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淺談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嘗試

淺談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嘗試

淺談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嘗試

  誦讀,是古詩詞教學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手段,這是教育實踐者的共識。朱熹對誦讀要求“字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這對我們今天的古詩詞教學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積累了幾點誦讀教學的“模式”,在此提出就教於專家同仁,以期得到教正與提高。

  1.“減負式”誦讀

  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給學生“減負”,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壓力,其中原因有許多,對所接觸的課程、知識點不瞭解而產生的畏難心理便是其中之一。所以,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古詩韻律的相關知識時,大可不必詳盡不遺、太過嚴苛,只求淺顯易懂、點到即止即可。

  比如,古詩韻律中涉及“平仄”一詞。在介紹“平仄”時,只將“平仄”的基本概念講清楚即可,若將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四種古詩型別平起或仄起首句押韻或者不押韻的情況一股腦兒地灌給學生,不僅浪費了課堂時間,也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得不償失。所以,我在古詩詞教學中對韻律知識只作一點介紹,不作任何練習測試要求,因為學生對古詩韻律的領會不是透過教師的講授得來的,而是在古詩誦讀中感悟而來的。從而把學習的重點放到大聲朗讀反覆誦讀上,讓學生在“減負”的氛圍中感受古詩詞的韻律之美。

  2.“入境式”誦讀

  一首古詩往往創設了一定的情境,為了能讓學生儘快進入到古詩的情境當中,教師在進行誦讀教學時,應注意創造與古詩氛圍相近的氣氛。音樂就是一個很好的營造氛圍、帶動情緒的手段。在進行誦讀教學時,筆者就常常引入音樂。在誦讀中引入音樂,主要有兩種手段,一是配樂誦讀,二是欣賞由古詩改編而成的歌曲。

  配樂誦讀往往是教師先給學生做示範,這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配樂誦讀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誦讀水平和詩歌鑑賞能力,要求教師能準確把握詩歌的節奏韻律、情感基調。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幫助學生進入古詩情境。如果教師本身不具備那麼高的古詩詞素養,可以讓學生透過欣賞由古詩改編而成的歌曲進入古詩情境。

  比如,在講授《詩經·關雎》一篇時,筆者在講解、誦讀前先播放據此詞改編的歌曲《關雎》,讓學生對詩中營造的悠遠意境和糾結情感有個較為直觀的感受和整體的把握。這樣,學生由於受到歌曲情感的影響,在進行誦讀時就會自覺地投入感情。

  3.“融情式”誦讀

  能讓古詩流芳千古的往往是詩歌中蘊含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都很注重詩歌情感的發掘。在誦讀教學中,為學生進入詩歌的情感世界搭建平臺是教師的職責。據筆者的經驗,如果能巧妙地將學生的情感和詩歌情感聯絡起來,讓學生以情入詩,誦讀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他們往往自信滿滿,認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筆者在進行誦讀教學中,就很注意引導學生的這種情感。

  以教學杜甫《望嶽》為例。《望嶽》全詩共八句,正面描寫泰山之高之雄的'就有五句,在誦讀的過程中,可以比較直觀地領會泰山磅礴的氣勢。但當讀到尾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我們會發現,作者並不是在單純地讚美泰山,而是想征服泰山,看盡群山。作者越是渲染泰山之高雄,其登上高處的雄心壯志越是展露無遺。這時的杜甫正值青年時期,還未遇到人生的低谷,情緒積極向上,很容易和初中生熱烈地憧憬著未來的感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精神的勉勵。

  所以,在進入誦讀教學之前,筆者會讓學生暢想一下未來,談談人生的理想,談談實現人生理想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是否做好了直面困難、克服困難的心理準備。在此基礎上,筆者會告訴學生,一千多年前的杜甫也有著同樣的豪情壯志。在這種暗示下,學生在誦讀時情緒激昂,感情充沛,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誦讀教學的要求。

  4.“點睛式”誦讀

  抓重點即抓詩眼和秀句。“眼乃神光所聚”(劉熙載),詩眼在詩歌中起統領的作用,是詩歌的精髓所在。“秀者,篇中之獨拔者也。”(劉勰)秀句在詩歌當中奪人眼球,畫龍點睛,抓住秀句其實也就是抓住了詩人的精神氣質。在誦讀教學中,要突出詩眼和秀句,幫助學生領會詩歌精華。

  仍以《望嶽》為例。詩歌的詩眼即為“望”,然而全詩四聯沒有出現一個“望”字,卻又無處不在寫所“望”即所望見的泰山之景之境。作者的視角由遠及近,從朝至暮,思緒從觀望泰山發展為欲登泰山。在誦讀前,教師著眼於“望”字,為學生描述泰山之巍峨雄偉,能引發學生的審美關注,幫助學生領會詩人望嶽的心境。

  秀句往往朗朗上口,廣為流傳。如曹操《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寫於曹操晚年時期,曹操一生始終懷抱壯志雄心,積極向上,“老驥伏櫪”四句正是其內心的寫照。進行誦讀教學時強調這些秀句,能引導學生咀嚼詩歌意味,幫助學生由句入篇,感受詩人樂觀奮發、積極進取的精神。

  以上是我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採取的幾種“模式”。其實不管採用哪些“模式”,無非是要達到朱熹提出的“不忘”的要求,讓學生由誦讀達成“不忘”,由“不忘”達成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