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李清照詞及其詞學理論

李清照詞及其詞學理論

李清照詞及其詞學理論

  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中,李清照作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多才多藝,在各方面均有建樹,不過最能體現她創作成就的,當屬她的詞和她的詞學 理論。

  就李清照的詞而言,總的風格傾向於婉約,但也有諸如《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這樣的豪放風格的作品,故此也有人認為她兼有婉約和豪放之長。至於歷代大多數評論家的看法,則普遍認為她既兼有各家之長,又能自稱一家。

  的確,李清照的詞音調清新,格力高秀,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其詞明顯的特徵是:

  早年多清新妍媚,晚年多悽清淡靜,這與她的生活境遇有著直接的關係。李清照的前期,是處在對青春的憬,以及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中。她早年曾寫過一部分抒寫少女心境的詞,流麗婉秀,活潑明快,多是表達對戶外生活的愛好和對自由生活的追慕;象《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這些詞的語言天真嬌豔,落筆無所顧藉,直接將少女情緒和盤托出。

  另外,她的前期還有一些表現真摯的夫妻之愛、抒寫離愁別恨的作品。如《一剪梅》、《醉花陰》等傳誦一時的名作,都極富豔麗,又極富溫存,細膩地表現了她的少婦心理,流 露出的是真實的情感。

  而李清照的後期,多是居的痛苦,和蕭條流離的悽惶晚景。靖康之後,她飽受戰亂之苦,自南渡以來,嚐盡了人間的淒涼況味,晚年更是滿目愁慘。生活環境和心態的改變,也使她的詞變的蒼涼激越。她的後期之作,表現的是那種傷離感亂、悽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她還眷念著淪失的'北方故土,也在她的詞作中表露出對對中原故鄉的深切懷念。又如她的《永遇樂》,將個人的命運與家國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抒發出自己的幽憤。后辛棄疾讀 到這首詞時,曾為之感動不已。

  她的秋詞《聲聲慢》,是其後期詞中的傑出作品。全詞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後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緒迫切,寫盡了她悽惶的天涯淪落之悲。充分體現了她後期的那種憂憤深沉的詞格。

  無論是李清照的前期的詞還是後期的詞,在抒情藝術上都表現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內容透過完美的藝術技巧表現出來,形成了一種屬於她自己的風格——李易安體。李清照的詞在語言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她善於運用通俗的語言鋪成極其工巧、細膩的畫面,婉約深細,而又意境高遠。她的猶如巧匠運斤,毫無痕跡,讓讀者只見其外表的樸素,而見不到樸素下錘鍊的工夫。此外,她也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詞聲調和諧,音韻流轉。

  李清照除了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外,另外在中國的詞史上,她還是最早提出和觸及詞學理論的作家,這些理論都集中的體現在了她所寫的《詞論》中。李清照在書中敘述了詞的源流演變,總結以前各家創作上的優缺點,並指出了詞體的特點及創作的標準。

  《詞論》中有三個要點,既:詞的雅俗問題;詞的音律問題;詞“別是一家”的解說。

  “詞別是一家”是其最核心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歷代詞評家褒貶不一。李清照指出,詞是“歌詞”,必須有別於詩,詞在協音律、以及思想內容、藝術風格、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應保持自己的特色;她就詞所區別於詩的種種特點,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並提出了自己的見 解,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高雅;不滿柳永“辭語塵下”。二、典重;不滿賀鑄的“少典重”。三、渾成;不滿張先、宋祁等人“有妙語而破碎”。四、協樂;要分別五音六律及清濁輕重,不滿晏殊、

  歐陽修、蘇軾的詞“只是句讀不葺(qi去聲)之詩”。五、故實;不滿秦觀“專主情致,而少故實”,黃庭堅“尚故實而多疵病”。六、鋪敘;不滿晏幾道的“無鋪敘”。

  各種文體的藝術特徵,都應該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就這方面來說是合理的。李清照關於“詞別是一家”的理論,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明清時期李漁等人論詞有“上不似詩,下不似曲”的要求,就是沿循此說而來的。《詞論》不但是宋代詞壇上的第一篇詞論,也是我國曆 史上第一篇女性所寫的文學批評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