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白> 談談李白的幾首詩

談談李白的幾首詩

談談李白的幾首詩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其非凡的自負和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自由創造的浪漫情懷,充分體現了盛唐士人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盛唐詩歌的氣象、情懷和神彩在李白的樂府歌行和絕句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詩歌創作,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氣勢浩瀚、變幻莫測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美不勝收。這裡我們借學習《越中覽古》的機會,集中地對他的幾首懷古小詩作一番解讀,不僅可以體會李白小詩的意境,學習其藝術手法,同時對他的思想也會有更為深入的瞭解。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臺由此得名。李白登臺懷古,但此時早是鳳去臺空江自流,由此想到昔日的吳國與東晉:繁華的吳國宮廷已經荒蕪,倜儻的東晉才子們也早進入了墳墓。那一時的煊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呢?只有青天外的三山仍舊碧綠,只有分割長江的白鷺洲依舊在把時光守候。

  詩人不是看得很透了嗎?其實還沒有。請品味最後兩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原來他心中正恨恨地生著浮雲(小人)的氣,幽幽地滋生著不能近日(皇帝)的愁。這是他從翰林學士位上被排擠離開長安後的懷古之作,也許他心中仍想著要為皇上幹一番事業,哪怕(以便)以後成古丘。

  蘇臺覽古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蘇臺,即姑蘇臺,吳王夫差與西施行樂之外。早在《烏棲曲》裡李白就專門回憶過吳王的荒淫,感嘆過歷史的無情: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蘇臺覽古》寫得更好:吳苑蘇臺早已荒廢,而楊柳又發新綠,船孃們競唱菱歌,春色宜人,春意盎然,除了西江明月而外,誰還記得吳宮往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問月》)

  寫《蘇臺覽古》時,詩人已經不去幻想見長安了。殘酷的現實讓李白更清楚了一點:後人也許連古人的古丘也不理,能記住的,恐怕也只有那曾經照古人的明月了。

  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從金陵到蘇州,從蘇州到越中,李白離長安越來越遠。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荒淫的吳王和曾經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終於功成名就的越王。越王雪了恥辱,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隆重班師回國。吞吳的三千越甲全換上了錦衣,如花的三千佳麗佔滿了宮殿多麼繁盛,多麼美好,多麼熱鬧,多麼歡樂!然而,才氣、成功、名利如浮雲一般,轉瞬之間,一切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了。生者為過客,天地一逆旅(《擬古十二首·其九》)還有什麼呢?偶爾冒出幾隻過客般的野鳥!其實,早在《梁園吟》中李白就曾表達過這種認識: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雲。梁王賓客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餘汴水東流海。只不過那時可能只是認識而已,不像寫《越中覽古》時已近於看透了。

  綜觀李白幾首寫於不同時期的懷古小詩,不難看出,李白對統治者的認識是逐步清晰,對自己的定位是漸趨客觀了。他最後的想法,正像他在《江上吟》裡所寫的那樣: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他不再想長安了。

  藝術方面,構思上,《登金陵鳳凰臺》是現實──過去──現實結構,《蘇臺覽古》是現實──過去結構,《越中覽古》是過去──現實結構,都以強烈的對比貫之,相映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