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文大全> 橋的課文主要內容分析

橋的課文主要內容分析

橋的課文主要內容分析

  《橋》是談歌寫的小小說,被入選人教版五年級課文。以簡潔生動的語言、生動具體的描寫震撼了人心; 讚頌了老漢與兒子的精神品格。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橋的課文主要內容分析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橋的課文主要內容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裡。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裡,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有人喊了一聲:“黨員也是人。”

  老漢冷冷地說:“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

  竟沒人再喊。一百多號人很快排成一隊,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

  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小夥子瞪了老漢一眼,站到了後面。

  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最後,只剩下了他和小夥子。

  小夥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

  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突然,那木橋轟地一聲塌了。小夥子被洪水吞沒了。

  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後,洪水退了。

  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裡祭奠。

  她來祭奠兩個人。

  她丈夫和她兒子。

  橋的課文主要內容分析

  《橋》是談歌先生的一篇小小說,故事情節感人,矛盾衝突集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故事發生在一個黎明,大雨傾盆,山洪暴發,全村一百多人驚慌失措,倉惶逃命,而唯一的通道是村子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橋。身為黨支部書記的老漢準確地做出判斷,早早趕到木橋前“等候”鄉親們。老漢的沉著堅定和崇高威信,讓慌亂不堪的局面一下子鎮定下來。然後,老漢指揮大家過橋,並特別強調“黨員排在後邊”!這時,黨員中出現了兩個不和諧音:一個高喊“黨員也是人”,一個插到了隊伍中。老漢給予了有力回擊:請信念動搖者“退黨”,將插隊的黨員毫不客氣地“揪出來”。最後等到老漢和“插隊者”過橋時,兩個黨員互相推讓起來,然而,就在此時,木橋倒塌,二人都被洪水捲走了……故事在結尾時揭示了兩人的關係:他們分別是一個老太太的丈夫和兒子。

  老漢在危難時刻的英雄壯舉、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的堅定信念和大公無私、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

  這篇小小說能在短短七百字的篇幅內,表現如此豐富的內涵,我們不得不對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力擊節讚歎!

  第一、作者用極簡短的文字渲染出極恐怖的環境。“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狂奔而來,勢不可當。”開篇兩個自然段,短短39個字,就把我們帶到那個可怕的情境中。隨後,又有四次寫到洪水:“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告訴我們情況越來越危急,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生存的機會越來越小……這樣的環境渲染,著墨不多,卻一步步烘托出人物沉著冷靜、捨己為人的高大形象。此外,全文段落多達27個,每段文字卻都很少,意在表現當時緊張的氣氛和節奏,以突出當時情形的危急。

  第二、作者用極簡短的文字刻畫出一個高大的人物形象。作者對老漢的刻畫,緊緊抓住了老漢的神態、語言和動作加以表現:“他像一座山”“老漢兇得像一頭豹子”這兩個神態描寫的比喻句,分別表現出老漢當時的鎮定、憤怒;“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少廢話,快走。”這是文中老漢所有的語言,簡潔明確,鏗鏘有力,富有個性,對群眾的愛、對少數自私的共產黨員的不滿,界限分明;“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這一“揪”一“推”,意味深長,使得老漢的形象更加豐滿起來。

  第三、作者用曲折的情節不斷深化文章的主題。“文似看山喜不平”,作為以情節取勝的小說,更是如此。在不到700字的狹小空間裡,作者竟也能做到“尺水興波”,讓讀者的心一次次被揪起來,從而一步步加深對老漢的認識,文章的主題也因此得到一步步深化。且看小說的一波三折:人們驚慌失措,奔向救命的木橋,“死亡逼近”“100多號人”,“窄窄的木橋”,求生的本能讓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大家都知道:早一秒過去,就多一點生的希望,持一秒過去,就多一分死的威脅,而一起擁上橋,則必定是橋毀人亡!怎麼辦?老漢出現了!他給大家帶來了希望!這是第一折。接下來,有黨員不願意留在後面,高喊“黨員也是人”,挑戰老漢的命令,老漢堅決予以回擊,這是第二折;沒想到,還是有黨員企圖“插隊”,被老漢制止,這是第三折;最後過橋的老漢和“插隊黨員”竟然互相推讓,結果都被洪水捲走,這是第四折……

