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高考古詩詞鑑賞題四大考查熱點答題

高考古詩詞鑑賞題四大考查熱點答題

高考古詩詞鑑賞題四大考查熱點答題

  透過對近幾年高考題的分析,鑑賞古代詩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內容、技巧和思想感情。下面結合例子分別加以說明。

  ◆鑑賞古代詩歌的語言主要包括四種類型:

  一、鑑賞“詩眼”“詞眼”型

  所謂“詩眼”、“詞眼”,指的是詩句、詞句中最凝練、最傳神、最富有韻味的一個字。從高考題來看,“詩眼”、“詞眼”的詞性大多為形容詞、動詞,並且往往以對仗的形式出現。所以在解答“詩眼”、“詞眼”題時,要善於捕捉對仗句中的形容詞、動詞。

  2007年高考全國卷Ⅱ選的是王維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參考答案可擬為:分別是“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後的“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

  二、鑑賞關鍵詞語型

  除了鑑賞“詩眼”、“詞眼”外,對詩、詞中的關鍵詞語進行鑑賞也是古代詩歌鑑賞語言的重要方面。此類試題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題中提出關鍵詞語讓你進行分析;二是給出一個詞語讓你與詩、詞中的詞語進行比較,分析、判斷究竟哪個更富有意韻。

  2002年高考全國卷選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問題是:“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要想解答好這道題,對“折柳”這個詞語的瞭解和把握很重要。“折柳”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再聯絡“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能夠得知這首詩是寫思鄉之情的。所以很容易就得出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三、鑑賞重要句子型

  對詩、詞中的重要句子進行賞析,指的是對句子的含義、色彩、情感、效果等進行理解和分析。做此類試題,應注意聯絡題目和上下句,以便能從整體上很好地把握詩、詞中的重要句子的深刻內涵。

  2006年高考江蘇卷選的是元代魏初的詞《鷓鴣天》:“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閒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夜煮茶。”其中的一個問題是:有人認為詞的最後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上文已用鴉之“歸”暗點了人之不得“歸”,然而人雖一時不得“歸”,心卻在嚮往著那一天,於是便順理成章地道出了最後的這兩句――也是全詞最精彩、最高潮的兩句。參考答案可擬定為: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

  四、鑑賞語言風格型

  鑑賞古代詩歌的語言風格是綜合性比較強的試題型別,一方面要考慮作者的風格流派,另一方面還要從整體上駕馭整首詩歌。為了做到有備無患,最好應瞭解古代詩歌語言風格的特點,然後再與詩歌去“對號入座”。一般來說,古代詩歌語言風格主要包括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2005年高考全國卷Ⅱ選的是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其中的一個問題是:語言上有什麼特點?作者先寫自己默默呆坐,形影相弔,透過一幅想象的畫面,來表現“思家”。此詩的佳處,正在於以直率而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一種人們常有的生活體驗。所以不難答出這首詩的語言特點是:質樸無華。

  ◆鑑賞古代詩歌內容主要有四種方式:

  一、詞語概括式

  這種形式的鑑賞,一般要特別關注詩歌的題目和重要詩句,要具有善於捕捉關鍵詞語的意識。除了從詩歌中擷取詞語對內容加以概括外,有時還要從自己的詞語儲備中選擇恰當的詞語加以概括。還有一種形式就是給出詩中的一個詞語,讓考生結合詩歌的內容來分析是如何體現這個詞語的。

  2007年高考四川卷選的是王安石的《葛溪驛》:“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淒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其中有一道題是: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分析。這道題其實是透過統領全詩的“亂”字來考查考生對整首詩內容的理解。參考答案為: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二、句子解讀式

  對詩歌中重要句子內容的鑑賞是高考的重要考查點。在做此類試題的過程中,既要對句子中的重要語素加以分析理解,又要聯絡上下句,不能孤立地、單純地去理解句子本身。

  2005年高考江蘇卷選的是李益的《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問:詩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聯想到“知音”的故事? “知音”的故事指的是俞伯牙、鍾子期的典故。伯牙的琴聲只有鍾子期能聽懂,鍾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沒有彈琴意緒。作者希望風拂去琴上塵埃就是希望朋友到來自己重新彈琴,以慰知音。“何當”二字,既見出詩人依舊獨坐室內,又表露不勝埋怨和渴望,雙關風與故人,結出寄思的主題。所以答案為:“為拂綠琴埃”。

