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老舍> 老舍我的母親課後答案

老舍我的母親課後答案

老舍我的母親課後答案

  閱讀短文回答文書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各位同學們,我們看看下面老舍我的母親課後答案吧!

  老舍我的母親課後答案

  我的母親

  母親生在農家,勤儉誠實。為我們的衣食,母親要給大家洗衣服,縫補衣裳。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兩大盆。她料理家務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晚間,她抱著一盞油燈,還要縫補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終年沒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還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舊的,櫃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著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

  從這裡,我學到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這些習慣至今我還儲存著。

  有客人來,無論手中怎麼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去款待。舅父與表哥們往往是自己掏錢買酒肉食,這使她臉上羞得飛紅,可是殷勤地給他們溫酒作面,又給她一些喜悅。到如今我的好客的習性,還未全改,因為自幼看慣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親活到老,窮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親並不軟弱。那時有多少變亂啊!有時候兵變了,有時候內戰了,城門緊閉,鋪店關門,晝夜響著槍炮。這驚恐,這緊張,再加上一家飲食的籌劃,兒女安全的顧慮,豈是一個軟弱的老寡婦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這種時候,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往心中落!這點軟而硬的性格,也傳給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與基本的法則,什麼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二十位教師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當我小學畢業的時候,親友一致地願意我去學手藝,好幫助母親。我曉得我應當去找飯吃,以減輕母親的困苦。可是,我也願意升學。我偷偷地考入了師範學校――制服、飯食、書籍、住處,都由學校供給。只有這樣,我才敢對母親說升學的話。入學,要交十元的保證金。這是一筆鉅款!母親作了半個月的難,把這鉅款籌到,而後含淚把我送出門去。當我由師範畢業,被派為小學校的校長,母親與我都一夜不曾閤眼。我只說了句:“以後,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新年到了,正趕上倡用陽曆,不許過舊年。除夕,我請了兩小時的假,由擁擠不堪的街市回到請爐冷灶的家中。母親笑了。及至聽說我還須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嘆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地遞給我一些花生說:“去吧,小子!”街上是那麼熱鬧,我卻什麼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

  一、通讀課文,完成下面各題。

  1.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表現了母親什麼品性?

  2.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麼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3.試對作者母親為人、教子的方式發表一點評論。

  設定這三道小題是為了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且這三小題是逐層深入的。第1小題,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全文內容;第2小題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文中的深層內涵和寫作方法;第3小題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所拓展,讓學生對學過的課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1.概括地說,寫了母親三個方面的事: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作為當家的後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具體說來,寫對我的管教,主要寫了學習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訓導。在學習方面,天剛亮時,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在做人方面,除了寫每天早晨對我的教育外,重點寫了我因說了一句輕薄的話而受到的重重責罰。寫母親對我的管教,表現了母親對我既嚴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寫母親作為當家的後母當家之難,主要寫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的債主。透過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寬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與我的大嫂、二嫂相處和如何對待她們妯娌之間的矛盾。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容忍、溫和的性格。(3)寫母親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氣,直到叫那個說了不負責任的話的五叔當面認錯賠罪才罷休。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剛氣”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較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這看似遊離“母親是我的恩師”的主旨,其實不然。我們常說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這主要不是體現在母親如何“教導”上,而更多地體現在母親平時怎樣待人接物對自己的影響上。因此,可以說,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同樣也是在寫“母親是我的恩師”,寫她以身示範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也就是不僅寫了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3.關於對作者母親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見仁見智,但總的來說應該是有教育意義的。作者母親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謙讓,寬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現為嚴格,有時過於嚴厲。這是由於舊社會的婦女把“相夫教子”作為“天職”和美德。而對於作者母親來說,深感教子的責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過早地去世,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時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對未來生活的全部寄託,還有如何才能對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這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點壞毛病,生怕他不爭氣。所以,她對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細而嚴格。

  二、結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語句中劃線詞語的分寸感。

  1.我在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

  2.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3.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設定本題是希望學生透過關鍵詞語的品味,來進一步把握自傳的語體特點。

  1.用“不能不”雙重否定,表達了作者對“打了一點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這一能願動詞的雙重否定表達一種主觀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觀認為之意,這樣既表明了態度,又不顯得斷然和絕對。

  2.說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現了作者謙遜的態度。儘管作者當時已是文化名人,而且這一“混”字與下句“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應該有人來管束“我”,但卻沒有,表達了作者遠離母親之後對母親的懷想;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我”還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說明了母親給“我”的教益是多麼大。

  3.事實上,作者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寬恕人”“體諒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說到這些美德時,前面都加了“如果”這一表假設的詞語,意在表明只是一種假設,而不是自己已經具備了這些美德,表現了作者不溢美、不自誇的品格,同時也非常符合自傳的語體特點。

  三、文章結尾寫道:“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這“極大極深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親影響呢?回憶一下,並與同學交流,然後寫一個片段。

  設定本題主要是讓學生聯絡生活,學會反思,獲得教益,並透過這一練習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能力。

  這“極大極深的影響”正如作者自道:學得了好脾氣,學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氣,能寬恕人,體諒人,以及在學習上勤奮、守時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親讓作者養成了寬容、善待、體諒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