金陵經歷了六朝的更替。

  師:嗯,那麼前四句寫了怎樣的史實?是怎麼描寫的?主要用了什麼手法?

  生5:寫了王濬滅吳,用了一些動詞。

  師:你能說說這些動詞的作用嗎?

  生6:“下”寫出了西晉軍隊氣勢非常迅猛。“收”寫出了東吳軍隊望風披靡的情態。

  師:說得不錯,那麼還有一些動詞的作用是什麼?

  生7:“沉”字寫出了東吳政權隨著鐵索也一起沉到水底了,說明了東吳政權的滅亡。“出”字寫出了吳主孫皓投降的醜態。

  師:好的,前四句寫史實除了用了一些動詞外,還用了什麼手法呢?

  生8:用了對比手法,主要表現在:①形象上,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②色彩上,一邊是晉軍燒索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降的白旗;③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悽慘。

  師:這位同學分析得很好,在對比中我們看出了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的咄咄逼人,失敗者的黯然失色。作者寫這段史實的目的是什麼?

  生9: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師:那他是如何發表看法的呢?請大家看問題③,小組討論一下,談談自己的認識。

  生10:西塞山與六朝形成鮮明對比,六朝滅亡了,而西塞山依然矗立在江畔。

  師追問:決定國家興亡的因素是什麼?是危險的地形嗎?

  生11:不是。應該是帝王的作為。

  師:也就是說“事在人為”。這位同學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頗有見解。我們看問題④,分析作者的情感。(投影時代背景)

  生12:作者反對藩鎮割據,渴望國家統一。

  師:有沒有其他情感了?

  生13:還有對唐朝統治者的忠告,希望他們不要重蹈六朝覆滅的教訓。

  師:綜合兩位同學的回答,我們知道了劉禹錫寫這首詩的目的。一位具有歷史責任感的詩人躍然紙上。結合本詩的學習,請大家總結詠史懷古詩的一般特點和鑑賞技巧。

  生14:結構上: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生15:手法上:借古諷今、虛實結合、借景抒情、對比、用典等。

  生16:情感上……

  師:其實我們可以把內容分為三類(投影出示):懷人傷己、懷古傷今、理性反思。

  另外,鑑賞詠史懷古詩的步驟是(出示投影):①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典故)?②為什麼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什麼態度(體悟意圖、領悟感情)?③這種態度是運用什麼方法表達的?(分析技巧手法)這三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弄清史實—體悟感情—分析技巧。

  師:這節課我們透過本詩的學習,總結了詠史懷古詩的一般特點和鑑賞技巧,下面我們就來鞏固這節課所學的內容。(略)

  《西塞山懷古》是蘇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創新求變的中唐詩”專題中的一首,如何講這首詩,我動了一番腦筋。既然是選修教材,我可以進行專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將書中詩的題材分為邊塞詩、詠史懷古詩、羈旅登高詩、山水田園詩等幾類進行專題教學,每個專題選一兩首典型詩歌進行精讀。如詠史懷古詩,我選擇了《西塞山懷古》和杜甫的《詠懷古蹟》,從意象、手法、情感等方面進行解讀,總結詩的特點與規律,再選擇同一詩人相同題材詩歌進行閱讀訓練。透過專題教學,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一類詩歌的鑑賞路徑和規律。這是我這節課的主導思想。

  這一次教此詩,我主要是想讓學生動起來,從學生髮現的問題出發,讓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加以引導,特別是在學生正常思維基礎上多加引導,想辦法帶領學生到“自學”不能達到的地方去感受一番。

  課前,我收集了學生的問題,並將這些問題整理歸類,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問題都是圍繞“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這幾個方面。由此可知,學生自學發現的疑難問題與常規教學內容的設定有很多重合。於是我設定了相應的教學內容,即:“這首詩所寫的史實是什麼?其中蘊含了哪些情感?這種情感是用什麼方法表達的?”我力求與學生一起探究這些問題,在適當之時、適當之處點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一定的提升。

  課上,我引導學生抓住詩題,進行整體閱讀,明確懷古詩的一般結構。然後,圍繞所借之古,探討詩人的寫作目的。整節課教學還算順利。

  反思本課教學,我的確是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適時點撥了,但是這種點撥只是帶領學生走在我設計好的路徑中,這樣的課堂似乎環環相扣,但是有些僵硬,講的東西偏多,生成很少,課堂靈動不足。教學雖然起於學生認知,但我未能做到完全放心、放手。所以,學生未能在課堂上獨立行走。如果我能夠從容一些,師生之間的對話會更平等,學生的問題和回答便有可能生成出沒有預約的精彩,課堂也會更有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