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白>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

  導語: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經過精心整理的李白與杜甫關係,歡迎廣大讀者閱讀和參考,更多相關資料盡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公元744年,杜甫與李白初次相逢於洛陽,兩位詩壇泰斗一見如故,同飲同醉,攜手同遊,度過了一段彼此難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節度使嚴武的幕客時,生活還算安定。閒暇時常想起與李白相處的日子,這時他們闊別已經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難忘的好時光,杜甫總感慨不已,頗為懷念。

  如今正是仲春時節,蓉城景色秀美,心曠神怡,李白若能來此同遊,那該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詩仙,在這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將棲息於何處?想到這裡,詩人不禁提筆做詩,寫了一首五律《春日憶李白》,開頭四句是: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杜甫在詩中對李白是這樣讚許的:庾信的詩清新而不俊逸,鮑照的詩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詩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風實在是無人可以匹敵的。

  但李白與杜甫在詩歌創作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及價值取向。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點來比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李白的詩,很多表現出求仙出世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

  二、風格:李白經常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抒發出熱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經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現對社會實況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於浪漫,杜甫偏向於寫實。

  三、擅長的體裁:兩人都能寫各種體裁的詩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詩和絕句寫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詩寫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並峙的高峰。李白的詩更能表現盛唐文人意氣風發、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而杜甫的詩則更能反映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李白天才放逸,詩歌自成一體,是天授的奇才;杜甫當世英才,詩歌兼備眾體,是人能的極致。李白的詩對於後代愛好豪放詩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詩人有深遠的影響。杜甫的詩對於後代關懷社會現實、重視詩法變化和字句鍛鍊的詩人影響更大。韓愈說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兩人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兩人的詩,是各有長處的。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代詩歌的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詩聖”。他們共同經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動亂的歷史。面對這個亂世,他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和個人性格。李白詩歌的風格形成於唐帝國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他的詩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他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發展出自己獨到的風格。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並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揹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

  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鬱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李白年少時博覽群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他還仗劍任俠,“十五好劍術,遍於諸侯”。他年少是曾廣有遊歷。這一切都對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導致了他詩歌浪漫主義風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輕儒,輕財好施,喜歡豪飲。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又是積極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別人所不能及的。杜甫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審言是初唐重要詩人,所以對杜甫來說從仕與詩歌都是家業。他曾對兒子說“詩是吾家事 “。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養,終身都有輔佐君王的願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他的詩歌也因此偏重於現實主義。李白終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與高蹈之間。他在《蜀道難》中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種憂慮,他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劍閣崢嶸而崔嵬”這可能是對當時政局混亂他抑鬱不得志的一種隱喻。在他的《行路難》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等太行雪滿山”來形容自己艱難處境。由於當時高力士楊國忠的受寵,賢士都被據在朝門之外,因此他發出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嘆,但他的樂觀主義天性又使他對理想追求都是執著的。他唱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在《夜泊牛渚懷古》中他寫道“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借用謝尚知遇袁宏的典故來表明自己的懷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

  以上都說明李白對仕宦生涯是積極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響,不時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隱居過。在《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他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表現了他對道家的崇信和對儒家的嘲弄和擺脫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他描寫奇幻的夢境表達了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最後他說“安能催眉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表明了自己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志向。

  可以說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著。而杜甫就簡單的多。他一生都在謀求獲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這種精神一直滲透在杜甫詩的字裡行間他的七律《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這首詩十分能體現杜甫詩歌的特點,詩開頭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緒,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有動人的對比。其後寫出“萬方多難”的境況,最後寫出個人報負,他想像諸葛亮一樣建功立業。全詩即景抒情寫山川聯絡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說人事又藉助自然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國家災難個人情感於一爐,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風格。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寫的是唐軍攻克安史老巢後詩人聽到訊息後的喜悅。全詩以流走的音韻真摯的情感快速的節奏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詩對仗工整,寫景抒情融合一體。前兩聯寫景,後兩聯結合自身衰老,歸結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名句。

  在詩體上說李白擅長古歌行體,擅長五七絕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於格律音韻,他的《蜀道難》長短參差,他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雲》的前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於音律,擅長鋪陳排比。因此律詩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長處。在詩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遜於杜甫。而在風格美方面,李白的飄逸豪邁,談吐天然是別人所不能學的。李白直抒胸臆多,樂則大笑悲則大號。而杜甫的詩多含蓄曲折沉鬱頓挫。這也是年輕人多喜歡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歡杜甫的一個原因。李白熱愛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務而對不合理現象毫無顧忌的投之以輕蔑。這種已被現實所牢籠卻不願接受想征服現實的的態度,與杜甫那種始終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注視關心祖國人民命運那種現實主義精神是相反而本質又相同的。

  用韓愈的話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的藝術成就和高風亮節永遠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唐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高峰。唐代的經濟發展導致了文化的繁榮,同時,政治比較開明,各種思想也相容並存。這些都形成了唐詩發展的基礎。加之唐代以科舉取仕,詩賦是進士考試的主要內容。文人學子都以此為進身之階,求取功名而得登入仕途,因而更加促進詩歌的創新和發展,使得唐詩創作盛況空前,異彩紛呈,而成為文學藝術的最高峰。唐代詩人輩出,有重大成就者多逾百人。學習唐詩,就不能不深切關注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偉大詩人,他們是唐代詩壇上突出的兩顆燦爛明星。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是自唐代以來一千多年文人和詩人景仰的楷模,學習的榜樣。我試圖以個人淺陋的理解,對這兩位大師的思想傾向和作品風格,作不成熟的探討。

