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 朗州
導語:著名的唐代詩人劉禹錫被貶朗州後發生了哪些事情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朗州司馬劉禹錫 ,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人。貞元九年進士,又登博學宏詞科。少年時代即顯露了非凡的才華。順宗時他和柳宗元等佐助王叔文實行了有名的“水貞革新”。由於舊勢力根深蒂固,積重難返。新政僅如曇花一現,只維持了一百多天,順宗崩駕後,就被宦官,藩鎮及在朝的大官僚扼殺了。王叔文王還慘遭殺害,劉禹錫柳宗元等“八司馬”被竄逐。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達十年之久。所謂“應憐一罷金閨籍,枉渚逢春十度傷。”又說:“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可見劉禹錫的一生,受盡了打擊和迫害,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他的滿腔抑鬱不平之氣,全都透過文學作品表達和發洩了出來。他在文學上,特別是在詩歌創作上,獲得了傑出的成就。禹錫的詩有點類似屈原的“騷”。有些是“金剛怒目”式的。白居易嘗譽之為“詩豪”。還說他的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史稱禹錫“善五言詩”,“在朗州十年,惟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來武陵作宰的不知凡幾,而真正談得上給武陵留下了文采風流印象的,卻只有劉禹錫一人。據史料記載,劉禹錫對我們武陵文化的發展,影響是最深遠的一個,其作用僅次於屈原。
他所任的朗州司馬,是一個閒散的副職,落得他優遊自在,於從政之餘,即搜奇訪勝,遊玩山水,足跡幾乎遍及治下各地,特別是和治下的桃花源結下了山水因緣。他的《遊桃源一百韻》是集中最長的一首詩,敘述了遊覽的經歷。在桃花源的活動,也抒發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他還寫了《桃源行》、《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等詩,還兩次為桃花源書碑泐石,對桃源的貢獻很大,所以有人說他是桃花源的一大功臣。
他很注意瞭解有關武陵的歷史故事和遺老傳說。德山為道家的第五十三福地,禹錫曾寫過《善卷壇下作》,說“瑤壇在此山,識者常回首”。又親謁駐德山的會禪師,並寫了詩。司馬錯是秦昭王時開發四川的大功臣,後來為了征服五溪蠻,平定黔中,曾建城於武陵沅江之南,劉禹錫寫了《登司馬錯古城》,詩中說:“將軍將秦師,西南奠遐服。故壘清江上,蒼煙晦喬木。登臨值蕭晨,周覽壯前躅……”意思是說司馬錯領兵平定南方,現在沅江邊還留有古城遺址。看到的只有些古樹被煙霧所籠罩。在仔細周覽之餘,他只感到司馬錯的功業是了不起的。劉禹錫幾次在洞庭湖泛舟遊覽,寫了《洞庭秋月行》、《君山懷古》、《望洞庭》等詩。
武陵東門城頭的“招屈亭”,是劉禹錫常往的地方。他還寫了一首《競渡曲》,注云:“競渡起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何在?’斯‘招屈’之義。”對競渡所喊的號子,作了很好的解釋。詩中還說:“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指出了競渡的起源即在屈原投江的那年,那麼招屈亭也就建於那時。
作者還晉謁了“伏波宮”,寫了《經伏波神祠》的詩,他對於英雄一世,威名赫赫,而且壯志至老不衰,願以馬革裹屍還葬的伏波將軍馬援是敬佩的。所以詩裡說“懷人敬遺像”、“自負霸王略。”對其晚年遭誣陷,又不勝惋惜。認為功名之念太切,不知止足之分:“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遊。”少遊是伏波的兄弟,對功名看得
淡薄,因得優遊林泉以終老。他還寫了一首《陽山廟觀賽神》。注云:“梁松南征至此,遂為其神。”陽山今名梁山,在常德市北三十里。梁松是光武的女婿,是馬援的晚輩,有一次援怠慢了他,松因懷恨,援死後,便在帝前誣告馬援受x,並繼馬援之後討五溪蠻。大概因梁松有破五溪蠻之功,後人便為之立祠於梁山。所以詩的首聯說“漢家都尉舊徵蠻,血食於今配此山。”
作者很留意郡內古蹟的考查。詩中還提到了“北渚吊靈均,長岑思亭伯”、“華表廖王墓,菜地黃瓊家。”“沈約臺榭古,李衡墟落存。”這六句寫的都是武陵典故。“北渚”指《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與賈誼吊屈原意同,詩人和屈原有著共同的遭遇,他對於“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靈均是很敬仰的。亭伯是後漢崔馬因的字,因“博學有偉才”,和帝時做車騎將軍竇憲的主薄。憲所為多不法,馬因屢諫不從,並被貶為長岑(在遼東)長。馬因不願遠去,遂歸家。作者既傷自己如靈均之被讒流放,又悔自己不能如亭伯潔身引退。廖王指蜀漢的廖立,墓在縣東北十里,其故宅在今常德市的丹砂井。黃瓊是江夏黃香的兒子,仕後漢宮至司空。“節操凜然”。此人可能曾流寓武陵,其故居今已為菜地。“沈約臺”在縣西南五里,俗稱“沈約讀書檯。”李衡是三國時吳國的丹陽太守。曾在沅江的泛洲種桔。所以泛州又叫“桔洲”。衡臨終囑其子曰:吾洲裡有木奴千頭,不責衣食,歲絹千匹……
濤人對武陵沿革的考證也很注意。他在《武陵抒懷》序言中說:“武陵……在春秋及戰國時皆楚地,後為秦惠王所並,置黔中郡。漢興,更名曰武陵,東徙於今治所。”《武陵抒懷》開端說:“西漢開支郡,南朝號戚藩”。說明武陵在高帝時便已改郡。至南朝(宋、齊、梁、陳)則常用以分封宗室和外戚。他在《漢壽城春望》下注雲:“古荊州刺史治亭,其下有子胥廟,兼楚王故墳。”古漢壽相當於今漢壽、常德兩縣及沅江的一部分。作者的《龍陽縣歌》反映了當時古樸的民風和安定清靜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