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裡動詞的妙用
文章第九自然段寫人虎相遇時,作者在文中並沒賦予武松以任何英雄行為,卻這樣寫道:閃在青石旁。那隻大蟲又飢又渴,把兩隻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望上一撲,從半空中躥下來。武松吃那一驚,酒都變做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一閃,閃在大蟲背後。大蟲背後看人最難,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就像半天裡起了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了。接著把鐵棒似的虎尾倒豎起來一剪。武松一閃,又閃在一邊。文中寫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等動作,把老虎兇猛殘暴、讓人生畏的氣勢暴露無遺。此時武松唯一的對策就是閃開:閃在青石邊、閃在大蟲背後、閃在一邊、一閃、又一閃這裡,一個接一個的閃字,乍看起來,好像是輕描淡寫,又是重複雷同,其實,足見作者的功力。它顯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動作、表現人物形象方面的獨到之處。一是表現了動作的準確。武松在遭到突然襲擊、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閃既是本能的反應,又是防禦的手段。二是體現形象的鮮明。閃這個動作,具有突發性,用在這裡,很能表現人物的機警敏捷。三是閃指主動地躲過,如果換用躲字,則會顯得很被動。
文中寫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作者寫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處,而每一處所用的動詞均不一樣。這些動詞,用得無一不是恰到好處。請看:武松進店喝酒時,是把哨棒靠在一邊;喝完酒是提著哨棒離開酒店;看完樹上的兩行字是拖著哨棒走上景陽岡;讀了榜文後,把哨棒插在腰間;當吊睛白額大蟲出現在武松面前時,他便把哨棒拿在手裡;武松見大蟲翻身回來,雙手掄起哨棒,使盡平生力氣從半空劈下來;大蟲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便把半截哨棒丟在一邊,赤手空拳與大蟲搏鬥。靠、提、拖、插、拿、掄、劈、丟這些動詞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強、無畏的`性格特點。
當武松躲閃過了猛虎的一撲、一掀、一剪之後,便立即轉守為攻。在文中,這部分內容又準確地運用了幾個動詞: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把腳往大蟲面門上眼睛裡只顧亂踢,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氣力只顧打。就這樣,作者用揪、按、踢、提、打等動詞,把武松打虎的場面寫得有聲有色,神采飛動,躍然紙上。
再看,經過一場惡鬥,打死了老虎之後,武松的精力已經耗盡。於是,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會兒,隨後,便一步步挨下岡來。這麼一個挨字,可以說無法用任何一個表示走的更好的動詞代替了。它精確地寫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鬥後,手腳酥軟、精疲力盡的狀態。武松畢竟是血肉之軀,經過一場激烈的人虎相搏後,他疲勞了,睏倦了,這是很自然的現象。這樣的描寫,非但無損於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樸實、豐滿、逼真、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