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北京的春節的主要內容

北京的春節的主要內容

北京的春節的主要內容

  春節乃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之一,從古至今她都保持著獨有的文化風俗。春節風俗多彩多姿,讓我們用心去體驗春節風俗吧!下面小編整理的北京的春節的主要內容,歡迎來參考!

  北京的春節的主要內容1

  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zhōu)。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進醋裡,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乾果與蜜餞(jiàn)摻(chān)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永珍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們最喜歡。

  內容分析:

  1、北京的春節是從哪一天開始,到哪一天結束?

  課文在第一自然段開頭寫了“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在最後一段又寫了“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可見北京的春節時間特別長,有一個多月,

  2、臘八——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

  3、文中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

  作者詳寫的是“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個部分。

  4、認真讀第七自然段,聯絡你過年時的感覺,說說怎樣理解“除夕真熱鬧”。

  是一種普天同慶的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了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了各色的年畫;是一種通宵達旦的熱鬧--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是一種團團圓圓的熱鬧-在外邊的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

  內容:

  文章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準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北京的春節的主要內容2

  1、臘月初八,臘八粥“送信兒”

  這個吃,吃的就是“臘八粥”。

  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乾、桂圓等多種雜糧乾果,寓意“五穀豐登”。

  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臘八粥”,老北京會自家熬上一鍋,鄰里之間相互贈嘗,然後一家人團聚,盡情享用,其樂融融。

  喝了這給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老北京這就步入了過年的日程。購吃食,買新衣,備年貨,規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兒的到來。

  細心的同事還指出,這“送信兒”還有另一層意思:自臘八節這天起,“放賬的開始收賬,欠債的必須還錢”。如此,既給那些放賬的一個討債的理由,又給那些欠債的提個醒兒,別死賴著不還,難不成還要把這賬熬成隔年飯?出來混遲早要還,較好年前一把還清,也好一身輕鬆過新年。

  臘八這天,老北京人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就俗稱“臘八蒜”。

  日子一年年過,這熬“臘八粥”與醃“臘八蒜”的習俗,在如今的北京城還很盛行。

  我這外地人,很有幸地在今年的臘八,嚐到了老北京送的“臘八粥”。濃稠的甜粥,裹著老北京過年的第一縷香味兒。

  2、臘月二十三:祭灶,“糖瓜兒粘”

  灶神,俗稱“灶王爺”。祭灶是舊曆到來的訊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人們會為貼在廚房的灶王爺、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們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彙報。然後,把灶王爺、灶王奶奶燒掉,送灶神上天。

  臘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過年帷幔的真正拉開,俗稱“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經的“大年”不遠了。

  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裡有個“二十三糖瓜兒粘”的說法。所謂“糖瓜兒”,就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爺給哄開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兒一甜”,便給這家人家帶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說,那糖瓜兒是拿來粘住灶王爺嘴的,以糖封口,見了玉帝乾脆一言不發,防他言多必失。

  3、臘月二十四:掃房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掃房日”就是大掃除,不過可不像我們學生時代掃掃地、擦擦窗那麼簡單。老北京除了徹底清掃屋裡屋外平日掃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網,還有換年畫,粉刷糊裱牆壁等工作要做。

  4、臘月二十五:做豆腐,“糊窗戶”

  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為什麼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豆腐是介於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製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徵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

  “糊窗戶”的景象,現在在北京市區怕是很難再現了,老北京四合院兒都是木窗戶,過年前得糊上白淨的新窗紙,窗戶上還要貼上“福”字、窗花、剪紙,掛上“吉祥結”之類的象徵平安如意的手工藝品掛件。

  遙想當年家家戶戶紅豔豔的景象,過年的熱鬧不難想象。而這天的較重要環節,就是給自家的各道門上貼上紅紙黑字(金字)的春聯。春聯一出,年的氛圍就頓時濃烈了。

  5、臘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民間傳統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6、臘月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彷彿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後,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7、臘月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發好的白麵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裡,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家家還要蒸棗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狀(用綠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狀),寓意“招財進寶”。

  “割肉”、“殺雞”、“發麵”、“蒸饅頭”,一天一項,是這工程浩大的.過年倒計時中,香噴噴的環節。在那飲食清淡的年月裡,肉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誘惑。這種讓身心溫暖的追求,是我兒時活色生香的記憶,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減肥為本的年輕人,不知還能否體會。

  按照老北京的規矩,這些豐盛的過年飯菜,必須提前做好。因為老北京有個忌諱,在歲月新舊交替之際,是不能動刀的,否則不吉利,會招災惹禍。

  除了刀,連剪子針線也一概別動,免生口角,免長針眼。這麼多禁忌,還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準備停當。直到“破五”(過完大年初五)之後,才能動刀剁肉切菜。

