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初中語文詩詞複習

初中語文詩詞複習

初中語文詩詞複習

初中語文詩詞複習1

  語文同步練習八年級複習

  高峰入雲……沉鱗競躍《記承天寺夜遊》蘇軾宋東坡志林舉例:庭下入積水空明……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觀潮》周密宋武林舊事舉例:方其遠出海門……勢極雄豪。

  《湖心亭看雪》張岱明陶庵夢憶舉例:霧淞沆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詩四首《歸園田居》陶淵明東晉桃源明集舉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使至塞上》王維唐王右丞集箋舉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渡荊門送別》李白唐李太白全集舉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漠。共同的專題:這些作品都在描寫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交流和對話。學習重點: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反覆誦讀,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體會景中情。語言,體會古文語言的精妙句、句式的整齊

初中語文詩詞複習2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知識點歸納:

  1、寫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景象,畫面開闊、氣勢雄渾的詩句;《紅樓夢》中香菱所評論的《使至塞上》的兩句描寫塞上風光的是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2、不僅顯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緒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暗示詩人因為受到排擠而激憤和抑鬱的內心的句子: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初中語文詩詞複習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知識點歸納:

  1、本詩中把對朋友的真摯感情昇華為哲理,寫出四海之內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還是近鄰一樣的親近,說明知心朋友聲息相通的兩句詩;以全新角度闡明對離別的看法,飽含友情,讓人胸襟豪邁爽朗的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用來形容人們在世界各地都有知心朋友,雖然遠隔重洋,卻如近鄰一樣親近的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寫送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詩句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4、拓展: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境相似。

  5、第二句中“望”的表達作用:一個“望”字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聯絡起來,望中含情,表達了對友人沿途勞頓的擔憂之情。

  6、簡要分析頸聯的內涵(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答:這兩句以理性的議論展現了友情和別情的新意境:真正的友誼不受時空的阻隔。表現了詩人高遠的志趣和闊大的胸懷

  7、“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千古名句,它告訴我們什麼?

  答:寫出了友誼的哲理,真正的友誼是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既是永恆的,也是無所不在的。

  8、這首詩與其他送別詩的不同點是什麼?

  答:這首詩不同於其它送別詩,開闢了送別詩的新意境。一改以往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字裡行間體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初中語文詩詞複習4

  內容預覽:

  38首古詩鑑賞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⑵醉⑶春煙。

  兒童散學⑷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⑸。

  【註釋】

  ⑴ 村居:住在農村。

  ⑵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學:放學。

  ⑸ 紙鳶yuān : 鳶:老鷹。紙鳶:風箏。

  【題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方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裡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讚美。

  【賞析】 《村居》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讀了這首詩,我們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的美麗春景,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

  第一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裡醉得直搖晃。

  第二句寫的是人物活動。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颳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註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鳴:叫。

  【參考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作者簡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吧。

  遊園不值 葉紹翁

  應 憐 屐 齒 印 蒼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開 。

  春 色 滿 園 關 不 住 ,

  一 枝 紅 杏 出 牆 來 。

  古詩詞作者背景

  葉紹翁(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長期隱居錢塘西湖,《遊園不值》廣為傳誦。

  【註釋】

  不值:沒有遇到主人。

  屐:一種木頭鞋,底下有齒,可以防滑。

  小扣:輕敲。

  柴扉:用樹條編扎的簡陋的門。

  古詩詞今譯

  園主人該是怕木屐齒踩壞了蒼苔,為什麼客人輕敲柴門久久地不開。那滿園的美麗春色怎能關閉得住,一枝紅色杏花已經早早探出牆來。

  古詩詞名句賞析--“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詩以“遊園不值”為題,本是說自己遊園的目的.沒有達到。可是詩人卻由此生髮感想。他想,這可能是因為主人怕踩壞園中的青苔,怕破壞了園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讓自己進來的緣故罷。短短兩句,寫出了詩人的善解人意,也寫出了他那一片憐春惜春的情懷!但這首詩更為膾炙人口的還是後兩句。柴門雖然不開,滿園春色卻難以關住,你看一枝紅杏探出牆頭,不正在向人們炫耀著春天的美麗嗎?“關不住”、“出牆來”,簡單的幾個字,寫出的並不僅僅是園中美麗的春色,還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寫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儘管主人沒有訪到,但作者的心靈已經被這動人的早春景色完全佔滿了!。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詩意:

  到底還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風光與其他時候大不相同。蓮葉接天一望無際的碧綠,荷 花映日呈現出異樣嬌紅。

  作者簡介:

  楊萬里,南宋江西吉水人。著名詩人,與陸游、范成大等齊名。一生作詩二萬多首,流傳下來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詩構思新巧,風格清新活潑 ,平易自然。語言通俗曉暢,自成一家。 曉出 : 早晨走出。

  註釋:

  淨慈寺 : 西湖邊上得一個著名佛寺。

  林子方 : 作者的朋友。

  畢竟 : 到底。

  西湖 : 在浙江省杭州市區西。

  四時 : 四季。

  別樣 : 特別,異常

  賞析: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物件,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衝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作者: 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注詞釋義】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樓:又名“看經樓”。五代時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邊昭慶寺前。

  醉書:喝醉酒時所寫。

  翻墨:指黑雲籠罩,翻滾如墨。

  遮:遮蔽,遮蓋。

  白雨: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濺起的雨滴像亂蹦亂跳的珠子。

  卷地:大風翻卷著從地上吹來。

  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

  【古詩今譯】

  烏雲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卷地而來一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後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賞析--“白雨跳珠亂入船。”

  這首詩歌,作者描寫了自己在望湖樓上飲酒時所見到的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後的景色。作者先從暴雨臨前寫起,其景象是天上黑雲翻滾,就像濃濃的墨汁在天邊翻轉,遠處的山巔在翻騰的烏雲中依稀可辨,這個時候,如注的驟雨就已經來到。大雨裹挾著白色的雨點砸在船上,水花四濺,彷彿千萬顆珍珠,從天上傾倒而下。正在人們感受暴雨的壯觀場面的時候,一陣狂風席地捲來,一下子吹散了烏雲和大雨。雲開日出,望湖樓下水面平靜如鏡,空氣清新,遠遠望去,水天一色。詩人善於渲染氣氛,從陰雲壓近湖面、急雨驟降的壯闊,寫到煙消雲散,雨過天晴,用筆跌宕起伏,而又從容不迫,描寫天氣變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頗有戲劇性場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亂入船”一句,最為傳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賞這首詩,他50歲時再到杭州,特意又寫詩說:“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足見他對這首詩的喜愛。

  【賞析】

  ①望湖樓--在杭州塘門外西湖邊。

  夏天的西湖,忽而陰,忽而晴,忽而風,忽而雨,千姿百態,分外迷人。這首小詩就是描寫乍雨還晴、風雲變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兩句寫雲、雨:墨汁一般的濃雲黑壓壓洶湧翻騰而來,還沒來得及遮住湖邊的山巒,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腳敲打著湖面,水花飛濺,宛如無數顆晶瑩的珍珠,亂紛紛跳進遊入的船艙。“黑雲翻墨”和“白雨跳珠”,兩個形象的比喻,既寫出天氣驟然變化時的緊張氣氛,也烘托了詩人舟中賞雨的喜悅心情。

  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捲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雲飛。“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最後一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無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淨,一色的蔚藍。風呢?雲呢?統統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生似的。

  詩人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捲、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自己也在湖心經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註釋]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長江南岸,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4. 鐘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數重:幾層。

  6. 綠:吹綠了。

  7. 還: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裡。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麼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層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裡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