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六年級課文《窮人》片斷賞析

六年級課文《窮人》片斷賞析

六年級課文《窮人》片斷賞析

  《窮人》集中描寫了在一個浪湧風吼的夜晚,漁夫妻子桑娜在等候親人歸來時,出於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鄰居的兩個孤兒,待漁夫歸來,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細地剖析了漁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發展過程,表現出漁人夫婦寧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難,也要幫助鄰居的高尚品質。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課文《窮人》片斷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課文《窮人》片斷賞析

  《窮人》一課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它作為十二冊教材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其教學重點之一即讓學生從漁婦桑娜的行動和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而作者對桑娜的言行和內心活動所作的真實自然、恰如其分的描寫又是這篇課文在語言方面最值得玩味和學習之處。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中,若能抓住這兩條線對學生進行訓練,不僅能使學生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語言能力有所提高,還能很自然地為完成本課的另一重點教學任務——展開想象,續編故事作好鋪墊。為此,筆者對這一課第二段的教學作了如下設計:

  一、自由讀。找出文中概寫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後的心情的詞語。

  (學生在自讀中找出了“忐忑不安”一詞,並透過討論弄懂了這個詞的意思。——從概括入手展開訓練。)

  二、仔細讀。想想文中哪些句子具體描寫了桑娜這種忐忑不安的心情,再與同桌交流一下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

  (學生仔細讀了課文,找出了“她的心跳得很厲害……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他會說什麼呢?……揍我一頓也好!”等句子,並透過討論交流理解到桑娜當時矛盾的內心和善良的本性。——體會課文的情感線索。)

  三、精讀以上內容,想想這些句子中哪些詞語最能表現桑娜善良的本性,再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描寫。

  (學生根據這一步驟的要求抓住“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非這樣做不可”“揍我一頓也好”等重點詞句,深刻體會文章透過合乎情理的內心描寫準確刻畫人物品質的寫作特色。——玩味課文語言,體會用詞造句的生動準確。)

  四、帶著感情朗讀,想想應該怎樣表現桑娜的矛盾內心和善良本性。

  (這一步是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學生在讀、議、評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情感線索和語言線索的理解。——培養朗讀的興趣和能力,加深對課文思想感情的感悟。)

  五、小結:說說你在這一段學習中最深的幾點感受。

  (這一話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學習體會。學生髮言踴躍,有的說出對人物思想品質的深刻認識,有的總結了在準確運用語言文字方面所受到的啟迪。可以看出,大家在學習中各有所得。——回到概括,學會自己總結學習體會和收穫,力求一課一得。)

  內容簡介

  《窮人》寫一個窮漁婦收養兩個孤兒的`故事。故事發生的這一天,漁夫一早駕船下海,到夜裡十一點還沒回家。妻子操心丈夫的安全,提燈到屋外去看,可是海面上什麼也看不見。她順便去看生病的女鄰居,沒料想病人已死;從屍體旁把兩個熟睡的孩子抱回自已家裡,只怕丈夫不同意,甚至揍她;但當她向遲遲歸來的漁夫講明情況之後,丈夫發表的意見跟她不約而同。

  創作背景

  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社會,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貴族生活糜爛,道德淪喪,廣大底層勞動者雖掙扎在貧困邊緣,但依然保持著俄羅斯的高貴氣質。一次偶然的機會,列夫·托爾斯泰讀到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敘事詩《可憐的人們》,激發了創作靈感。

  列夫·托爾斯泰對這個譯文作大量修改之後,收入自己一個故事集裡於1905年出版;這個集子1908年再版時,他對譯文又進行了一番校正工作,力求使它忠於原著。

  人物介紹

  桑娜

  漁夫的妻子,桑娜是個勤快而能幹的人,她從早到晚地幹活,悉心照料孩子,操勞家務,把簡陋的漁家小屋打掃得乾乾淨淨,安排得溫暖而舒適。更可貴的是她純樸善良,十分體貼關心別人。她主動去探望生病的鄰居西蒙。當發現西蒙病死後,她毫不猶豫地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了家。回家後,儘管她想到了這樣做會帶來嚴重的後果,而且因為事先未徵得丈夫的同意而感到忐忑不安,但她寧可加倍受苦,寧可遭受丈夫的責罰也不改悔。

  漁夫

  桑娜的丈夫,性格純樸直爽,他終年奔波勞碌,挑起了供養一家七口的重擔,貧窮和勞累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使他變得有點粗魯暴躁,但他的心地同樣正直善良,把關心幫助與自己命運相同的窮苦人當作自己的義不容辭的責任,當他聽說鄰居西蒙死了的情況後,經過一番思索,立即要桑娜去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收養,寧可自己更窮更累,也要幫助別人解除危難。

  作品影響

  《窮人》由翻譯家草嬰最先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併入選人教版六年級小學語文、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基本保持了翻譯原貌。

  作者簡介

  托爾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對農奴制社會和學校教育不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嘗試農奴生活的改革。1851年到高加索服兵役並開始文學創作。早期創作表現了進步貴族的平民化思想,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等。19世紀60至70年代的中期創作加強了精神探索,《戰爭與和平》肯定人民是決定祖國命運的力量,《安娜·卡列尼娜》從貴族婚姻和家庭關係的角度,反映了社會的深刻矛盾。80年代初,托爾斯泰世界觀發生激變,站到了宗法制農民的立場,並形成一整套“托爾斯泰主義”,提倡不以暴力抗惡、追求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類的愛。《復活》是晚期的代表作。1910年82歲高齡時,為擺脫家庭貴族生活方式,離家出走,病死於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