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白> 李白抒寫的古詩詞閱讀

李白抒寫的古詩詞閱讀

李白抒寫的古詩詞閱讀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白抒寫的古詩詞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白抒寫的古詩詞閱讀1

  《烏夜啼》

  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

  《烏夜啼》本南朝樂府,傳為宋臨川王劉義慶所作。後沿為題,多寫離別相思之情。李白這首同題詩作,熔古鑄今,別具特色。

  開頭四句,以景起情,興而兼比。日暮時分,城上黃雲片片,城邊歸鴉群群,它們盤旋著,啼叫著,急切地尋覓著棲息之處。看到這種景象,聽著暮鴉歸飛的啞啞之聲,那位“機中織錦”的“秦川女”怎能不有動於衷?烏鴉至晚尚且歸巢,而自己的丈夫卻至今未歸,由物及人,感事應心,她的所有愁怨,都化作了碧紗窗內那如泣如訴的低微細語。窗外,昏林暮鴉,聲聲啼叫;窗內,傷心之人,機邊細語。而窗上的碧紗,則有如一層煙霧,將窗外的蒼涼與窗內的幽寂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片迷離、朦朧的色彩和令人傷感的氣氛,從而為最後兩句女主人公的情感深化作了有力的鋪墊。

  “停梭悵然憶遠人,獨宿孤房淚如雨。”十四個字寫盡了人物內心的悲涼。“獨宿孤房”,對久經別離之人來說,本極易引起傷感之情,何況正值這暮色茫茫、群鴉亂啼的時分?“停梭”,說明在此之前還在織錦,機鳴之聲與鴉啼之聲交揉在一起,對人的愁思還能起到一種緩解的作用;可停梭以後,室內一片空寂,惟聞四野啞啞之聲,此時此刻,凝神靜思,憶及遠人,萬般愁緒湧上心來,這位獨宿者怎能不感到無限的淒涼?怎能不淚如雨下呢?

  這首詩,景與情達到了高度的融和。首二句看似寫景,但它已令人隱約感受到包圍著思婦的幽暗氣氛,生髮出難以為懷的淒涼之意;次二句看似寫人,但從人物所處背景來看,又何嘗不是一幅絕妙的畫圖?在人物的隔窗細語中,又何嘗沒有透露出濃郁的傷感情懷?末二句正面寫“憶遠人”和由之產生的人物外表變化,總括前四句所寫情景,雖然無一字言及怨、悲,而怨、悲之情愈增其強烈。

李白抒寫的古詩詞閱讀2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屬古樂府鼓角橫吹曲。李白這首詩,便是透過戍邊戰士對故鄉和親人的殷切思念,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的心理痛苦。

  前四句寫邊關景色,中間四句是對歷史的回顧,末四句則是現實的.憂思,從而形成由景到事,由事到情的發展線索,而在這一線索中充當主角的,不是詩人,而是“戍客”,景是戍客所望,事乃戍客所想,情為戍客所發,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真切可感。

  先看邊關景色:“明月”、“天山”、“玉門關”,從上到下,從西到東,組成了一幅遼闊無比的邊塞圖景,而在月與山之間,雜有蒼茫的雲海;在山與關之間,捲動著萬里長風。這裡的雲,決非“雲破月來花弄影”之纖雲,而是帶著蒼茫之色的如海之雲;這裡的風,亦決非“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小風,而是橫跨萬里、氣勢勁健的長風。這樣的風,這樣的雲,配上高懸的月,巨大的山,遙遠的關,真是雄渾極了!而且“雄渾之中,多少閒雅”!(胡應麟《詩藪》)

  然而,往下看去,氣氛驟變:“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不是懷古,而是對歷史的深思。“下”,指出兵。“白登”,山名,位於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當年漢高祖率兵北進,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此。“青海灣”,即今青海湖,唐儀鳳、開元年間,曾多次遣軍與吐蕃在此一帶攻戰。“攻城以戰,殺人盈城;攻野以戰,殺人盈野”(孟子語),試想想,在這血雨腥風的征戰之地,能有幾人活著返回故鄉呢?

李白抒寫的古詩詞閱讀3

  《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這是一首充滿浪漫色彩的抒情之作。從表面來看,作者寫的是自己對月的認識過程,但實際上,月的每一變化,都有著一定的象徵意義。

  開篇四句,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明月在幼年李白心中的投影,一“呼”一“疑”,好奇而又迷惑不解的天真爛漫之態呼之欲出。下面四句,詩人借用神話傳說,進一步渲染月亮瑰麗神奇的色彩,並以大膽的想象之詞,嚮明月發問:既然人們都說月中有仙人、桂樹和白兔搗藥的景象,那麼,當明月初生、仙人兩足已經成形之後,桂樹怎麼變成了如此光亮的一個圓球?白兔將藥搗成以後,又與誰來食用?這兩問,問得天真,問得奇妙,它既傳神地表現了兒童的特點,同時也傳達出一種歡快、愉悅的氣氛。

  “蟾蜍蝕月影,大明夜已殘。”月過中天以後,頹象漸出,原來潔白光亮的“白玉盤”被蟾蜍齧食而殘損,變得一片昏暗。這時,詩人想起了古時曾射落九個太陽,為民除害的英雄后羿。倘若后羿復生,便斷斷不會有蟾蜍蝕月的現象,可惜的是,現實中竟無一個像后羿那樣的人了,既然如此,那麼這樣一團淪沒昏惑的暗月還有什麼可看的呢?“憂來其如何?悽愴摧心肝”,以如此憂鬱、傷感的心情結束詩篇,令人感到無比沉重。人們要問,僅因一輪明月的被蝕,就值得詩人如此憂鬱、傷感嗎?在月蝕的背後,會不會隱藏著更嚴重的因素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李白生活的盛唐時代,早期,因君主勵精圖治而昌盛一時,有如月在中天;晚期,君主沉湎聲色,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恰似蟾蜍蝕月。陳沆謂此詩乃“憂祿山將叛時作”,“祿山之禍兆於女寵,故言蟾蝕月明,以喻宮闈之蠱惑。九烏無羿射,以見太陽之傾危,而究歸諸陰精淪惑,則以明皇本英明之闢(君主),若非沉溺聲色,何以安危樂亡而不悟耶?危急之際,憂憤之詞”(《詩比興箋》)。這段解釋,雖不無穿鑿之處,但它指出了本詩的象徵意義和詩人的現實憂憤,則大體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