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部編語文古詩詞三首《山居秋暝》優秀說課稿

部編語文古詩詞《山居秋暝》優秀說課稿

部編語文古詩詞三首《山居秋暝》優秀說課稿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語文古詩詞三首《山居秋暝》優秀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師好,同學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山居秋暝》。根據學生學習能力與課程標準要求。我準備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能力,教師在關鍵環節實施加以點撥。我準備了一個課時來實施教學。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序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山居秋暝》是國家統編教材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中的一首詩。唐詩在中國的詩歌是上是輝煌的時期。今天我們學的這一首是初唐詩人王維的後期代表作——《山居秋暝》。王維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於詩情畫意中寄託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歌中最重要藝術手法,是用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運用比興手法,透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情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詩詞的基礎,但是知識還不成體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認識。對學生的要求:學生在閱讀鑑賞中,瞭解詩歌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理解和分析作品,探索作品中蘊涵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感情世界。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現狀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我國詩歌發展史,特別是近體詩的發展情況與體例(如節拍、對仗、押韻等)。

  2、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3、瞭解詩歌的常見表現手法。

  4、掌握詩人的精湛構思和獨特風格。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瞭解常見的藝術手法並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詩人的高潔情懷。

  2、學生產生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動力。

  本課學習的重點是:感受詩歌《山居秋暝》的意境,學習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本課學習的難點是:根據詩歌的意境,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

  二、說教法。

  古代詩歌特別是近體詩的鑑賞和誦讀往往是合二為一的,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揣摩詩句含義和藝術特色。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於讀懂詩歌的內容與寫法,更重要的是透過這首詩的教學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所以我會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引入對比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縱向和橫向地理解這一課。透過比較《山居秋暝》與王維另一首詩《鳥鳴澗》的相同點不同點,突出本詩以動襯靜的寫作方法。我還會透過營造意境,加深同學學習體驗,全程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箏曲。先讓同學走進詩歌的意境中,最後走出來分析這首詩,感性認知和理性分析相結合。另外,在講解詩歌內容及藝術技巧的基礎上,給同學們講一些詩的句法與章法,格律常識等,但不要講得過多過深。教法的設計意在透過講解這首詩將鑑賞古詩的詩法交給大家,對學生今後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概括來說,我的教法分為以下五點: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3、運用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突破教科書、黑板、粉筆的侷限,加大課堂的資訊容量,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聲像創設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山居秋暝》與《鳥鳴澗》的對比,擴大學生對詩歌橫向和縱向的瞭解。

  5、在理解詩歌意境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訓練,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說學法。

  今天學生學習的是詩歌鑑賞。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好的學習方法,為了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比如說,我會提出一個問題,或者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問題如詩歌描寫了怎樣的場景,本詩是怎樣以動寫靜的.……然後讓學生探究問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再學生彙報探究結果,最後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方式可以是教師評、學生他評或者互評。

  四、說教序。

  (一)匯入。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詩人燦若星河,作品浩如煙海,風格異彩紛呈。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卓爾不群的藝術才情。

  (二)解題。

  多媒體顯示有關知識。

  (三)相關知識介紹

  1、問近體詩產生的時代,包括哪些型別。

  2、老師補充近體詩的知識。

  3、ppt補充王維與《山居秋暝》的背景知識。

  (四)誦讀。

  1、請兩名學生朗讀詩歌。

  2、老師和學生一起更正錯誤的讀音,錯誤的斷句。如浣女的浣讀音,王孫/自可/留的斷句。

  3、多媒體播放配樂朗誦版。

  4、初步感知詩歌意境,問學生能聯想到什麼景象,學生回答。

  5、介紹誦讀技巧。

  6、師生一起誦讀。

  (五)品味鑑賞。

  1、疏通詩意。

  2、講解藝術手法,與《鳥鳴澗》對比。

  3、理解“詩中有畫”的風格,感悟優美意境。

  4、理解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六)練習。想象訓練(學生寫作,將詩歌改寫成一篇小散文)。

  附:板書設計。流程圖式板書。

  我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行文脈絡,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詩歌。

  老師、同學們,本節課我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講授法、問答法、情景創設法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