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周邦彥《少年遊並刀如水》詩詞賞析

周邦彥《少年遊並刀如水》詩詞賞析

周邦彥《少年遊並刀如水》詩詞賞析

  原文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鑑賞賞析

  這首詞,透過對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畫,曲折深微的寫出物件的細微心理狀態,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樓楚館中的經歷,大有呼之欲出之概。

  上片以男方的視角寫美人的熱情待客,抒發對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這是富於暗示力的特寫鏡頭。出現在觀眾眼前的,僅僅是兩件簡單的道具(並刀,幷州出產的刀子;吳鹽,吳地出產的鹽。)和女子一雙纖手的微細動作,可那女子刻意討好對方的隱微心理,已經為觀眾所覺察了。

  “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室內是暖烘烘的幃幕,刻著獸頭的香爐(葉嘉瑩:獸形的香)輕輕升起沉水的香菸。只有兩個人相對坐著,女的正調弄著手裡的笙,試試它的音響;男的顯然也是精通音樂的,他從女的手中接過笙來,也試吹了幾聲,評論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請女的吹奏一支曲子。

  這裡也僅僅用了三句話,而室內的氣氛,兩個人的情態,彼此的關係,男和女的身分,已經讓人們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敘事的`方式來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來傳情,有層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動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畫和生活細節的描寫更是十分細膩逼真。

  “低聲問”一句直貫篇末。誰問?未明點。為何問?也未說明。

  “向誰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辭引起。寫來空靈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問”話出之,更有味。只說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難“馬滑霜濃”,“直是少人行。”只說“不如休去”,表情措語,分寸掌握極好。

  詞結束在“問”上,結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長。無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說出,更不別作一語。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詞中所寫的男女之情,意態纏綿,恰到好處,可謂“傅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不沾半點惡俗氣昧;又能語工意新。這種寫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經不易著筆,用在詞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單從技巧看,周邦彥實在是此中高手。

  公孫勝是《水滸傳》中的一個重要人物。雖然在最早版本的《水滸傳》中並不出眾,但是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統治者崇尚道家的風氣,公孫勝在《水滸傳》中的出現得到了許多的拔高。到了最後公孫勝成為了一個能夠呼風喚雨,騰雲駕霧,日行千里的世外高人。

  公孫勝是一個道士,道號一清先生,綽號入雲龍,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跟隨二仙山紫虛觀的羅真人修習道術。要知道公孫勝到底為什麼會選擇離開梁山,首先要先知道公孫勝為什麼會上梁山。

  公孫勝之所以會上梁山,是因為當時與晁蓋和吳用等八人一起劫取了大名府梁中書送給權臣蔡京的生辰賀禮。最後遭到官府的嚴追堵截,為了保住性命,不被官府抓住,於是公孫勝便與晁蓋一起投了梁山。

  公孫勝與大部分梁山好漢一樣,都是因為迫不得已才進入梁山的。但是與旁人不同的是,公孫勝不是一個武力高強的莽夫,或者是智謀無雙的文士,公孫勝有著道士這麼一個特殊的身份。他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道士,而是一個道法高深的道士,當初他們能逃開官府的追捕,正是因為有公孫勝施法。

  公孫勝自己說:自幼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人但呼為公孫勝大郎。為因學得一家道術,亦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貧道做入雲龍。

  這一點就告訴我們,公孫勝道法高強,並不怕官府的武力堵截。所以在事情過去之後,公孫勝有選擇離開的資本,而不怕官府仍然在追捕他。

  其次,公孫勝是一個道士,道士本就隱居山林潛心修道,而不會過多的在外拋投露面。如果說在梁山上是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殺,那麼隱居山林,回到人煙稀少的二仙山繼續修道,與在梁山涉足紅塵之事相比,公孫勝自然會選擇回到二仙山。

  最後公孫勝喜歡遊歷山水,這個喜好,註定了公孫勝不可能一直待在梁山上。

  除了公孫勝離開梁山,我們還要注意到,公孫勝是第一個選擇離開梁山的人。而且他的時間節點,卡的非常奇妙,是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後。

  這一點我們可以想到這麼一個原因,宋江上了梁山之後,晁蓋的領導人地位,受到了動搖,漸漸的被宋江聯合吳用等人架空。到了後來宋江已經隱隱超過晁蓋,成為實際上的領導者了。這麼一個情況的出現,想來與公孫勝的離去有著關係。

  公孫勝與晁蓋交好,並且十分欣賞晁蓋。首先我們看兩人見面之時,公孫勝說:“我不為錢米齋糧,聞知保正是個義士,特求一見。”“貧道久聞鄆城縣東溪村晁保正大名,無緣不曾拜識,今有十萬貫金珠寶貝,專送與保正,作進見之禮,未知義士肯納受否?”

  一個“義士”的稱呼,已經足以看到公孫勝對晁蓋的欣賞了。晁蓋是一個極為有義氣之人,想來在逐漸的相處過程中,公孫勝對你的感官可能越來越好。這就導致了後來他在見到宋江上山之後,聯合他人一起架空了晁蓋,選擇離去的原因。

  公孫勝想要幫助晁蓋,但是卻並沒有那麼大的權利,所以他最後選擇了離開。另外追加一點,公孫勝當時離開之時,借用的是自己老母親一人在家,他不放心的理由。所以從明面上來看,公孫勝選擇離開就是因為自己的老母親。

  公孫勝淡泊名利,從來不要任何功名。正因為他的性格讓他選擇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沒有任何功名利祿,所以他在最後選擇了離去,得到了一個對他而言特別圓滿的結局,是一個極為幸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