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春雪(飛雪帶春風)原文,翻譯,賞析

春雪飛雪帶春風原文,翻譯,賞析

春雪(飛雪帶春風)原文,翻譯,賞析

  賞析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雪飛雪帶春風原文,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飛雪帶春風,裴回亂繞空。

  君看似花處,偏在洛陽東。

  賞析:

  宋玉有一篇《風賦》寫有風颯然而至,楚襄王披襟當之,問道:“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則對他說:“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並鋪陳形容了一番,說明庶人的境地與大王不同,所以不會有大王那種“快哉此風”的感覺。劉方平的《春雪》告訴我們的也是與《風賦》相同的道理,那就是天地無私,人各有異,同樣的風花雪月、陰晴寒熱,不同境遇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感受,因而美感的反差也由此而生。要說的道理雖然相同,但在表現形式上《春雪》卻採用了最短小的五絕。

  那麼,這二十個字如何完成這深刻而複雜的主題呢?

  “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謝榛《四溟詩話》)。“飛雪帶春風,徘徊亂繞空”,是景,也是“詩之媒”,不過為什麼樣的“情”作“媒”,還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處”,有承有轉,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為說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詩中乃是常見的,如“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虯《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牆不見人”(劉禹錫《楊柳枝詞》)等等。可見,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詩之情、“詩之胚”是什麼,還得再看下一句—— “偏在洛城中”。

  “洛城中”,一作“洛城東”,劉永濟說:“洛城東皆豪貴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處,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絕句精華》)。這裡指富貴人家居住之地。

  聯絡詩題來看這兩句,那意思是說冬天已經結束,突然來了一場春雪,這在那些無飢寒之慮的富貴人心中,不由得產生了一種難得又見的滿足和喜悅,於是這熟悉而又新鮮的飛雪,在他們的眼中便成了飛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對於“洛城外”的窮人來說,他們好不容易在飢寒交迫中熬過了大雪紛飛的隆冬,盼來了春回大地,誰知又來一場大雪,這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呢?他們會感受到飛雪似花嗎?詩人沒有說,但這逝而復回的威脅和災難,所帶來的艱難與怨恨是不難想見的。看來,這首詩的得力之處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於一個“偏”字,是它構成了虛實兩個空間,兩種境界,兩種生活,兩種感情的對比,而詩人的愛與恨,同情與憎惡,也都融入這個對比之中。但由於對比的一方,對比的產生,對比所展現的不同狀況,及其所孕育的主題等等,全都留在了詩外,這就為讀者開拓了廣闊的想象空間。絕句這種高度濃縮、凝鍊的手法,顯然不同於“賦”的鋪張揚厲。

  賞析二

  此詩透過描寫一場突如其來的春雪,側面寫出了富人們在屋內賞雪以美酒相伴,窮人們卻在雪天流落街頭,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對洛陽城中那班達官貴人只圖自己享樂的諷刺。此詩是一首諷刺詩,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憫寒詩或諷諭詩,詩中既無直呼,詩人用曲折的筆法,就自己特殊的觀照角度,從寫景中微示暗諷,發人深思。

  “飛雪帶春風”首句不說春風吹雪,卻道是飛雪“帶”春風。“帶”字很普通,但用得突兀而精勁。飛雪先行,春風隨後,可知是嚴冬剛過,春風初度,餘寒猶厲的季節。第二句具寫飛雪情狀,字字都與寫風糅合。“徘徊”寫出雪片在風裡輕緩地旋舞,又似乎冬寒還戀戀不肯即逝;“繞空”顯出氣流回蕩中雪的整體動態,再用一個“亂”字,更給人紛繁迷茫之感,顯然這初春的風雪也並不存心要給人間裝點什麼美景吧。從畫面看詩情,作者此際沒有沉浸於自然美的享受,心情似乎是低迴、悵惘而煩亂的。

  三、四句以“君看”一轉,著筆於洛陽城東的雪景。作者只用“似花”一語狀美。用花擬雪或用雪擬花,詩中常見,春雪尤其容易引起人們對春花的聯想和期待,韓愈的同名詩篇中就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好句。但作者此時卻無意於“似花”之美,而專注於似花之“處”。與其說他產生了“似花”的美感,更不如說他是按審美經驗設想著他人的賞雪快感——洛陽城東的'闊人們正在把春雪當春花觀賞作樂哩!兩句寫景是虛,抒感是實。用“君看”這個呼語力轉,也正為此“君看”和“君不見”在舊體詩中常用來引起人們注某一含有深意的事物或景象,起提醒和強調的作用。如“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李白《丁都護歌》),“君看一葉舟,出入風波里”(范仲淹《上漁者》)。

  劉方平所觸目動心之處的“洛城東”,是唐代東都洛陽貴族豪門的第宅園林集中的所在。初唐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裡“公子王孫芳樹下”的賞花典型環境就是“洛城東”。春雪只有在這樣的大片園林亭榭才能裝點出奇豔的景觀,也只有權豪貴眷才能金爐香獸,華筵美酒,無虞春寒,盡情觀賞。第四句中一個“偏”字就著力點到了這種特殊條件和特有的興致。“偏”字又與第二句的“亂”字關合:春雪本自亂繞亂落於人間,也竟如同專為豪貴作美,正是特殊的社會地位使他們得以偏享,長期隱居,“不樂仕進”的劉方平,以他較多的平民意識頗觸著了人間不平的深處。

  然而《春雪》又不同於一般的憫寒詩或諷諭詩。詩中既無“長安有貧者”(羅隱《雪》)那種直呼,也不作朱門白屋的對比,詩人只就自己特殊的觀照角度,從寫景中微示暗諷,發人深思。

  創作背景

  劉方平生於洛陽,於天寶(742年—756年)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於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春雪》即是詩人離開故土洛陽而東南遷移時所作。

  劉方平

  劉方平(758年前後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 ,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蕭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