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離騷> 實用的《離騷》教案3篇

《離騷》教案

實用的《離騷》教案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離騷》教案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離騷》教案 篇1

  《離騷》教案

  知識目標

  1、瞭解《離騷》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透過學習《離騷》,瞭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4、瞭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透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透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並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透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鑑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透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瞭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3、學習詩歌的1-7節,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並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 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裡接受美的薰陶。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上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誌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 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為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於其中的20-32節。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

  3、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

  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 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四、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

  明確:1-7節作者自述受屈遭貶的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汙。

  8-13節表現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抒發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

  五、重、難點解決過程 學習1-7節

  1、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第一節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麼?這一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是因為“哀民生之多艱”,即同情人民生活艱難。這兩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餘雖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夕替 ”兩句啟下。

  3、提問: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羈鞿兮”,卻為什麼“謇朝誶而夕替”?有哪三個原因?

  明確:小人投機(“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願同流合汙。

  4、屈原怎麼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用詩句回答)屈原是什麼態度?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現了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做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六、小結: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汙。

  七、作業:

  背誦課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離騷》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透過學習《離騷》,瞭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重音。

  4、瞭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透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透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並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汙,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透過鑑賞《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鑑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奏地誦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透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對作品的理解。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瞭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3、學習詩歌的1-7節,解決其中的疑難字、詞,能夠熟讀並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毛澤東在《沁園春 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裡接受美的薰陶。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上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汲取民間文學特別是楚聲歌曲的新形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誌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展,是《詩經》以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盪,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餘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複雜鬥爭。據《史記 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侷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鬥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併為之奮鬥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傑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鬥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於其中的20-32節。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生字的讀音及句子的節奏。

  3、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奏:

  騷體詩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 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4、請同學們集體讀一遍課文,要讀出語氣。

  四、整體把握課文

  1、要求學生藉助課下的註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討論課文內容,梳理課文思路。

  明確:1-7節作者自述受屈遭貶的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汙。

  8-13節表現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抒發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

  五、重、難點解決過程 學習1-7節

  1、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2、提問:第一節中,詩人“太息”“掩涕”,為什麼?這一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是因為“哀民生之多艱”,即同情人民生活艱難。這兩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給我們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詩人形象。“餘雖好修姱以羈鞿兮,謇朝誶夕替 ”兩句啟下。

  3、提問: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羈鞿兮”,卻為什麼“謇朝誶而夕替”?有哪三個原因? 明確:小人投機(“眾女”“謠諑”);君王“不察”,自己不願同流合汙。

  4、屈原怎麼對待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用詩句回答)屈原是什麼態度?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現了屈原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熱情,以及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嫉惡如仇的鬥爭精神,並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做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六、小結: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願同流合汙。

  七、作業:

  背誦課文。

《離騷》教案 篇2

  【教學目標】理解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與共同探討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內容、步驟】

  一、導引:

  請大家猜一下這幅對聯和哪個人物有關?

  對聯:哀怨託離騷,生而獨開詩賦立。

  孤忠報楚國,餘風波及漢湘人。(屈原)

  二、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

  屈原出身楚國貴族,任楚國三閭大夫,位尊貴顯。在矛盾的旋渦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說話或是少說話就行了。他在遭受楚懷王猜忌的情況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愛國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國”之命運,不一定有“君”的權威;他實在是因為看到了楚國人民的苦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而並不在意楚王愛不愛他。這些是“民為貴,社稷次,君為輕”的思想在他行為原則中的體現。以楚王為代表的“國”不愛他,並不妨礙他的愛民和愛國……

  三、《離騷》簡介:

  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詩共三百七十三句,兩千四百多字。《離騷》用第一人稱和浪漫主義的象徵手法,塑造了一個高大的神話式的藝術形象“吾”――“靈均”。《離騷》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寫照……對“離騷”二字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裡說:“離騷者,猶離憂也。”東漢班固的《離騷贊序》說:“離,猶遭也;騷,愁也。”東漢王逸的《離騷經序》說:“離,別也;騷,愁也。”教科書節選的是第一部分。作品表現了詩人崇仰真理,矢志報國的高尚品格,同時表現出他憂國民憂民的思想同楚國黑暗政治之間的矛盾。

  四、佈置學生結合文下注釋將原詩譯成現代文。

  參考:

  我本是古帝高陽氏的後裔,號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親。|寅年正當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間|先父觀察測度我初生的時節,一開始就賜給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著正則,替我取下的別號叫著靈均|我既有眾多的內在美質,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身上,把秋蘭聯成飾物掛在身邊|我自念光陰如流水逝去,憂心歲月不會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蘭,晚入洲澤採摘宿莽|時光飛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遞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時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為什麼不把握年歲壯盛的時機,丟棄穢惡的行徑,為什麼不改變這不善的法度|我駕著駿馬正要打算去賓士,你隨我來吧,我當為君在前面帶路。

  五、問題探討:

  1、概括1--4句詩的大意。

  寫屈原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詩人為什麼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貴呢?

  是說明自己與楚王是同宗,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3、為什麼要寫降生時刻的'不平凡?

  意在標明降生在這一時刻,“生的偉大”,像是負有上蒼的使命來到人世,天降大任於斯人。

  4、5-8句寫了什麼?

