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遠航課文原文
導語: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鄭和遠航課文原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鄭和遠航課文原文
1405年7月11日,天氣晴朗,萬里無雲。蘇州府劉家港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
兩百多艘船隻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船又叫“寶船”。每艘寶船長148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麼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風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駛。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
將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鄭和健步走上指揮船,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接著高舉令旗,大聲喊道:“啟航!”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船隊出了長江口,駛過東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把國書遞交給國王,並代表明朝皇帝向他們贈送禮品,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各國君臣看見船隊規模宏大,使者的態度友好親切,沒有絲毫炫耀武力、威脅別人的意思,都表示熱烈歡迎,老百姓聽說明朝的船隊來了,也都扶老攜幼,爭相到海邊觀看。他們面對那些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寶船,個個驚歎不已。當時中國的絲綢、瓷器早就名揚海外,沿途的百姓聽說船隊滿載這些產品,都很高興,紛紛用香料、珊瑚、珠寶等去換取中國的土特產品。各地的商人十分樂意同中國人做生意。很多人還向中國客人贈送禮物,以表達友好的感情。
然而,這次航行也充滿了兇險。在大海上,船隊好幾次遇上險惡的風浪。狂風呼嘯著,海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彷彿要把船隻撕裂。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船隊在波峰浪谷中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船隊在歸途中還遇到過海盜的襲擊。鄭和根據事先得到的訊息,命令軍士們嚴陣以待。當海盜船乘著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隊時,鄭和的船隊迅速將海盜包圍起來。士兵們從大船上往下丟火把,將海盜船燒著了。海盜們無處可逃,只好乖乖地當了俘虜。
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船隊出洋七次,前後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最後一次遠航,鄭和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鬢髮全白了。這次航行,一直到達非洲東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延伸:《鄭和遠航》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
《鄭和遠航》選自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1課,是一篇融人文性、思想性為一體的課文。課文重點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況,並點明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在教學中,我依託文字,藉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著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課前佈置學生充分做好預習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能力。課堂上先檢查學生的預習,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文字,理解鄭和遠航的重大意義。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力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充分與文字對話,張揚閱讀個性,昇華情感。這堂課的出發點是課本,迴歸點也是課本,超越文字是為了更好地立足文字,接近文字。
[教學思路]
本設計確立了“以文字為本,緊扣說寫訓練”的理念,憑藉語言載體,讀寫結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學質疑,教師精講點撥引領學生親近文字,走近鄭和,學生透過讀說寫進行交流展示。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
3、透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人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讀懂鄭和第一次遠航的內容。
2、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教學過程]
一、影片匯入,再現“遠航”。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鄭和遠航》
2、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鄭和;讓我們瞭解這段振奮人心的歷史——鄭和遠航。
3、我們來穿越時空,回到600年前,領略一下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盛大場面。 (播放影片)
二、研讀感悟、走近“遠航”。
過渡:看完影片後,讓學生談感受,引導學生學習1—3自然段。
(一)感受規模大
學生自由朗讀1—3自然段,你從哪些詞句中可以體會到這是一次規模宏大的遠航?找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讀一讀。
1、人多(送行的人多;隨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2、船多船大(透過具體的數字說明來感受);船的配備、設施先進齊全。 相機出示:“其中62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先進的儀器。”(讀好句中的數字,渲染寶船的大,突出寶船雄偉的氣勢。)
出示第三自然段“將近中午,浩浩蕩蕩地出發了”重點指導朗讀,從朗讀中體會到鄭和的決心、威武和自信。
小結:這部分主要交代鄭和第一次遠航出發時的時間、地點和人員以及船隻的數量、大小、配備,渲染了出使西洋時的壯觀場面。
過渡:鄭和第一次遠航就這樣浩浩蕩蕩出發了。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次怎樣的遠航嗎?(引出“友好交往”這部分內容。)
(二)學習友好交往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關鍵的詞句,概括這節內容,想一想:“這是一次 的遠航。”小組交流體會。
2、小組交流展示(互贈禮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國君臣看見船隊規模宏大,使者的態度友好親切,個個驚歎不已。”再讀,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4、展開豐富的想象,說說他們是怎麼交流的? 指名交流
小結:鄭和率領的船隊是和平的使者,是本著與別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友好往來而去的,絕無侵略擴張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三)戰勝兇險
過渡:這次遠航只是“彩旗”和“歡呼”,“歡迎”與“讚歎”嗎?快速瀏覽第五自然段,想想航行中船隊是否一帆風順,都遇到了哪些兇險,鄭和又是怎樣克服的?
1、指名交流:風浪險惡;海盜兇猛。
2、指導朗讀,相機出示語句:“在大海上,船隊好幾次遇上了險惡的`風浪??彷彿要把船隻撕裂。”(指導朗讀,感受風浪的可怕。)
3、面對險惡的風浪,兇猛的海盜,鄭和是怎樣一一戰勝的? 指名交流
4、用“這是一次 的遠航。”的句式概括這部分內容。
小結:面對各種兇險,鄭和沒有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智慧的頭腦,鎮定自若地戰勝了兇險,他代表的不僅是自己,還代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
三、樹立形象、感受遠航。
(一)學習第六、七自然段
出示:第六自然段內容
1、請大家讀讀這段話中的數字,從數字中你讀出了什麼?
出示: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2、第一次遠航,35歲的鄭和威武雄壯,最後一次遠航他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鬢髮全白了。是什麼讓鄭和的鬢髮全白了?
學生交流,感受人物精神:敢於探索、勇往直前,為了與其它國家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鞠躬盡瘁。
3、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紀念鄭和,紀念鄭和遠航?(引導學生學習鄭和的精神,瞭解鄭和遠航的重大意義。)
小結: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具有重大的意義,讓我們齊讀課文最後一段。
4、總結: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航海英雄——鄭和;讓我們永遠銘記這段光輝的歷史——鄭和遠航!
四、學習寫法、拓展延伸。
1、鄭和遠航一共有七次,而課文為什麼只重點描寫了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情景?
2、讓我們再一起來回顧一下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情景吧!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1—5自然段,試著根據小標題:“揚帆啟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來複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五、佈置作業。
1、(出示鄭和像) 此時此刻,如果您就站在鄭和紀念像前,最想說什麼?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2、推薦閱讀書目: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板書設計]
鄭和遠航
揚帆啟航
友好交往 規模大 時間長 範圍廣 戰勝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