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小說讀後感800字
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裡面塑造的一位敢於與失敗抗衡的典型的老人形象,深深地打動了我。下面是關於《老人與海》小說讀後感800字的內容,歡迎閱讀!
《老人與海》小說讀後感
是誰不屈不撓?是誰永不言敗?是誰頑強拼搏?這就是《老人與海》這本書的主人公——那位可敬的老人。這個老人名叫提桑阿果,他是個以打漁為生的老人,堅強,樂觀,無所畏懼。
他有個幫手,是個善良、樂於助人的小夥子。一天,老人獨自去海上打魚,與以前相異,這一次,他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他與這條比他的船還長的魚鬥智鬥勇,終於制服了那條大魚,將它殺死了。但是,在回到的途中,魚的血腥氣引來了成群的、兇猛的鯊魚。鯊魚一條接一條地被老人趕走,又捲土重來,幾次都把老人累得筋疲力盡。但老人不知倦怠地與鯊魚搏鬥,終於捱到了小港灣裡。儘管他儘自我最大的用心與鯊魚周旋,但是,他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魚的骨架。
鯊魚把能吃的魚肉都吃了,老人也真的筋疲力盡了。看完這個故事,我立即被老人的堅強執著、不屈不撓和永不言敗的精神感動了。是呀,面對掙扎的大魚,他從容不迫,在危難的時間給自我打氣,朝著自我的獵物、自我的方向發起最後的衝鋒,佔有它,征服它,毀滅它。他為自我的獵物而用心拼搏,不為任何困難所壓倒。面對兇殘的鯊魚,老人沉著冷靜,在冰冷的海水與飢餓的鯊魚群中毫不膽怯,奮勇向前,使出渾身解數與鯊魚鬥爭。他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垮的,你可以消滅一個人,可也是打不垮他。”看啊,他也是以那樣的勇氣與信心以及他那頑強的魄力打垮了阻礙他的困難。
正是作家海明威的生花妙筆,創造、刻畫了這栩栩如生的人物。經過細緻的心理描寫,作者完整地以另一種方式把人物的性格赤裸裸地裸露出來,刻畫出一個逼真又充滿個性的人物形象。
而那些外貌描寫,則是對整個故事氣氛的襯托,把人物的風格與特徵完美地組合在了一起。這些對人物細緻的描寫,不僅凸出了人物的個性,也在暗中推進了故事節,把人物感情變化與情節的發展融合在一起,出神入化,結構連貫,讓讀者情不自禁地與書中人物同歡樂,共痛楚,體驗得深刻完整。
整篇小說結構嚴謹,語言流利而生動,使我彷彿聞到了海風清新的鹹味,聽到了老人的喃喃自語。這真是一篇完美的中篇,讀起來宛如神來之筆。曲折的故事節讓我痴迷,偉大的精神令我震撼,流暢而深刻的語言使我沉醉。
這篇小說所包含的東西是我永遠也講不完的。彩虹總在風雨後。
《老人與海》小說讀後感
合上書已經很久了,《老人與海》中曲折連環的故事情節與老人聖地亞哥明知對方力量比自己強,還是要決心戰鬥到底的精神已經深刻地記在我的心裡。
古巴人聖地亞哥在八十四天裡沒有捕到任何魚,以致於別的漁夫把他看做失敗者。但他不肯認輸,在第八十五天仍然下決心駕船駛向遠方去釣大魚。他獨自出海,終於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在海上與這條大魚搏鬥了三天,終於將它殺死。但在返回途中卻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作者用這個故事表達了:“一個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的主題。
我覺得這本書寫得最精彩的地方,是老人聖地亞哥與鯊魚搏鬥的情節。
鯊魚聞到血腥味,紛紛前來襲擊大馬林魚,老人聖地亞哥用盡一切手段對鯊魚進行反擊。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就用短棍打;短棍也丟掉了,他就用舵把來打。即使魚肉都被咬去,也無法阻攔老人的鬥志、老人的英勇意志,多麼令人佩服啊!
明知力量敵不過大馬林魚,卻死死地抓住它不放;面對鯊魚的攻擊,能用各種工具進行反擊。老人這種不怕困難、頑強拼搏、永不服輸的精神,是我們這一代人最需要學習的。現代的我們都是生活在溫室裡的花朵,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一個個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總是沉浸在父母的溺愛之中,遇到一點難題就退卻;遇到一點挫折就氣餒,這樣怎麼練就報效祖國的本領呢?生活中,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磨難。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面對挫折的勇氣。成功總在風雨後,只有經歷了挫折,才能體驗那成功的來之不易。只要你用一顆頑強的心去對待,成功就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聖地亞哥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做到頑強拼搏,永不放棄。
《老人與海》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老人的精神讓我們永生難忘。為了美好的明天,我推薦這本書,大家一起讀,希望它成為青少年的勵志好幫手。
《老人與海》小說讀後感
重溫了一遍《老人與海》,平添了幾分感慨,對人生的真諦多了些追問。
整個故事敘述的就是關於一個遭遇命運捉弄的古巴老漁民-聖地亞哥的故事,故事中還有關愛他的一個男孩。
老漁民年輕過,愛過、出眾過、幸運過,歲月帶走了主人公飽滿健碩的肌膚,卻無法帶走他英武的體格,帶不走他內心的高貴,更帶不走他的勇猛頑強。鎮上小男孩對他的深情和關愛,這人間寶貴的真情是老漁夫挑戰生命極限生存下來的精神支柱。
交上背運的老漁民在近海一直無法捕到魚,於是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決定勇敢地獨自一人去更遠的海域捕魚。歷經了常人無法容忍的千難萬險,老漁民不斷地挑戰自己身心的極限,終於捕獲了一條巨大的“登多索鯊”-他有生以來見過的一條。
他這麼喜愛這條魚,覺得他們之間有那麼多的相像。“它是靠吃活魚維持生命。它不是食腐動物,也不像有些鯊魚那樣,只知道游來游去滿足食慾。它是美麗而崇高的,見什麼都不怕。”這些話勾勒出老漁夫所欣賞的為人準則:光明、磊落、英勇和高貴。
正如老漁民所想的:每樣東西都殺死別的東西,不過方式不同罷了。捕魚養活了老漁民,同樣也快把他害死了。現在,我們人類大量地開發自然資源,假若我們不帶著對自然的愛任意開採,結果會不會也害死我們人類自己呢?
老漁民的所作所為不正代表了人類在自然界的行為嗎?他所思所想也不正是我們人類精神經常所至的嗎?
雖然,最後人們能看到的只是那登多索鯊魚的大尾巴直豎在小船船梢的後邊,魚赤露的脊骨像一條白線,還有帶著突出的長嘴的黑糊糊的腦袋,而在這頭尾之間卻一無所有。但是,人們仍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這條魚的偉岸和捕魚者的力量,令明者震撼!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人最後說的這句話富含哲理。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這些不能被打敗的是勇氣,這些不能被征服的是高貴。更令人深省的是:那男孩使得老人活得下來!“愛”是人類生存下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