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詩詞大觀園》詩詞鑑賞
本期解讀的是綠窗紅袖(一株斷草)女士的詞《臨江仙落葉吟》一文。
附作品原文:
雨細枝長黃葉短,秋風攪得均勻。搖搖惴惴落紛紛。徘徊難逝水,窈窕憑樓門。
輾轉纏綿燈影處,訴說緣聚緣分。人情莫嘆我無根,好風邀月舉,送我別紅塵。
其實本人在此一向喜歡綠窗紅袖(一株斷草)女士的詞和峽谷深秋(王博)先生的詩。王博先生的詩有一種蒼勁雄厚、渾然天成的效果;而斷草女士的詞讀來則是一種清秀婉麗、行雲流水般的快感。
賞析:
“雨細枝長黃葉短,秋風攪得均勻。搖搖惴惴落紛紛。”
起首作者透過“細、長、短”等形容詞和後面的“攪、落”倆動詞為我們很形象地勾畫了一幅很生動的'秋雨落葉圖。雨因綿綿如絲而言細,枝因蕭條而顯長,葉因離枝而見短。這些都是要有一定的觀察閱歷才能寫來的。而這“秋風攪得均勻”可以想想這風吹過樹枝,吹落樹葉的情景自然是公平對待,枝枝如此,所以是感情“均勻”的寫照也較形象化。當然這了所指的風當屬微微清風,而非狂風肆虐的景象。這也符合深秋的場景。作者在此一個“攪”字用得較靈動,有一些戲耍、調皮的情趣在裡面。再則,這樹葉也並不是那麼甘心甘就落下來的,這落的時候自然都要搖擺幾下,顯得很不情願,有幾絲發愁、害怕的樣子,卻終究驚不起秋風的邀請“落紛紛”而下。
在此作者不僅對其景象觀察得是細緻如微,而且在選詞方面也比較的考究,讀來有一種身臨其境的快感。在往下看。
“徘徊難逝水,窈窕憑樓門。”
在此作者從之前觀察落葉,轉到了對地上漂葉的描述。可見這雨還下得有些不小,地面都能見到流水了。看“它”在一個地方來回地盪漾,似去非去的樣子,給人一種不願離去的感覺。給人一種“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的感悟。而後這“窈窕”大家都知道有句名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用來形容女子心靈儀表都很美的詞。這裡似乎作者拿來形容樹葉了,難道真的是要形容樹葉嗎?我們不僅疑問。而從“憑樓門”來看這裡或形容樹葉的停留,或則暗示一個美麗的身影正靠在門前觀賞呢……暫且不管,接著往下看吧。
“輾轉纏綿燈影處,訴說緣聚緣分。”
從此處來看前面的“窈窕”一詞就應當主要指人了,而且這裡作者從白天賞景寫到了對夜間活動的描述。一語“輾轉纏綿燈影處”這就已經不是樹葉能辦得到的事情,當然是人的行為了。想想白天看落葉,流水,飄零,夜晚又獨伴孤燈前輾轉反側,思緒又纏綿不休,自然是會對這世間的“緣聚緣分”的事情發表出諸多感慨了。這睹物生情,產生聯想,乃人之常情,何況面對一位多愁善感的詞人呢。接著再往下看吧。
“人情莫嘆我無根,好風邀月舉,送我別紅塵。”
在此從“無根”一詞來看,想必作者也是一位長期在外漂泊,過著羈旅生活的人,這也大概證明了作者為什麼將自己的藝名取為“一株斷草”的原因所在。而從“人情莫嘆”來看作者對此的心態是非常的豁達、坦然。更不用說此時雨已經沒有下,並且是雲開霧散,月亮都出來了。當然這寫只是一種心態的表達。面對如此好的夜景,就不要去言什麼羈旅之苦,寂寞之情,我更願意的是弄幾碟小菜,把一壺美酒,邀月舉杯,將那些紅塵的煩惱,紛紛攘攘的世俗生活忘它到九霄雲外去吧。
總結:作者在次不僅為我們細膩生動地描述了一幅深秋雨景圖,也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坦然,以及樂觀向上的精神。但此詞卻完全是以《紅樓夢》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雲偶填柳絮詞》中寶釵《臨江仙柳絮》詞為藍本並依其原韻所填。對其意境上的突破也不是很大。下面就附其原本與之共賞: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捲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