  第四、作品巧妙的結尾震撼讀者的心靈。讀到故事結尾,我們才明白,原來老漢和那個小夥子竟然是父子關係!在兒子插隊企圖早點過橋時,老漢卻是那麼冷酷無情!如果那個小夥子是一個跟老漢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黨員,我們對老漢的行為尚能理解;可那個小夥子是老漢的兒子,父親對兒子如此不通情理,實在讓人接受不了!難道父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嗎?難道父親願意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去死嗎?接下來,老漢的行為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他同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他希望兒子活下去,對兒子吼道“少廢話,快走”並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他是愛孩子的!但是,為什麼老漢愛孩子卻還要把兒子揪出來呢?那是因為:在群眾和兒子之間,他首先想到的是群眾!那是因為:他和兒子都是共產黨員!這樣的結尾,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帶給讀者極大的震撼!小小說的魅力得以更好地彰顯。

  第五、作者貼切的修辭手法和準確的用詞讓讀者充分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擬物的修辭手法,比喻句有:“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形容山洪之兇猛;“他像一座山。”形容老漢之堅定;“老漢兇得像只豹子。”形容老漢之兇狠。擬人句有:“村莊驚醒了。”寫當時情形之混亂;“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寫橋在洪水衝擊下,不堪重負,即將倒塌。擬物句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小夥子被洪水吞沒了。”“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將洪水當做可怕的猛獸、妖魔來寫,表現出情況的.危急,人們的生命危在旦夕。誇張句有:“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突出雨大。

  文中準確的用詞堪稱典範,如動詞:“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一句中這個“揪”字就準確地表現出當時老漢情感之憤怒,力量之大,速度之快。老漢的兩次“吼”,內含卻不相同,第一次是憤怒地吼,對兒子的表現十分不滿;第二次是關心地吼,希望兒子能儘快逃脫洪水的魔掌。“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一句中的“推”和前面的“揪”形成鮮明的對比,對孩子的愛全部濃縮在這一個字之中。再如四字雅詞:勢不可當、你擁我擠、跌跌撞撞,也很準確地表現了洪水的迅猛和人們的慌亂。

  這是一篇小小說,是文學藝術的一種樣式,它具有藝術的基本特徵,那就是允許虛構,所以這篇文章表現的不一定是一件真實的事。那麼學生在閱讀這篇小說的時候,可能會質疑:最後人們都走完了,兩個人幹嘛還要在那裡拉拉扯扯,幹嘛不緊隨著人們趕緊過橋呢?——這完全是塑造人物的需要:我們的黨支部書記不是一個六親不認的黨員,他同樣是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只不過他不是一個一般的人,而是一個有著很高思想覺悟,時時刻刻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共產黨員!在群眾和親人之間,他首先想到的是群眾;在親人和自己之間,他首先想到的是親人!這才是真正頂天立地的共產黨員!

  還有學生要問:為什麼一定要老漢和小夥子被洪水沖走呢?——這仍舊是作者表達的需要,兩個人的離去,結局是悲壯的,給人的震撼是最巨大的,這就是悲劇的力量!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喜劇的結局,然而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的喜劇,現實往往是殘酷的,有時候就必須面臨死亡的考驗!事實上,多少共產黨員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無法統計!現在如此,革命戰爭時期更是如此!

  文中的老漢為什麼連個名字都沒有?甚至連個姓也沒有留下?因為,老漢在這裡是一個符號,他是千千萬萬優秀共產黨員的一個代表!他就是一座橋,一座讓人民群眾通往生命的橋,一座將黨和人民群眾緊緊栓在一起的連心橋!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共產黨員,人民群眾才熱愛共產黨,才這樣擁護共產黨,才無限信任共產黨!

  文中還將老漢比作“一座山”,我覺得頗有深意。“老漢”和“山”之間有什麼相似點呢?“山”在人們心中,是高大的、堅固的、不可動搖的,而此時,面臨可怕的洪水,人們都慌作一團,只有老漢那麼鎮定,那麼冷靜,毫無懼色,洪水面前巋然不動,老漢給人的感覺不就像山嗎?當有個別共產黨員信念動搖時,甚至自己的親人違背黨的宗旨時,老漢絲毫沒有動搖,而是堅決予以“回擊”,老漢堅定的信念不正像一座不管什麼力量都無法撼動的山嗎?後來,老漢將生的一絲機會都讓給了兒子,這沉甸甸的父愛不也如山嗎?老漢犧牲了,但是他的光輝形象永遠屹立在人民群眾心中,這不也像一座永遠令人敬仰的高山嗎?

  好一座山!

  只是,讀到文章的結尾,我個人還是覺得有些許遺憾:小夥子這個角色的安排固然有襯托和豐富老漢形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從某種意義上,是不是也削弱了老漢的形象呢?老漢是黨員,他兒子也是一名黨員。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老漢是黨支部書記,受全村人擁戴,那麼他兒子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應該是一名好黨員才對,怎麼會在關鍵時刻的表現比所有黨員都差呢?這是不是在給老漢臉上抹黑呢?這不能不說是文章的一個遺憾。