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古典詩詞教學中的意象教學

古典詩詞教學中的意象教學

古典詩詞教學中的意象教學

  鑑賞詩歌有許多途徑,意象往往是考生選擇分析詩歌的重要角度。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古典詩詞教學中的意象教學分析,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詩詞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更快速、更準確地掌握詩詞意象,無疑成為高中語文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下面從意象教學的角度進行切入,依據自身多年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條較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創設情境,在意境中體會詩詞意象

  高中語文詩詞選修課教學的目的,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另一方面更在於讓學生感悟詩詞中所體現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從而準確把握詩詞的主題思想。從這個角度而言,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透過必要的手段,瞭解詩詞的內涵。而在教學中最有效的手段,莫過於將學生置身於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中,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為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將情境與詩詞所表達的情感相貼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一是透過多媒體儀器,為學生營造氛圍。如在《虞美人》一課中,教師就可以透過多媒體,播放南唐李煜的電影剪輯《虞美人》,讓學生在幾分鐘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絲毫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體會李煜對故國的無比深切的懷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反覆吟誦,更讓人感受到李煜作為階下囚,懷念往昔生活,感受現下悲苦的綿綿不絕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則可透過多媒體,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讓學生在營造的意境中,體會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畫卷,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時透過觀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展示,讓學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學效果要遠遠勝於教師按部就班的教學。

  創設情境也可以是以音樂營造氛圍,透過音樂傳達的情感,為學生詩詞學習營造氛圍,讓學生進入狀態,體會詩人的情感,把握詩詞意象。如在《春夜別友人》的教學中,可透過音樂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別友人》,感受音樂傳達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隱隱哀愁胸中湧的離愁。

  二、角色體驗,達到情感的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時候會用到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同樣的,在詩歌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透過引導學生,在理解詩詞含義的基礎上,置身於詩詞描述的環境中,以詩詞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詩詞的意境,進而把握詩詞所傳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學習中,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擴充套件,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讓學生依據詩歌內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離別,希望遠行的人留下來。青翠的山巒橫臥於北城之外,繞城的河水像一條白練汩汩東流。就在這秀麗的青山秀水之間,友人將要上路遠行了。李白與友人策馬並轡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經到了城外,依然難捨難分。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就在這時,兩匹馬彷彿也善解人意,不願分離,昂首向天,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遠了,馬的悲鳴聲,似乎仍在空中迴盪,長留在詩人心中,也伴送著友人的萬里行程。而詩人自己,仍然立在那裡,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他的腦海裡,或許在重溫剛才與友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或許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但這一切,都只能是追憶了。 透過這樣的場景及學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加深學生對離別詩的理解,透過角色體驗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提高教學的效率。

  三、拓展途徑,豐富學生對意象的認識

  要提高詩詞教學的教學效率,教師還應該想辦法豐富學生對詩詞中意象的認識,只有具備豐富的意象知識,在分析詩詞時才可以達到遊刃有餘。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可透過多種渠道來滿足學生對意象的認識。

  首先,教師可以透過授課的形式,將詩詞中的意象加以規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義。如在詩詞中,“柳”普遍代表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梅”則代表著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等意象;“西風”普遍認為是落寞、惆悵、衰敗、遊子思歸的象徵。那麼學生在瞭解了江水代表了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等的意象後,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詩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後,對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作者的望月懷思也很容易把握。

  再者,教師也可以透過諧音教學,豐富學生的詩詞意象。如在有關“柳”在詩詞中的含義分析時,教師則可引用“柳”與“留”諧音,故柳的出現,常常代表了挽留之意,也就引申為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瞭解了這一意象,在分析《折楊柳》和《雨霖鈴》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時,學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別及離別的傷感。在分析“蓮”的意象時,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很多時候“蓮”也就代表了“憐愛”,藉以表達了愛情。如南朝樂府的《西洲曲》,即透過蓮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此外,也可透過事物的特徵把握其意象含義。如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在詩詞中松樹也就成為高潔品質的象徵;菊花作為傲霜之花,也被作為人格品質的一個代表,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透過景物的特徵來把握詩詞的意象,也是在詩詞教學中較為有效的方法。

  四、反覆閱讀,活躍思維,激發想象

  在詩詞的學習中,古人信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種方法同樣適用於現今時代詩詞的學習。在高中語文詩詞選修課的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覆閱讀詩詞,在閱讀的過程中,活躍學生的思維,進而激發學生的聯想,將詩詞中描述的場景連成一個完整的事件,在周圍環境及事件的聯絡之中,學生也逐漸掌握了詩詞所表達的意象,體會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學習中,學生反覆閱讀,將作者描述的景緻拓印在腦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並透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在這美麗的景色之中,孤獨的遊子在靜靜思念著故鄉,美麗的景色無人共賞,也使得他愈加孤獨,愈加思歸。這樣的反覆吟誦,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這首詩的含義,也利於學生把握作者所抒發情感的路線,加深了對本詩的理解。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手段還有很多種。用意象教學法來進行高中的古典詩詞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品味詩詞的習慣,由表及裡,感受詩歌意境,體悟作者感情。同時,學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來賞析所有的古典詩詞,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詩詞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