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女媧造人》語文課文簡介

《女媧造人》語文課文簡介

《女媧造人》語文課文簡介

  女媧造人,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女媧造人》語文課文簡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原文

  天地開闢以後,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鳥獸蟲魚了,可是單單沒有人類。這世間,無論怎樣說吧,總不免顯得有些荒涼寂寞。

  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女神,叫做女媧。據說,她一天當中能夠變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媧行走在這片莽莽榛榛②的原野上,看看周圍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

  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呢?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個池子旁邊蹲下來。澄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裡的影子也向著她笑;她假裝生氣,池水裡的影子也向著她生氣。她忽然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那為什麼不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

  想著,她就順手從池邊掘起一團黃泥,摻合了水,在手裡揉團著,揉團著,揉團成了第一個娃娃模樣的小東西。

  她把這個小東西放到地面上。說也奇怪,這個泥捏的小傢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並且開口就喊:

  “媽媽!”

  接著一陣興高采烈的跳躍和歡呼,表示他獲得生命的歡樂。

  女媧看著她親手創造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

  她給她心愛的孩子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體雖然小,但據說因為是神創造的,相貌和舉動也有些像神,和飛的鳥、爬的獸都不同。這樣,看起來似乎有一種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氣概。

  女媧對於她的作品,感到很滿意。於是,她又繼續動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黃泥做了許多能說會走的可愛的小人兒。這些小人兒在她的周圍跳躍歡呼,使她精神上有說不出的高興和安慰。從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獨、寂寞了。

  她工作著,工作著,一直工作到晚霞佈滿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頭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剛微明,她又趕緊起來繼續工作。

  她一心要讓這些靈敏的小生物佈滿大地。但是,大地畢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許久,還沒有達到她的意願,而她本人已經疲倦不堪了。

  最後,她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創造人類的方法。她從崖壁上拉下一條枯藤,伸入一個泥潭裡,攪成了渾黃的泥漿,向地面這麼一揮灑,泥點濺落的地方,就出現了許多小小的叫著跳著的`人兒,和先前用黃泥捏成的小人兒,模樣一般無二。“媽媽”“媽媽”的喊聲,震響在周圍。

  用這種方法來進行工作,果然簡單省事。藤條一揮,就有好些活人出現,不久,大地上就佈滿了人類的蹤跡。

  大地上雖然有了人類,女媧的工作卻並沒有終止。她又考慮著: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創造一批嗎?這未免太麻煩了。怎樣才能使他們繼續生存下去呢?這可是一個難題。

  後來她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兒分為男女,讓男人和女人配合起來,叫他們自己去創造後代。這樣,人類就世世代代綿延下來,並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歷史背景

  女媧神話的第一批古書籍記載例如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和《楚辭》(雖然《說文解字》記載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媧字,但已亡佚,僅作傳言)。儘管二書中的記載還比較模糊朦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為職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現代學者袁珂就將《楚辭·天問》中的“女媧有體,孰能匠之”理解為“女媧作成了別人的身體,她的身體又是誰作成的”。現代學者丁山則更為明確地認為這兩句話說明:“(至少)在戰國時代中國人固已盛傳女媧造人的故事了。”

  至於《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的記載,袁珂則以晉人郭璞注為解:“或作女媧之腹。”又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並以漢人許慎和劉安的話作為參證 。丁山也認為這“顯然又是孕毓人類的寓言” 。儘管如此,這些記載當中仍然沒有明面提出女媧造人的說法。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媧為樂器始神(發明瑟、笙簧、壎等)的記載也應該是女媧造物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似乎尚未引起學者們的足夠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學中的浪漫題材,更是缺少關注。《禮記》與《帝王世紀》、應劭《世本·作篇》作“女媧作笙簧”,可見孔疏不誤。這短短五個字的記載卻成為後代文學家馳騁才華的平臺。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媧造人故事的是《風俗通義》,這則故事雖然正面描寫了女媧造人的事蹟,顯示出女媧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無疑問,其中已經烙上人類社會變遷的影子。“摶黃土作人”被認為是人類文化史上製陶技術的發明在神話中的投影,而所造人類產生富貴貧賤之分則是人類進入等級社會的反映。這說明,神話一旦離開了它自身的生長土壤,它的形態就要隨著新的生長土地而呈現出新的姿態。

  同時,女媧還是人類得以延續的婚姻之神。《風俗通》雲:“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羅泌認為:“以其載媒,是以後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這應該是人類進入婚姻制度之後所賦予女媧造婚神話的痕跡。

  典籍記載

  《淮南子·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東漢高誘注:“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上駢、桑林,皆神名;女媧,王天下者也。七十變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

  《太平御覽》引《風俗通義》: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牽、拉)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緪(繩)人也。

  《獨異志》卷下: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遺我兄妹二人為夫婦,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二人即結為夫婦。

  女媧祭典

  傳說農曆三月十八日是女媧的生日,因此,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來自晉、冀、魯、豫四省的人們都要前來朝拜女媧,由此形成影響深遠的媧皇宮廟會,迄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祭拜活動以頌揚人類始祖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斷鰲足、立四極、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為主,主要內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媧傳說及與其有關的婚嫁、生育、人生禮儀、歲時節慶等民俗事象構成了奇特的民間文化現象。

  “女媧祭典”系全國五大祭祖大典之一,於2006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