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李清照問題賞析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詞中的精品。在這首詞中,女詞人以纖細靈巧的筆觸,抒寫了纏綿雋永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以來,備受人們的推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剪梅李清照問題賞析,歡迎閱讀。
一剪梅李清照問題賞析1
這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淒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儘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裡,“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李清照問題賞析2
李清照是宋朝詞人,山東濟南人。中華史詩上傑出的女作家,我國詞壇的一位奇女子。她所創作的詩詞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細膩而真實地抒發了詞人自己的感受。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越,富足。她出生在有文化教養的仕宦家庭,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少年時代的李清照身上到處充盈著青春的活力與生活的熱情,那時的她無憂無慮,天真爛漫。18歲時嫁給了趙明誠,婚後她與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常一起唱和詩詞,鑑賞詩畫,校勘金石,生活幸福美滿。然而,好景不長,結婚不久趙明誠就外出遊學,她不忍離別,找來錦帕,寫下《一剪梅》一詞。她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琢磨的情感以樸素真實的語言表現的具體感人,耐人尋味。
《白雨齋詞話》中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絕倫,真不食人間煙火者。”詞的上片“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時令,環境。“紅藕”“玉簟”不僅表明秋天已至,同時以點帶面,我們可以想象,荷花既已凋謝,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難見到,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荷花凋謝,更讓人感受到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瞬間把人帶入一幅蕭條的畫面。可謂:“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個少婦孤獨,落寞,在面對眼前種種時孤寂,傷感之情更加濃重。此時,暑退秋來,竹蓆浸涼,不止是說天氣變涼,其實,也含有丈夫離家日久的慨嘆。“人去席冷”,她獨守空房的冷清與孤寂。短短几個字,詞人李清照的心情已躍然紙上。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與孤寂,詞人換上秋裝,獨自盪舟水上。一個“獨”字用得好,一個人的世界,牽掛的是遠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但這種方法,怎能排遣她此刻的心情,過去和夫君雙雙泛舟,充滿詩情畫意,今天卻獨自劃舟,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又怎樣排遣憂愁呢?這是一種背面敷粉的寫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該多好啊!雙雙劃舟,共賞美景,一起唱和詩詞,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事啊!可是眼前只有詞人孤零零的一人。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時間在流逝,因思念太深,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雲空,產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思念之情縈繞於詞人心頭。
詞的下闋“花自飄零水自流”這一句在結構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與“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呼應;啟下,花飄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但花和水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引出“相思愁”。移情於物,借景抒情。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人居兩地,情發一心。寫自己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及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直接點明瞭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足見二人兩心相印。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一句又把情感推向一個高潮。“情”要用“計”消除,可知其重,“無計可消除”,可知其深。化用了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李清照將這句化得出奇了: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把愁說成是一種能夠運動的有形之物,更為出奇的是它的運動方式。皺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湧上心頭――相思之情無法排遣。“才――卻――”有連線關係,表現“愁”運動之速,而愁從可見的眉間藏到心頭,更使人領略到女詞人的萬千愁緒,詩人感情在短暫中的變幻起伏,真實形象,給人以遐想。
總之,這首詞上片主要寫女詞人的獨居生活,下片以抒情為主,整首詞寫出了他們分別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輕佻,不豔麗,具體而真實。詞中我們既能看到一個少婦真摯的剖白內心的純真,又能感受到那種無計排遣的愛情。那種愛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愧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