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高三古詩詞鑑賞複習策略

高三古詩詞鑑賞複習策略

高三古詩詞鑑賞複習策略

  近年來,在高考語文考試中,逐漸把對古詩詞的鑑賞列為考試內容,然而學生因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去解讀和賞析古詩詞,常常會在這類試題上失分。如何鑑賞古詩詞呢?下面一起來看下!

  古詩詞是詩人感悟人生、凝聚意象,最終以語言具體地將意象表達出來的文學作品。在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考試中,逐漸把對古詩詞的鑑賞作為考試內容,但是學生因為找不到正確的方法去鑑賞古詩詞,而導致在古詩詞上失分較多。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掌握鑑賞古詩詞的方法與技巧,學會從多個角度去鑑賞古詩詞,培養學生的整體感悟能力。

  鑑賞古詩詞,一方面可以探究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從而深入地瞭解詩人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則可透過自身的修養和人生體驗,豐富詩詞的內涵。因此,要提高對古詩詞的鑑賞能力,正確地去賞析一首古詩詞,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本文以蘇教版高三教材的古詩詞鑑賞為例,簡要解析如何對古詩詞進行鑑賞和複習。

  一、古詩詞鑑賞的方法

  (一)抓標題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大多都能夠從其標題上看出古詩詞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以及古詩詞的類別,尤其是感懷詩與懷古詩,如蘇教版必修二中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我們可以從題目中得到以下資訊:一、從題目中可以判斷出這是一首懷古詩;二、這首詩所懷之地是京口北固亭。以上兩條資訊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找準鑑賞的思路,從而讀懂這首詩。

  (二)抓作者

  一首詩歌,作者本身就是一種資訊,因為詩歌表達的是詩人當時的一種心理狀態。因此,更多地瞭解詩人的相關資訊,可以更快地讀懂詩歌。所謂“詩言志”,意思就是說詩歌表達的是詩人的思想情感,瞭解作者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把握詩歌的內容,這也就是常說的“知人論世”。如上文所說的詩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作者辛棄疾。辛棄疾是一個胸懷大志、滿腹抱負的英雄人物,曾經率領起義軍反抗金國的入侵,立下了許多功勞,但是後來因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的屈辱求和,辛棄疾被派往江陰做籤判,後來隱居江西。他所寫的詩詞大多都反映了他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的悲憤。

  二、高三古詩詞鑑賞複習策略

  (一)進行必要的“死記硬背”

  人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道出了“讀”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在進行古詩詞鑑賞和複習時,也要熟讀成誦,才能學會鑑賞古詩詞。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如果對古詩詞不記、不背或者是記得不深刻、背得不紮實,又怎麼能學好語文呢?那麼,語文的閱讀語感又該怎麼培養和發揮呢?

  教無定法,在高中古詩詞的教學中更是如此。但是,無論怎樣的教法,都必然要求學生先將所學的古詩詞背下來。在古詩詞中,詞不同詩,也不如詩易讀,背誦起來也更難,但是,教師必須讓學生懂得“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的道理,引導和鼓勵學生強化對古詩詞的背誦。

  (二)抓住“重點字詞”鑑賞古詩詞

  在高考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字、詞的解釋題,這類題其實也是古詩詞鑑賞中的煉字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古詩詞中重點詞語的把握。因此,學生只有結合具體的語境,來對這些重點字詞進行解析,才能對其表達的含義和表達的效果做出正確的解析。如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中“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這句是這首詩的首聯,寫出了作者在分別時的寂寞心緒,以看似徑直卻又很自然的方式進入了感情的高潮。在這句詩中,“銀燭吐青煙”裡面的“吐”字,以一種擬人的手法,巧妙地將銀燭所冒出的青煙以一種形象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感受到那種想見離人卻相對無言,內心悵然,只有將目光凝視於銀燭青煙而出神的神情;而在“金樽對綺筵”中,用一個“對”字,很清楚地表達出作者在面對華筵時,除了頻繁地舉起金樽而“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思緒外,再沒有什麼能夠勉強相慰的話了。抓住句中的重點詞句,可以體會到這句詩中那種“於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境界。

  (三)抓住“修辭手法”鑑賞詩歌

  1.比擬

  比擬手法包括擬人和擬物,而不是比喻與擬人的統稱。擬人就是將物當成人來描寫,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就是典型的擬人手法;擬物則是把人當作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如“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這句詩,就是把女孩當作豆蔻來寫。

  2.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相同處是它們都是有所代,即借代是用“借體”代“本體”,借喻是用“喻體”代“本體”,但是本體都是不出現的;兩者的不同之處就是相關性和相似性不同。如“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其中的“紙老虎”是借喻而非借代;“黃髮、垂髫,並怡然自得”,其中的“黃髮”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四)抓住“表現手法”鑑賞詩詞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的鑑賞和複習中,也可以從詩句的“表現手法”入手,在平時的考試中也可以從這上面入手做題。

  1.將“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就是從視覺和聽覺多個角度寫景。“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這句詩中,雪、戰旗以及戰爭的場面屬於視覺描寫,而風聲和夾雜的戰鼓聲是聽覺描寫,將兩者結合起來寫出了邊塞戰爭慘烈、壯美的場面。

  2.將“遠景與近景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可謂意境雄渾闊大,不可多得。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詩人是採用了遠近結合的表現手法。

  (五)抓住“思想感情”鑑賞詩詞

  詩詞有一個特點,就是“寓情於形象之中”,而形象不僅僅是詩人在情感上的觸發,同時也是詩人的情感載體,更是詩人情感的表現途徑。如蘇教版選入的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首詩中,“暗”字形容的是青海湖上的烏雲把大雪山都遮住的景象,實則是暗示邊疆生活的艱辛和戰場的兇險;“黃沙百戰穿金甲”這句話,描述的是戍邊時間的漫長和戰亂的頻繁,以及戰爭的艱苦和激烈,但實則表達的是邊疆戰士的報國壯志並沒有被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