  (一)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而盛唐詩則是這高峰的頂點。從公元712年到762 年,即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這半個世紀,歷史上稱為盛唐。這一時期詩的創作十分繁榮,傑出的詩人如孟浩然、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等多人,都寫出了許多傳世名篇。而在這一時期形成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不能不首推李白與杜甫這兩位偉大詩人。李白是浪漫主義最高成就者,而杜甫則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們在詩歌藝術方面是雙峰對峙而又相輔相成。

  先說李白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的傑出者,被尊為“詩仙”。他熱愛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對其中不合理的現象毫無顧忌地蔑視和抨擊;他毫不掩蓋他對功名事業的嚮往和追求,卻又無法與腐朽勢力及利慾之徒同流合汙。

  李白的長篇詩作,大都是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豪情滿懷,一氣呵成。如《蜀道難》、《梁甫吟》、《將進酒》、《北風行》和多首《古風》……都是“下筆如有神”的驚世鉅作。李白的藝術誇張和豐富的想象,都十分精闢有力,在其詩作中比比皆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許多詩句,豪氣干雲,“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許多作品真情流露,如《贈汪倫》、《贈孟浩然》等等贈別之作,感人至深。李白的很多詩作,看似隨手寫來,而通暢、自然、流利,如《靜夜思》二十個字,信筆而寫,卻渾然天成。又如《哭宣城紀叟》:“紀叟黃泉下,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對一位賣酒老人的悼念之情,躍然紙上。

  李白一生坎坷,懷才不遇,臨老還因永王李璘牽連而成為“反革命”,流放夜郎。幸而中途得赦回來,六十二歲死在安徽當塗。他篤通道教,還真受戒做了道士。他有求仙思想,在他現存的一千多首詩中,不少詩句中“仙風飄拂”。但他終於沒有從求仙中解脫出來,潦倒而死。

  再說杜甫杜甫是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忠實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和人民命運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被後人尊為“詩聖”。

  “安史之亂”長達八年。由於唐玄宗荒淫和楊國忠亂政等原因,蕃將安祿山叛亂,連陷二京,皇帝逃亡,社會遭到了重大災難,人民流離失所,連杜甫本人也深受其害。他以嚴肅悲憤的心情,寫下大量詩作,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的悲慘生活。杜詩“三吏、三別”極為深刻地反映了動亂的社會和人民的苦難。剛剛結婚的小夫妻,就遭災禍,丈夫被迫當兵打仗,丟下新娘;連老人也免不了要被抓去服役:“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多麼沉痛。剝削階級和人民痛苦生活的對比,在他的詩作中也得到充分反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傳流至今的名句。《麗人行》中,深刻地反映唐玄宗的昏庸、時政的腐敗,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無恥形象。

  杜甫詩作謹嚴、深刻,對問題的分析老到,敘事條理分明,首尾呼應,許多作品都成為不朽之作。如《北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等。他本人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困苦境地和寄人籬下的情景,也有充分的反映描述。如《羌村三首》、《秦州雜詩》、《發同谷》……他在安史之亂中到了四川,依靠友人生活,還建了“草堂”。秋風之中,屋上茅草被大風颳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避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當他陷入困境時,想到的不是一己的安危,而是“天下寒士”,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高尚的品格!杜甫潦倒一生,只做了很短時間的小官,大都在困苦、奔波、流亡、依人中度過。在四川寄居將近十年,返回到湖北、湖南等地,不久,即死於耒陽舟中,年五十九歲。

  附帶談一下李、杜二人的交往。李白年長於杜甫十一歲,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李44歲,杜33歲,他們在洛陽相遇相知,在一年多時間裡,二人同遊梁、宋、齊、魯等地,感情深厚融洽,(“憐君如兄弟”、“攜手日同行”……)到次年秋天即分手,從此再未見面。李白存詩中有四首關於杜甫的,而杜詩中懷念李白的更多,《夢李白》、《天末懷李白》、《不見》……都是真情實感之作。

  (二)李杜詩對後人的影響“李杜詩篇萬口傳”。這兩位大詩人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累世以來,所有學詩和讀詩的文人學子,無不以這兩位詩人的鉅著中,受到影響或得到借鑑。

  我認為後世學詩之人,以學杜崇杜者為多為眾,而對李詩則崇多學少。因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深入社會和人民生活,有廣泛的人民性;同時,杜詩特重格律,功力雄厚,遣詞用字,十分嚴謹,是後人可以透過努力而學習的。因而有些人是“揚杜抑李”,當然也有“揚李抑杜”的。這都是不公正的,他們倆的詩作各有特色。我的理解是:杜詩可學、李詩難學。李白是天賦雄才,氣雄、勢壯,博大、自然……這些都是很難學得好而精的。因此,學杜詩而有成就者,歷代均有多人,而學李詩有成就者則是“鳳毛麟角”,所見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