  8、年三十:吃餃子,“熬”一宿

  大年三十兒是過年的較高潮,所有的積聚和準備,彷彿都是為了這一天的“狂歡”。不過在含蓄沉穩的老北京這裡,這“狂歡”因為京味兒的家常質樸,而備添實在。

  老北京人的年夜飯,主要就是吃餃子。包餃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財”的諧音。剁餡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說“剁小人”。在除夕之夜,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就從吃年夜飯開始,大家慢慢地吃,一邊暢談,一邊品嚐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點的鐘聲響起時,大家就會一起歡呼,吃餃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在這一天,老北京必須將吃剩的藥渣拋到門外,並把自家正用的藥方燒掉,據說,如此可以“丟百病”。

  此外,家裡要備酒宴,穿新衣,鄰居親朋相互探訪拜年,晚輩叩拜尊長,俗稱“辭歲”。尤其是新婚的夫婦必須在丈母孃家“辭歲”,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9、大年初一:拜年,扭一扭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開始拜年,守歲直到天明,可還不能就寢。洗漱順溜,收拾乾淨利索了,還得給長輩作揖拜年,磕頭送祝福去。

  北京的廟會也都在這一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初一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現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時候,女兒女婿才回孃家拜年。老北京人對拜年非常重視。接待的人家要準備食盒,裡面放著各式乾果,稱為“吉利果”。不論來多少撥兒人拜年,食盒裡面一定要滿,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大年初一小孩子較喜歡的是作揖磕頭,可以換來一個個壓歲錢紅包。新年從這一天開始,孩子們開啟那新年的紅包,也開啟紅紅火火的一年。

  10、大年初二:拜財神借元寶

  初二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長得象元寶。初二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財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財神——關公。百姓家拜比干。因為百姓認為比干沒有心了,一定沒有私心,辦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廟裡面借“元寶”,以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

  11、大年初三:老鼠娶親的日子

  據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燈熄了,還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給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頂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聽到頂棚上有老鼠跑來跑去,老奶奶就會說是老鼠要娶親了。

  12、大年初四:逛廟會走親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除此之外,逛廟會從初一就開始逛,老北京人給親戚拜完年都會到廟會逛逛。

  舊時的北京城內及郊區,共有七百餘座廟宇,春節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遊人開放。在廟內及門前設有集市,稱做廟會,北京廟會以白雲觀、大鐘寺、東嶽廟等處最為著名。

  郊區的花會在春節期間最為活躍,幾乎村村都有,花會表演的專案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村子還要搭上大棚,懸燈結彩,表演各種節目。

  在眾多去處裡,老北京人逛起來最輕鬆的要數琉璃廠廠甸。廠甸在和平門外,明代是為皇宮燒製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廠的名字。後來,售賣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的攤子越來越多,廠甸的文化色彩漸漸濃了起來。

  琉璃廠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卻格外的熱鬧。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長長的東西琉璃廠大街、和平門外大街,遊客如雲,各種年貨攤檔鱗次櫛比,一家挨著一家,一眼望不到邊。人們愛逛廠甸,是因為正月裡京城大小古玩、字畫、圖書店多在設攤,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琳琅滿目。這些平日裡不多見的古玩珠寶,讓平民百姓眼界大開。廠甸特有的娛樂氣氛也很吸引人,逢春節,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各種花會競相表演,圍觀者人山人海,笑語歡顏,十分熱鬧。

  在廠甸能買到可心的年貨,各種小吃更令小孩子們歡呼雀躍。一米長的大糖葫蘆,用精選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頂端還插有花花綠綠的小旗,與大風車和空竹的嗡嗡叫聲一起烘托著節日的氣氛。

  13、大年初五:夥計就怕老闆夾包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店鋪裡面的夥計最害怕這一天的晚飯,因為這一天的晚飯,如果老闆給夥計夾了一個包子,那就意味著這個夥計吃完這頓飯就要捲鋪蓋卷兒回家了。

  "破五的餃子"

  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這一天晚上,回家過年的夥計都回來了,掌櫃的還要跟夥計吃一頓新包的餃子,以示來年團結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鋪要開張了。各家在開業前,都要在門口掛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對聯,櫃檯裡響起一片清脆的算盤聲,意在來年生意興隆。此時,"年關"已過,一切恢復往常的生活。

  14、大年初六:買燈碗兒等待“順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商家在初六開始製作一種泥質的小燈碗兒,因為初八傳說是眾星下界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夠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會買小燈碗兒回家,在初八晚上要舉行“順星”儀式,祈求新年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