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如何讀懂高考題中的古詩詞

如何讀懂高考題中的古詩詞

如何讀懂高考題中的古詩詞

  在最近幾年的重慶高考語文試卷中,古詩詞鑑賞中一般給分為6~7分,題目型別為兩個問答題,主要以分析綜合為主。然而,學生在做高考詩歌鑑賞題時,有三個難點――讀不懂、說不清、答不全,而“讀不懂”居於首位。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基本的詩意都無法明瞭,那麼也就談不上對作品進行深入地鑑賞,圍繞設問進行合理地答題,得分自然也就不高。

  然而,學生在做高考詩歌鑑賞題時,有三個難點――讀不懂、說不清、答不全,而“讀不懂”居於首位。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基本的詩意都無法明瞭,那麼也就談不上對作品進行深入地鑑賞,圍繞設問進行合理地答題,得分自然也就不高。且讀詩如讀人,讀一首不曾謀面的詩歌,就如同見一個陌生人,讀詩的過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這個人交往的過程,想一想,如何做才能又快又準確地瞭解他呢?筆者經過數十年高中語文教學,總結出以下五個方面,以供學生參考,提升對古詩詞的理解,作好高考古詩詞閱讀第一步。

  一、看標題

  在考場上進行古詩鑑賞,不要急於作答,看看詩題,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標題是詩歌鑑賞的切入,因為標題富含著諸多資訊,可以這樣說,詩歌的標題是詩歌鑑賞的嚮導。

  1.標題表達作者寫作緣由、寫作目的。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從標題便知這是一首詠暮雨的送別,詩歌極力描寫了一番暮雨時分的場景,為送別營造了氣氛;再如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張水部:即詩人張藉,曾任水部員外郎),從標題便可知這是一首請張籍指教的詩,意即臨近考試了,“我”的作品會符合考官的心意嗎?相傳張籍讀後大為讚賞,並有詩回贈,朱因而得名。

  2.標題直接表達作者的寫作場景、寫作物件。如劉禹錫的《望洞庭》,標題便告知讀者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標題明白如話;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直接告訴我們寫作物件是廬山瀑布,從而也可以知道這是一首寫景詩。

  3.標題直接表達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標題中一個“喜”透露出作者以極大的喜悅之情,讚美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此詩更成為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為千古傳誦的佳作。

  二、看作者

  我們知道,每一個詩人的生活經歷不同、生存環境不同,在長期的文學創作中,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詩文。如王維――清新自然、凝鍊樸素,白居易――雅俗共賞,陶淵明――平淡自然、質樸純真,李白――豪放飄逸、憤世嫉俗,杜甫――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李賀――奇詭變幻,杜牧――清麗俊逸,李商隱――含蓄綽約。而這樣的風格特點便會在他們的作品中得以表現,如果我們平時多體會各類詩人的風格特點,考場上,根據作者,也能夠對其詩歌內容體會幾分。

  三、看意象

  “意”是作者的主觀情感,“象”是生活中的客觀事物。意象就是詩中描繪的藝術形象,詩歌藉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解讀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於“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筆下反覆出現,其涵義也具有了穩定性。對這些常見意象應作為讀詩常識把握好。

  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有幾個重要意象――楊花、子規、明月。令人傷懷的暮春時節,楊花落盡,杜鵑悲啼,襯出李白對摯友的`遭貶表達無盡的傷感,愁心寄予明月,借她來傳達自己的同情與撫慰之情。可以說,正是運用了這些具有約定俗成含義的意象,此詩便更好地體現了作者的悲情。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在讀懂詩歌情感的時候,必須關注詩歌的意象語言,詩人透過這種象徵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的表現他的品格節操、思想感情。

  四、看關鍵字

  中國古典詩歌的篇幅大都很短小,其語言凝練而概括、含蓄而有跳躍性,著名作家錢鍾書用“閃電戰”來形容古詩鑑賞。因此,讀詩時千萬不能匆匆一掃而過,這樣是絕對讀不懂、讀不透的,而應一個字一個字地品讀,邊讀邊想,特別重要地是抓住關鍵詩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調。

  如杜甫的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看前兩句,只是寫色彩明麗之美景,情感如何還難以確定。後兩句則點明瞭詩人思歸之情。詩人流落他鄉,一年又一年,思鄉心切而歸期難知,心中是何等的傷痛。由這後兩句可知,此詩用的是樂景寫哀的手法。這種卒章顯志是詩文常見的寫法,古代詩詞常在末尾兩句點明題旨,閱讀時應該重點注意。

  五、看註解

  如2013年重慶卷《鷓鴣天?酬孝峙》的“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學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漁網。③薰風:東南風。”DD就包括介紹了疑難詞語“罾”“薰風”;同時在作者的簡介“明末文學家”中又暗示了本詩的思想情感,試想,明末清初的特殊時代背景下,這樣的詩人大多會有藉口和託辭,從而表現詞人堅決不與清朝統治者合作的氣節。這樣的註解也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了詩歌的思想內容。

  正是有這了“五看”,考生如果能從前到後、從頭到尾,按照如此順序,沉下心來,深入進行思考,反覆咀嚼,學會方法,運用方法,我想,便可走進詩歌、走近詩歌,讓古詩詞鑑賞不再成為難題。正如青年歌手滿文軍在《懂你》中所唱“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

  “五看”――讓學生讀懂詩歌,更好地作答詩歌,更加胸有成竹地笑傲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