  三、畫面總結式

  古代詩歌中有許多富有詩情畫意的篇章,所以讓考生來總結詩歌中的句子或整首詩“是一幅什麼圖景”或“是一幅什麼畫面”,既能考查考生對詩歌內容的駕馭水平,又能考查考生的綜合、概括能力,這種題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值得特別關注。

  2007年高考全國卷Ⅱ中還有這樣一道題:尾聯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尾聯指的是“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這兩句,這兩句給原野平添了無限生意,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再一次突出表現“新晴”這一詩題,因為“新晴”人才能看到農人們“傾家事南畝”的景象。參考答案為:尾聯寫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裡忙於耕作的景象。

  四、層次劃分式

  給古代詩歌在把握內容的基礎上劃分層次,是比較新的一種題型。這類試題要求考生必須具有宏觀駕馭詩歌的能力,而且還要從小處入手,善於抓住詩句中關鍵詞語,有時表達方式上也是給詩歌劃分層次的重要切入點,如敘述性句子和議論性句子,一般情況下就應分層。

  2006年高考全國卷Ⅰ選的是黃庭堅的《 題竹石牧牛(並引)》:“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鬥殘我竹。”其中的一道題是: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麼內容?這是一首題畫詩,前四句高度概括畫面的內容:石、竹、牧童、牛。“崢嶸”、“綠”、“觳觫”等形容詞用以代指事物,詼諧有趣。後四句寄理於形象之中,涉筆成趣,餘味雋永。元�初年北宋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相當尖銳,黃庭堅對此感到不安和痛心,“牛鬥殘我竹”當含譏刺時政之寓意。參考答案為:這首詩的內容可分為二層:前四句為一層,高度概括了畫的內容:石、竹、牧童、牛。後四句為第二層,是詩人對畫內容的想象發揮,把畫中的內容當成了眼前的現實,將景物寫活了,生動有趣。

  ◆鑑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鑑賞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主要包括象徵、渲染、烘托、懸念、對比、反襯(襯托)、託物言志、賦比興、虛實相生、動靜結合、點面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用典、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等等。

  如2007年高考山東卷第14題: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

  出 關①

  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

  旆②影風翻見戍樓。

  馬後桃花馬前雪,

  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馬後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麼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馬後”、“馬前”是關鍵,反映將士出關,踏馬征程,關內關外截然不同的自然環境,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的對比,聚集在“桃花”與“雪”的對比上,運用象徵手法,為下文表達主題作好準備。答案可擬為:①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②“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徵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二、鑑賞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間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語皆情語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透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2007年高考全國卷Ⅰ第12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望江南超然臺①作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②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注]①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不舉火,節後舉火稱新火。

  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解答此題應從“情”和“景”的角度去介入,作者把他的細膩難以察覺的鬱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與動作的描寫中,細風、斜柳,煙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這些景物無不與本詞所表現的感情所契合,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喻情於景的功力。參考答案可擬為:上片描寫的是超然臺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發的是春雖未老,人卻在無奈之中的思鄉之情。這首詞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三、鑑賞修辭方法

  修辭方法主要有比喻、排比、對比、反覆、擬人、誇張、反問、設問、對偶、互文等等。在實際的運用中,多種修辭又往往在一起連用。

  如2005年高考全國卷Ⅰ第12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

  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鳥空啼。

  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這道題考查對修辭方法的鑑賞。對照“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兩句,不難看出是比較典型的對偶句。答案可擬為:修辭手法――對偶。“芳樹”對“春山”,“花”對“鳥”, “自落”對“空啼”。

  ◆鑑賞古代詩歌的思想感情,可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一、瞭解作者的風格流派。

  不同的作者其人生道路、所處時代、階級地位不同,他們作品所表現出的感情、所體現出的風格也不同。許多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都與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處的時代有關。李白的豪邁奔放與杜甫的沉鬱頓挫的風格不同,蘇軾的豪邁奔放與柳永的細膩纏綿迥然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作家因為所處的時期不同,其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不盡相同的,如李清照前後期詩的風格就明顯不同。

  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第12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後邊的問題。

  移居(其二)

  /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的樂趣,請具體說明表現了什麼樂趣,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的?