  介紹自己美好的名字。

  5、為什麼要寫這些?

  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莊重與自愛。

  *小結: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這都是上天與先人賜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則是因為自己注重修養。

  6、看9-12句寫了什麼?

  寫自己強調自己才能修養不同於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學習。

  7、從介紹出身的高貴到宣揚自己的“內美”和“修能”體現了什麼?

  體現了詩人對人格的追求、對自我價值的發現。

  8、13-20句寫了什麼?

  寫了詩人的焦慮。

  9、有哪些焦慮?

  對一心報國的屈原而言,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逝去,而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詩人擔心雖懷有一腔熱忱,無奈“美人”不識。

  10、看最後4句寫了什麼?

  寫詩人善意的勸告和昂揚的呼喊。他勸告“棄穢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詩人寫這些表明了什麼?

  前兩句表明身處逆境仍心存祖國,有拯救國家的赤子之心。|後兩句表明他當仁不讓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僕,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意味著人的覺醒。

  * 小結:在漫長的專制時代,如果沒有屈原這類人物,中國的歷史將更加黑暗。

  *大結:從節選的這部分詩中,我們即可以看出屈原時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雖然當時的世界黑暗籠罩,詩人卻總是掏出燃燒的心舉過頭頂,拆下肋骨當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運,詩人也總是堅持真理,崇尚高潔,高擎愛國主義之纛,甘做時代的引領人。從這種意義上講,詩人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榜樣。

  六、拓展討論:

  以屈原的顯赫出身和他的才幹,他在那樣的壓迫和圍攻下可以另有所圖,就如現代社會常說的“人才流動”,況且在他的時代,蘇秦、張儀、吳起、韓非等等,都是在離開故土之後有所作為的,成為“名人”的,屈原為什麼那樣的執著?請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注意:積極發動學生進行討論,學生能自圓其說即可。

  七、補充背誦的名句。

  1、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3、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教案 篇3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並朗讀和串講課文;

  2.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教學難點

  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相比,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學習有關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後的提示、註釋、資料等文字。

  設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它與詩人的經歷有什麼關係?

  3.被後世稱為“楚辭體”或“騷體”的詩歌有那些特點?

  教師明確: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說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參見教材第33頁資料的結尾那句話(從“詩中透過這樣的抒寫”到完),而“離騷”這個詞的解釋就是“遭遇憂患”。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標誌。

  (二)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於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於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實上,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海·文學分冊》)。我們應在鑑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作風格的特點。

  三、導讀全詩,瞭解基本內容

  (一)教師先結合課文提示介紹一下《離騷》節選文字的基本內容。從提示文字中看,前七節,即從首句到“固前聖所厚”重在敘述,而後六節則重於抒情。

  (二)教師範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

  1.學生注意給生字注音。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並搞懂其含義(可按“教材提示”分層情況,將全詩分為兩步自讀)。

  可設計如下思考題,幫助學生儘快瞭解詩意:

  1.第一層那些詩句表明作者受屈遭

  貶的原因以及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

  2.第二層那些詩句表現作者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和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五、結合上述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簡單串講、歸納、小結。

  教師歸納、小結詩句參考: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②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以及整個第六節內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難”;(注:此乃第一層中的文字)“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六、佈置作業:

  1.熟讀全詩。

  2.找出詩中最能體現浪漫主義風格的詩句來。

  板書設計

  《詩經》(春秋)——《 離騷》(戰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離騷:遭遇憂患

  《詩經》現實主義——《 離騷》浪漫主義

  課文內容: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

  ②不願同流合汙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並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教學難點

  將原詩翻譯成具有浪漫主義特點的文字。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由此匯入新課)

  1.瞭解學生對詩歌文字掌握的熟練程度。

  2.檢查一下學生對所謂浪漫主義的理解是否正確(通過了解他們找出的詩句)。

  二、教師對檢查內容進行歸納、小結

  1.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

  ①思想內容可以用“導語”中提到那兩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遠兮”恰恰表明詩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經歷;“吾將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證明詩人不屈不撓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精神。

  ②藝術特點我們重點分析詩中所體現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有關浪漫主義的含義:“它在反映現實上,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根據這一標準再來檢測我們在作業中所找出的詩句是否正確。(教師提出自己找到的詩句)如“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蕙:即蘭蕙,草本植物,開淡綠色花,氣味很香;茝:古書上說是一種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來比喻一種高尚的品德。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其中的那種聯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亦是如此;而“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和“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則體現出了誇張的手法和熱情奔放的語言。這與《詩經》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等詩句相比,在風格上的不同點是顯而易見的。

  三、組織學生逐句翻譯課文

  注意“課文提示”最後一段對朗讀時的要求。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學習此詩,主要使學生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現出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情懷,體會詩中運用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另外,在翻譯古詩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為此,將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與本詩相關的內容,並基本搞懂全詩的內容;第二課時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並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探究活動

  將《詩經》與《離騷》中的(或者使用課外讀本中《涉江》一課作例更好)詩句進行對比,組織和啟發學生探究文學創作中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流派的同異處,以便使學生在今後的閱讀和寫作中,能夠有意識地去體味和體驗它們各自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