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教學中的意境意識
意境意識在詩詞教學中非常重要。本文從抓住意象、聯想想像、分析字句、朗讀背誦四個方面介紹了把握詩詞意境的方法,意在幫助教學者樹立意境意識,提高詩詞教學的效率。
意境,是文藝作品特別是詩詞作品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概念。我國的詩、詞、曲等文學體裁以及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都比較注重意境的創造。對於意境,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下過這樣的定義:“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也就是說,所謂的意境,就是作家的思想感情與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作者所描繪的客觀物象,二是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意境的創造在詩詞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清朝學者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在這裡,他把意境推到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既然詩詞的創作注重表現意境,那麼,語文教師在教學詩詞時,必須樹立強烈的意境意識,並且應以欣賞詩詞意境為突破口和終極目標,這樣才能抓住詩詞教學的本質,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審美經驗,透過品味感受,進入作品意境,與作者取得共鳴,從而有所感悟,有所薰陶,進而把握住詩詞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提高鑑賞詩詞的能力。
一.透過抓住意象,來把握意境。意象,是一種積澱著深厚民族文化內涵或個人感情的物象。抓住作品的意象,對於領悟作者創造的意境,深究作品的內在意蘊和藝術表現,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例如,學習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只要我們抓住“此夜曲中聞折柳”中“柳”這一意象有“留戀”“思念”“分離'的意思,就會知道這是一首包含離愁別緒的懷鄉之作。學習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我們只要抓住其中的“枯藤”、“老樹”、“昏鴉”三個疊加意象,就很容易理解那個具有落寞、寂寥、懷鄉等複雜情感的天涯孤旅者形象。
在古典詩詞中,積澱了我們民族深厚感情內涵的意象是不勝列舉的。如“月”經常引發我們“花好月圓”的喜悅或“月圓人不圓”“月殘人亦殘”的惋嘆。其他常見的還有隱喻夫妻和諧美滿的並蒂蓮、比翼鳥、連理枝;和悲哀相關的猿鳴;和悲哀、思歸相關的杜鵑啼;和遊子緊密相連的浮雲、孤萍、蓬草;和離別、女子相關的梅、柳、草等等。我們從作者所創造的意象入手,就能比較準確的理解詩詞的意境。
二.透過聯想想像,來把握意境。沒有聯想和想象就沒有詩詞。聯想是由此及彼的一種思維過程,靠的是記憶;想象是人腦對記憶中的表象進行改造並創造新形象的過程,靠的是創造。詩詞要求用高度凝練、含蓄的語言來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所謂“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因此,作家在創作意境時,需要藉助於聯想和想象,“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同樣,我們在欣賞詩詞的時候,也需要藉助於聯想和想象,抓住飽含作者情感的詞語,根據作品提供的描述性語句,結合詩詞的畫面和氣氛,調動生活積累,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透過想象,再造形象。這樣,就會把握詩詞的形象,進入詩詞的意境。
三.透過分析字句,來把握意境。對於有些詩詞作品的意境,學生閱讀的時候往往會感到不好理解,這時,老師可以告訴他們從區域性入手,透過分析作品的字和句,進而理解全篇。古人在寫詩作詞的時候非常講求“煉字”。古典詩詞要用極少的文字,在極少的篇幅裡表現儘可能多的內容,所以特別講究語言的凝練,講究“一字傳神”。所謂的“詩眼”“詞眼”,就是指一句詩或一首詩詞中最精練最傳神的一個字,它在凸現形象、傳情達意和營造意境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詩眼、詞眼,一般是動詞、形容詞,也可以是副詞,它最能激起我們的直觀想像,因此,我們應對其加以賞析。例如學習王維的《山居秋瞑》,應該注意分析“空山新雨後”中的形容詞“空”字,理解了它不僅有空蕩、山空的意思,還有空寂、靜謐、空幽的意思,就理解了全詩的意境。
四.透過朗讀背誦,來把握意境。熟讀詩詞、背誦詩詞,這是對詩詞進行賞析的前提和基礎,是開啟體味詩詞意境大門的鑰匙。由於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就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當然也就營造出不同的意境。如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王維的秀麗明淨,高適的豪雄奔放,李清照的清麗含蓄,蘇軾的氣勢雄渾等等。這些都需要反覆的誦讀,才能理解和體會得到。另外,不同的詩詞誦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即使同一個作家的作品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