  做好本題的關鍵就是要充分地瞭解陶淵明作為一位田園派詩人的特點,因此答案可擬為:感受到一種美好的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純真而質樸的友情。這種樂趣主要是透過“過門更相呼”至“言笑無厭時”兩句對具體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現出來的。

  二、結合寫作的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是正確把握詩歌思想感情的重要依據,除了詩歌中提供的背景外,還應該特別注意在詩歌后面的註釋。註釋雖然字數不多,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很多都是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的,而這些背景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是至關重要的,千萬不能忽視。

  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9題: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武夷山中

  /(宋)謝枋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

  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這首詩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題如能從註釋入手,會變得很容易。註釋①中的“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和註釋②中的“妻兒被俘、家破人亡”是答題的關鍵,在瞭解此資訊的基礎上,再簡要結合詩句,不難得出答案。答案可擬為:表達了國破家亡的痛苦之情,並借梅花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孤傲不群、堅貞自勵的情懷。

  三、揣摩詩歌的意象特點

  古代詩歌中,作者藉助外物來表情達意是很尋常的,而且許多事物還被賦予特定的意義,抓住了詩歌中意象的特點,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突破口。如“柳”的意象與送別留戀有關,“月亮” 的意象與思家想人、盼望團圓相關,“鴻雁” 的意象則大多和書信傳情有聯絡。

  如2007年高考海南、寧夏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問題。

  小齋即事

  /劉一止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

  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

  雖此二物隨,不繫有興亡。

  作者為什麼要寫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發一種什麼樣的情懷?

  這首詩是感物書懷的,在詩中作者寫了“琴”和“棋”兩種事物,而“琴”的特點是“直”,“棋”的特點是“方”,作者正是透過寫這兩種事物所特有的“品行”來表達自己的情懷,然後再結合全詩來理解就容易多了,答案可擬為:作者寫琴棋二物是託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稜角。正因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四、捕捉詩歌的關鍵詞語

  善於從詩歌中搜尋、捕捉關鍵詞語,也有助於對詩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如詩歌中出現“喜”、“歡”等字眼則是歡快的基調,而“孤”、“苦”等字眼則是悲涼的基調,特別是要注意詩歌中帶有色彩的.詞語,古代詩歌中色彩的選用也往往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暖色(紅、橙、黃)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常是歡愉快樂的,而冷色(白、綠、藍)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所表達的感情大多是悽苦悲哀的。

  如上面的例子,“言笑無厭時”中的“笑”,“天地寂寥山雨歇”中的“寂寥”,都可作為鑑賞作者思想感情最重要的突破點。

  五、琢磨詩歌的特殊詩句

  詩歌之中有些句子對錶達主題起著關鍵作用,特別是詩歌中的議論抒情句最能體現詩人的寫作意圖和思想內容,只有準確地把握這些關鍵語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詩的關鍵點,進而深入地把握全詩內涵。

  如2007年高考江蘇卷第12題: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鷓鴣天・送人

  /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蘊含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寫作這首詞時正是作者在仕途經歷了不少挫折後,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兩句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後的行程有關;雨中陰雲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物描寫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景物之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絡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餘韻。所以,解答此題一定要注意完整性。答案可擬為:翹首遠望,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險,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鬱悶之情。

  六、體味通篇的意境氛圍

  詩歌的意境是詩人透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在領悟詩歌的意境時能夠準確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所抒發的感情。應整體上把握其意境,把對作品景的欣賞與情的領悟結合起來,產生一種審美的愉悅,進而體味詩歌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第16題: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後回答問題。

  [正官]叨叨令

  /無名氏

  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斷紅塵路,白雲滿地無尋處。

  說與你尋不得也麼哥,尋不得也麼哥,卻原來儂①家鸚鵡洲②邊住。

  [注]①儂:我②鸚鵡洲:此處為“漁父居處”的代稱。

  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卻原來儂家鸚鵡洲邊住”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這首元曲描繪了青山白雲、門前流水、輕舟小徑這樣一個幽邃縹緲的極其澄淨的世界,字裡行間表現出超然塵世的脫俗和隱逸情懷。在瞭解這首元曲意境的基礎上,再看結句借人們熟知的“鸚鵡洲”指稱“漁父”,點出意旨,含蓄蘊藉又不失明朗暢達。答案可擬為:①點明漁父(隱士)居住的環境是與世隔絕、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表現其對所處環境的喜愛、自豪之情;②寫出了漁父(隱士)超然塵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