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梁實秋> 梁實秋散文特色欣賞

梁實秋散文特色欣賞

梁實秋散文特色欣賞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應該都對散文很熟悉吧?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梁實秋散文特色欣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1、梁實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語言藝術,尤其注重發揚本民族的語言傳統。歐美文學的剛直嚴密、雍容幽默,漢文學的古樸凝練、鏗鏘頓挫,北京方言的親切、平白風趣,經過他的熔鍊,成為一種新的生命。

  2、梁實秋的散文,有著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種深沉的表述,是一種顯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3、是梁實秋的作品當中表現出來的一種閒適愉悅的幽默,是一種帶著甜味的笑,是發自內心的笑談人生的一種態度,是一種不俗套的輕鬆的笑,這樣的例子在梁實秋的作品中是隨處可見的。

  4、《梁實秋散文》的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各異,構思精巧,文筆精巧、語言幽默、內蘊深厚、風格恬淡,充分顯示了梁實秋先生的文學功底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創作風格。作為中國現代典型的自由知識分子,梁實秋“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留下了令後人歎為觀止的《冬夜草兒評論》、《罵人的藝術》、《文學的紀律》、《偏見集》、《文藝批評論》、《雅舍小品》、《談徐志摩》、《清華八年》、《秋室雜文》、《秋室雜憶》、《槐園夢憶》、《看雲集》、《梁實秋札記》、《白貓王子及其他》、《雅舍談吃》、《英國文學史》以及《莎士比亞全集》的中譯本等等。他的大女兒梁文茜女士對我說:我父親的作品在國內已有眾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長銷不衰,其中《雅舍小品》在海內外也有300多個版本,這充分說明廣大讀者對他的作品的。

  5、梁實秋先生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讀者中間享有盛名的,還是他的散文創作。他的散文風格經歷了從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變過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文藝術成就和主要特色的還是以《雅舍小品》為代表的、古典主義文學觀指導下的散文創作。由於家庭出身與後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國傳統儒家士大夫的氣質和英國的紳士風度在他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貴族氣質。這種氣質使他選擇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形成了自己的古典主義文學觀。受他本人的文化貴族氣質和古典主義文學觀的直接影響,他的散文創作實踐呈現出從容優雅、理性節制的總體藝術特色,具體體現為“追求人生的藝術化”與“幽默與感情的節制”兩點。

  梁實秋簡介

  梁實秋,原籍浙江杭縣(今杭州市),光緒二十八年臘月初八(1903年1月6日)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

  1915年秋考入清華大學。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於《清華週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表於1921年5月28日《晨報》第7版。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第二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誌。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七七事變,離家獨身到後方。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到重慶編譯館主持翻譯委員會並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年底開始編輯《中央日報》副刊《平明》。抗戰勝利後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

  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