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李清照如夢令的釋意

李清照如夢令的釋意

李清照如夢令的釋意

  導語:李清照如夢令的釋意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相關文章,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歸路②。

  興盡晚回舟,誤入藉花深處。

  爭渡,爭渡③,驚起一灘鷗鷺。

  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宋代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父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丈夫趙明誠歷任地方官職,對金石學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個學術、文藝氣氛都非常濃厚的家庭裡,過著優閒平靜的生活。南渡以後不久,丈夫死去,顛沛流離,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詩詞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詞,前期以抒發對愛情的要求和對自然的熱愛為主,寫得曲折、含蓄,韻味深長,形象鮮明;南渡後在詞中蘊含著沉痛的家國興衰之惑,透過個人遭遇反映時代和社會的動亂,現實意義較強。她是詞中婉約派的大家,擅長白描手法。論詞注重協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所作詩風格豪邁,愛國熱情極強,但流傳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解題: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後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夢令》,詞牌(填詞用的典調)名。

  注評

  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溪亭:溪邊的亭子。日暮:黃昏時候。 沈(chén)醉不知歸路。 沈醉;大醉。沈:同“沉”。這裡說“沈醉”既有飲酒過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樂而忘返,併為下面“誤入”句伏筆。 ○兩句點明時間(日暮)、地點(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歸路),並以“常記”總領,引起後面的描繪。 興盡晚回舟, 興盡:遊興得到滿足。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裡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藕花深處。 誤入:不該入而入。藕花:荷花。因遊興沉酣,樂而忘返,所以錯過了光線較好的時刻,才把船劃到荷塘裡。 ○兩句承上“沈醉不知歸路”,啟下“爭渡”。 爭渡,爭渡, 爭渡:搶著把船劃出去。爭:爭著,搶著。 ○酒意未消、遊興未減,全然不顧誤入歧途,非要奪路前進不可,活畫出少女天真爛漫的情態。“爭渡,爭渡”,按《如夢令》詞牌規定要用短韻疊句,這裡巧迭“爭渡”,突出了沉醉之態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 驚起一灘鷗鷺。 驚飛了棲息在沙灘上的水鳥。驚:驚動。起:飛起來。一灘:滿灘。鷗鷺:鷗本指海鷗,鷺即鷺鷥,這裡泛指水鳥。 ○鷗鷺驚駭,拍翅飛起,與主人公的“爭渡”融合一起,形成一個優美歡暢的意境,極天真之能事。

  譯文

  我時常記起有一次在溪邊亭子裡遊賞,面對夕陽,開懷暢敘,遊興高,酒興也高,陶醉得竟忘記了回家的水路。我盡情的遊賞夠了,已錯過光線明亮的辰光。船一掉頭,胡里胡塗地划進荷花的深處。於是大家搶著劃呀,劃呀,嘻笑聲、搖櫓聲把滿灘的水鳥也驚動得飛起來了。

  簡析

  人們讀李清照,一般對她後期的作品比較熟悉,腦海裡淒涼愁苦的印象比較深。《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一次溪遊醉歸的歡樂情景,似一幀無拘無束的生活照,使我們得以認識這位著名詞人的早年風采。

  詞意是:仲夏的一個午後,作者和親人外出遊玩,在溪邊的一個亭子裡飲酒,直到日落西山,還留連忘返。待興盡踏上小舟,卻迷失了歸路。結果不知不覺闖入了藕花叢中。他們趕緊劃啊趕緊劃,撲楞楞,驚飛起一灘鷗鷺。

  詞一開頭就點明瞭時間(日暮)、地點(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歸路),並用“常記”二字總領,引起下面對回舟誤入荷花深處情景的描繪。“誤入”是因為日暮光線太暗,也是因為沈醉;正是因為“誤入”,才產生了“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景象。“誤”字不僅有結構上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詞意上巧妙地把讀者帶進一個朦朧的境地。也正是出了這樣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時不易顯露的一些性格特點呈露出來,使讀者透過不尋常的`舉動的描繪,窺見其精神世界。“爭渡,爭渡”的重疊,這本是詞牌的要求,但在這裡卻顯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畫了主人公奮爭之狀,歡快之情,同時使詞的音節變得頓挫有力。充分體現了作者構思和措詞的精妙。(正像曹操《觀滄海》中“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一樣,本是配樂時的套語,在作者筆下卻與全詩渾然天成,融為一體。)至此,槳聲、笑語聲、驚起鷗鷺的拍翅聲和群鳴聲互相交織,組成一個優美歡暢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時代的性格和生活。鷗鷺在古人詩詞中常被寫到,它們被認為是“忘機”的飛鳥,獨與不失赤子之心的人們親狎作友。作者在這裡以鷗鷺形象作為陪襯,就是對主人公形象的瀟灑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從而使全詞洋溢地天真無邪、活潑爛漫的青春氣息更加濃烈,更加感人。

  李清照的詞,遣詞造句,多有所創新,看來一目瞭然,卻又引人入勝,耐人咀嚼、思索。這首詞寫日暮,並沒有渲染“落日鎔金,暮雲合璧”的景象,寫藕花,也沒有描繪“紅稀香少”的情態,全篇雖無寫景,卻是處處有景,情由景發,情景交融。優美、生動的文學語言,鮮明、完美的藝術形象,集中表現了作者的強烈感情。她不愧是抒情詞的傑出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