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白> 李白詩歌的“俠”文化

李白詩歌的“俠”文化

李白詩歌的“俠”文化

  導語:俠文化代表了民族文化的一支,俠所體現的遵守信諾、重義輕生等都代表了美好的民族性格。歷史的步伐進入唐代,尤其是出現了一代“詩俠”李白,俠文化、俠文學的發展達到了高度繁榮。

  唐代是一個渴慕英雄、極富俠文化心理的浪漫時代,在這個時代橫空出世了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俠,說他是武俠,他曾常年身佩寶劍,漫遊天下,並有過殺人的經歷,說他是文俠,他曾創作了大量遊俠詩歌,極富俠義情懷和浪漫精神,其追求自由、飄逸灑脫的俠客氣質備受世人仰慕,他就是一代“詩俠”李白。

  1李白的遊俠詩

  李白自身的尚俠情結和俠客風骨,再加上的天縱才情、才華橫溢,他的遊俠思想必然要表現在他的詩歌當中。據統計,在李白現存940餘首詩中,據統計李白“詩中有劍、詩中有俠的,總數不下於百首”⑵,可見其遊俠詩創作之豐。李白的遊俠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1描寫遊俠生活和遊俠態度。 “擊築飲美酒,劍歌易水湄。經過燕太子,結托幷州兒。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因擊魯勾踐,爭博勿相欺。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表現功未成、名未就時任俠行樂的生活狀態。

  “青雲少年子,挾彈章臺左。鞍馬四邊開,突如流星過。金丸落飛鳥,夜入瓊樓臥。夷齊是何人,獨守西山餓。”(《少年子》)敘述少年遊冶之事,表現及時行樂放縱不羈的飄逸之態。

  “儒生不及遊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行行遊且獵篇》)將遊俠與儒生作對比,認為只會講經誦典的儒生不如遊俠活得瀟灑,肯定遊俠的生活態度。

  這些詩表露出了少年人的放縱不拘和玩樂習氣,多展現遊俠的射獵遊冶、鬥雞走馬、任酒使氣等活動,透過這些活動來展現和宣洩豪俠之氣。

  1.2歌頌俠客氣質和俠義精神。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義氣素霓生。”(《俠客行》)稱讚俠客優雅、灑脫的飄逸氣質。

  “袖中趙匕首,買自徐夫人。玉匣閉霜雪,經燕復歷秦。其事竟不捷,淪落歸沙塵。持此願投贈,與君同急難。荊卿一去後,壯士多摧殘。長號易水上,為我揚波瀾。鑿井當及泉,張帆當濟川。廉夫唯重義,駿馬不勞鞭。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贈友人三首》其二)“與君同急難”一句強調俠客急人之難,重節重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表明俠士視情義為第一,而視金錢如糞土。

  1.3表現自由精神。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行事我行我素,追求自由。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這兩首詩雖與俠沒有直接的關聯,卻反映了一種崇尚自由、不向權貴低頭的大俠風範。李白一向自負輕狂,追求無拘無束的生活,嚮往自由精神的詩歌在他的詩中展現得尤為明顯。

  2李白的俠客夢

  “憶昔作少年,結交趙與燕。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寸心無疑事,所向非徒然。”(《留別廣陵諸公》)

  “風流少年時,京洛事遊遨,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從李白的這兩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頭戴高冠腰佩雄劍身穿珠袍坐跨駿馬的少年俠士,很顯然,李白早已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縱橫天下的俠客。

  李白好任俠,這是當時代的人們所公認的。青年時代的他就有過任俠的生活經歷。“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上韓荊州書》)它是一個真正學過劍術的詩人,並且有過親手殺人的經歷。李白在其詩中寫道,“結髮未識事,所交盡豪傑”(《贈從兄襄陽少府皓》)“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結客少年場行》)李白自稱所結交者盡是江湖英雄豪傑,並於鬧市之中談笑殺人。魏顥也曾這樣描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 ”(《李翰林集序》)至於他為何手刃數人而不受法律追究,則可能是由於當時蜀中地區律令鬆弛的緣故。

  李白是一個極度自信的人,在未出蜀之前就滿懷豪情,滿腔熱誠,渴望建功立業、拜將封相。他選擇入仕的途徑也與眾不同,他沒有走科舉的道路,之所以如此,由他的性格判斷,可能是對這種循規蹈矩的仕途之路的天生反感,也可能是這條道路難以使他力抵卿相、一舉成名,因此他選擇的是透過薦舉、制舉的方式,用王霸之道、縱橫之術來遊說人主,以期一鳴驚人,從而扶搖直上、平步青雲。然而,李白這種“安社稷”“濟蒼生”的`政治理想到最後也僅僅停留在理想上,後來雖然受到唐玄宗的詔見,頗受玄宗賞識,但也只是因為他的文采出眾,授予他的官職也不過是寫詩作賦博君王妃子一笑的翰林院學士,這與他致身卿相、封妻廕子的夢想產生了極大的反差。

  可以說,李白的任俠精神與他積極用事息息相關,他的俠氣與他的政治理想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任俠既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懷,又成為實現建功立業的一種手段。“萬里橫歌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送羽林陶將軍》)希望憑藉自己熟讀兵書、任俠擊劍的本領,累立邊功、進爵封侯。“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但李白在仕途上總是不如意,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李白本想在亂世中一展雄才,可結果卻身陷囹圄,還差點丟了性命。

  當在現實中不得志時,李白往往就沉浸於用文字編織的俠客夢中,或自我鼓勵,或藉以排遣不得志的苦悶,他的任俠情感和俠客夢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他的一種精神寄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這兩句詩既是李白極度自信的一種寫照,也是在自我加勉,在屢受挫折之後仍希圖東山再起。“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自己的俠氣難以得到舒張,抱負尚未實現 ,食不能咽,心中一片苦悶與茫然。

  事實上,李白試圖平步青雲、力抵卿相的夢想的破滅是一種必然,他脫離唐代社會現實的價值判斷是導致其人生悲劇的重要原因,然而,正是這樣的價值系統卻在藝術創作上成就了李白,他不拘一格洋洋灑灑的文學作品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傲世獨立、文采飛揚的大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